封店潮一年後,大賣闖進上市季

封店潮一年後,大賣闖進上市季

編者按:本文系創業邦專欄作者 志象網(ID:passagegroup)原創作品,作者劉曉婷,編輯謝維平,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跨境電商在2022年又開啓了一輪上市潮。

目前,致歐科技、賽維時代IPO已過會,三態股份、遨森電商、子不語、PatPat等十餘家跨境大賣正在衝刺上市,大賣上市成功的消息讓業內和資本為之振奮,據志象網瞭解,不少跨境電商企業受此激勵,開始實施以上市為目標的合規化改造。

回到五年前,2017年跨境電商曾掀起第一次上市潮,那次登陸資本市場的大多以借殼或併購的形式完成,最終結局多半不好,價之鏈創始人與上市公司關係惡化,創始人遠走海外;通拓深陷對賭協議,面臨5億賠款;澤寶七成賬號被封,創始人被母公司起訴賠款10億……

它們的慘淡結局幾乎都涉及到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大範圍開店鋪貨、白牌侵權、財税不清晰。種種問題讓大賣們難以抵抗外部審查的嚴峻,在亞馬遜封號潮和歐盟VAT增值税審查後不堪重負,至今落下一地雞毛。2021年的封店潮,則讓行業陷入焦慮中。

但是,局面正在發生變化。尤其致歐、賽維等跨境電商概念企業的成功過會,好像撕開了一道口子,證明監管層對於跨境電商行業的合規性和商業模式已有肯定,也預示着跨境行業徹底擺脱“原罪”,走上了正軌。

投資者也看到了希望,投資人程莉琦(化名)向志象網表示,她所在的機構從2012年開始投跨境電商,但在退出機制上一直是個模糊的狀態,只是寄希望於能被併購或現金流分紅,如今出現賽維、致歐等獨立上市的案例,投資人看跨境電商變得更加清晰。

跨境電商行業之後要迎來上市黃金期嗎?

一、上市之痛

大約十年前,跨境電商就與資本種下了情緣。隨着跨境電商“第一股”蘭亭集勢在2013年上市,跨境電商開始吸引資本的關注。

在2014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共發生27起融資,融資金額為20.17億元人民幣;過了一年,2015年出口跨境電商共發生51起融資,數量幾乎翻倍,金額達到27.22億元,也是在這一年,跨境電商與新三板開始結緣,2015年11月16日,傲基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並公開轉讓,成為“跨境電商新三板第一股”,拉開了跨境電商上市新三板的帷幕。

又過了一年,跨境電商開始紛紛在新三板上市,安克創新、賽維時代、有棵樹、價之鏈、三態股份等知名大賣都曾在2016年掛牌新三板。但時隔一年,跨境電商行業意識到新三板之路不通。由於新三板流動性差、融資成本高等原因,跨境電商們在兩三年內陸續終止掛牌。

短暫的新三板上市潮,側面展現了跨境電商對資本的渴望,只可惜時機尚未成熟。

新三板退市後,營收成績突出的頭部大賣們又轉向了另一條上市路徑——通過被已上市的企業併購,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無論是登陸新三板還是借殼上市,背後的一個潛在原因是這兩者的上市門檻較低,而初期大多數跨境電商企業在合規方面存在問題,因此很難實現在監管嚴格的A股獨立上市。

借殼上市讓跨境電商上市迎來高潮。2017年,華鼎股份收購通拓科技100%股權,交易價格為29億元,同時擬配套融資約12.57億元,增值率達181%;潯興股份以10億美元收購價之鏈65%股權;天澤信息以34億元收購有棵樹99.99%股權;2018年,星徽股份以15.3億元收購澤寶技術100%股權……

彼時,跨境電商正處於紅利期,營收和利潤連年攀升,以至於豪氣的跨境大賣有棵樹甚至敢於承諾三年近10億淨利潤的對賭金額。

後來的事情走向卻給曾經意氣風發的跨境大賣們狠狠澆了盆冰水。2021年亞馬遜封號潮後,澤寶、價之鏈、通拓都虧損嚴重,其中,價之鏈創始人在2018年便預知無法完成對賭,與上市公司關係惡化後被要求賠償10億元,不得不遠走海外;澤寶2021年七成亞馬遜賬號被封,虧損8億,創始人被母公司起訴賠款10億;而通拓最終也未完成對賭,面臨5億賠款。

跨境電商的第一次上市潮慘淡收場。跨境電商的野蠻生長時期,隨着中美貿易摩擦、亞馬遜封號潮、歐洲加強增值税審核,已然成為過去式。外部環境要求跨境電商更嚴格地“遵守規則”,很多大賣無法適應這一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深受重挫。聽起來,跨境電商要想滿足獨立上市的條件,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

