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值榜,作者|齊子概,編輯|嘉辛
對於高速成長中的企業,外界習慣性會找一個參照系進行對比。