二、新跨境

不過今年,跨境電商行業又醖釀起了一股上市的暗湧。

致歐科技、賽維時代在今年IPO過會,此外,三態股份、子不語、PatPat等十多家大賣均在衝刺上市。儘管在前幾年,就有安克創新、樂歌股份實現了獨立上市,然而,今年上市的跨境電商企業與這兩者有顯著的不同之處。

程莉琦告訴志象網,安克、樂歌當時不是以跨境電商的概念去上市的,那時是以電子產品和人體工學產品的概念上市的,所以資本此前對跨境電商的理解更多是按垂直行業的方法,致歐、賽維以跨境電商的概念上市,這是和以往很不一樣的點。

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無論是安克還是樂歌,線上電商渠道只是其銷售渠道的一部分,根據財報,安克創新2021年的線下渠道營收45.74億元,佔到總營收的36.38%,而線上渠道80億營收佔總營收的63.62%;樂歌股份2021年海外線下收入佔比也達到34%。

與之對比的是致歐和賽維,招股書顯示,2021年1-6月,致歐家居海外線上營收32億元人民幣,其中B2C渠道就佔到了82%,另外17.65%是線上B2B渠道;賽維時代21年營收55.65億元,其中單是亞馬遜平台營收就佔到了88.85%。

比起安克、樂歌已在拓展線下渠道,致歐、賽維們則純然是跨境電商的產物。

那麼,相比起經營模式依賴大面積鋪貨、低價白牌的“原生態”跨境大賣,為何致歐、賽維們能夠避開平台風險,且實現合規上市?

以近期過會的致歐家居為例,致歐家居採取自主研發+外協生產的產品供應模式,公司並不參與生產環節,並建立了“國內外自營倉+平台倉+第三方合作倉”的跨境倉儲物流體系,主要在亞馬遜等境外第三方平台銷售,銷售範圍覆蓋歐美和日本等市場。

與鋪貨型跨境大賣作區分的是,致歐家居採取了品牌化的路線,旗下擁有SONGMICS、VASAGIE、FEANDREA三個自有品牌,其中多款產品常年位列亞馬遜銷售榜單,同時,品牌化路線也使其避開了亞馬遜封號的風險。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致歐家居共取得360項專利,其中實用新型專利7項,外觀專利353項,並取得58項著作權,其中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1項,美術作品著作權7項。報告期內,致歐產品涉及257個細分品類,產品SPU(標準化產品單元)數量達3025個。

致歐家居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跨境電商從白牌到品牌化的改變,除致歐外,今年過會的跨境大賣華寶新能打造了便攜儲能品牌,正在籌備IPO的母嬰類跨境大賣PatPat則是自有DTC品牌,賽維時代打造的是多品牌孵化。

近兩年,國家大力支持跨境電商的發展,吸引更多玩家和資本的同時,也帶動着跨境電商的合規化。去年,亞馬遜封號潮洗去了一批玩家,逼迫行業做出改變。在這個時間點,致歐、賽維的過會起到了某種標杆效應,也向外界展示了跨境電商行業正醖釀的質變。

三、更清晰的退出路徑,但投資人仍在觀望

致歐、賽維們的過會對資本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很多投資人都向志象網表示,有了這些案例後,資本對跨境電商的認知也在逐步深入和清晰。

程莉琦表示,資本從2012年左右就開始投資跨境電商,但其實更多的是以零售商的邏輯來看,並不會考慮提出IPO的保證,只是看好跨境電商是一個不錯的生意模式,看重公司的質地。

“當時IPO在我們的決策中不會佔太大比重,我們更多是覺得它(跨境電商企業)至少能夠被併購,或是它現金流很好,可以拿到分紅。”程莉琦説。比如此前安克創新上市是以電子產品的名義上市,而不是以跨境電商的概念,這是因為一級市場對跨境電商在國內IPO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一般是以垂直品類去理解。

致歐上市對一級市場有一定的利好作用,一方面,對於正在看項目的投資人來説,跨境電商的退出路徑變得更加清晰,無論是國內審核標準,還是監管層關注的內容,都有了具體可以參考的案例;另一方面,致歐、賽維的上市也給了資本信心,國家在支持跨境電商企業,有了IPO這一路徑,資本對跨境電商的態度也會更加友善。

程莉琦向志象網透露,在致歐、賽維上市消息的激勵下,不少跨境電商公司也想要去衝刺上市,一些企業把公司改成了股份制,開始了上市指導。

另一個投資人陳璐(化名)告訴志象網,很多優質的跨境電商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很好,現金流充沛,並不缺錢。是否需要融資、上市是跨境電商企業發展道路上需要想清楚的點。資本從近幾年集中介入跨境電商領域,到幫助企業實現合規發展和壯大、到上市申報是需要一定週期的,近期跨境電商企業陸續申報和成功上市,也是資本運作發展到一定週期節點的集中展現。

“如果想做成一個偉大的企業,哪怕現階段盈利,也是可以引入資本的。因為錢多了,專業化機構進來,可以幫助跨境電商企業做更多的事。”陳璐説。

雖然投資人們都表達了對跨境電商的重視度,但對於今年跨境電商的投融資情況,大家的態度都相對保守。

受到去年封號潮的影響,以及海外通貨膨脹抬高了跨境電商成本,很多跨境大賣今年的銷量都沒有達到預期。包括美國現在通脹率已經達到了8%,整體消費水平都在降低,很多跨境電商企業發現東西沒有那麼好賣了。一些細分領域企業去年的囤貨,目前還沒有銷售完。

“從長期來講,跨境電商的大方向仍舊是好的,”陳璐表示,“消費本身就是一個週期性的行業,只有忍受住寂寞,才能等來繁華,我們仍舊會長期駐守在消費和大出海方向。”

四、跨境電商進入下半場,合規化問題是關鍵

當上市成為可能性,資本對跨境電商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於行業的特殊性,過去跨境電商企業存在很多合規性的問題,涉及到國內外偷漏税、多店鋪運營等灰色地帶,這也成為阻礙跨境電商上市的痛點。近兩年,無論是海外的亞馬遜封號潮,還是國內監管的重視,都對跨境電商合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税法方面,歐税通市場推廣總監Sim向志象網介紹,跨境電商涉及到複雜的税法,針對出口的跨境電商,常見的有三種税:關税、進口增值税、VAT(歐盟增值税),其中涉及的税法比較複雜,如果未能及時、足額申報税務,則會面臨比較大的税務風險。

還有多店鋪的問題,海果跨境創始人易向貴表示,跨境電商涉及到多店鋪運營的問題,平台要求一個公司只能開一家店,公司為了多開店鋪,就會找很多親戚朋友、員工的名義開店;第二,很多企業為了提升店鋪排名,會進行刷單。這兩者都是海外平台會關注的問題,為企業留下了一定的經營風險性。

在過去,這幾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在去年亞馬遜封號潮後,跨境電商的平台合規性已經有所改善。將很多跨境電商企業擋在創業板之下的,是國內財税的合規性問題,而這是跨境電商要在國內上市要解決的關鍵點,而且往往需要企業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和成本。

原因在於,國內很多跨境電商為了進一步壓低成本,會不要求供應商開發票,沒有發票就不能走正常的清關流程,不能以公司的名義報關,因此就沒有報關的數據。然後為了少交進口增值税、關税,企業會報低貨值,比如以5美金去報10美金的貨品,有些企業還會找第三方雙清包税,不用自己的抬頭去申報。 

“由於採購端的不合規,導致了整個海關不合規,”易向貴説,“海關不合規之後就涉及到整個外匯也進不來,因為沒有數據,你不能證明有這個交易,所以整個外匯是回不來的。最終涉及到財務問題,因為外匯進不來,只能通過第三方支付工具回到個人卡來交易。因為用了很多個人卡,員工就無法交社保公積金,又變成了員工個人在税收上的偷税漏税。”

比起海外税法,國內財税是否合規,是財税國內監管層更加關心的問題。跨境電商平台的從業者江俊(化名)表示:“你得解釋每一票貨怎麼出的,匯款怎麼回的,以及你在海外有多少店鋪,有哪些交易方式。” 

要解決以上問題,一個是要重新改革公司架構,另一個是要把不合規的業務砍掉。

“一般我們都要搭建一個合規的業務架構,比如可能國內有一家公司專門做整體的運營管理,另外還要成立一家公司專門來採購,在香港走ODI(境外直接投資)出去,也要在香港成立一個專門的公司來負責境外業務。整個架構搭建起來,資金鍊條才會變得清晰。”易向貴説。

從長期來看,跨境電商企業為了獲得資本認可,有些不合規的業務就需要砍掉,易向貴表示,砍掉部分不合規的業務其實更有利於公司的運營,“有個公司原先業務只有兩個億,砍完之後由於平台和供應鏈更加精簡,品牌更加聚焦,當年的收入實現了100%的增長。”程莉琦透露,像賽維時代為了上市就砍掉了一些業務,犧牲了部分收入。 

疫情後,國家鼓勵跨境電商發展,而致歐、賽維們的上市,也透露出監管層對於跨境電商上市的支持。在前幾年,A股對於跨境電商似乎是一個高攀不起的目標,但致歐們的成功表明跨境電商可以實現合規化,最終達成上市目標。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82 字。

轉載請註明: 封店潮一年後,大賣闖進上市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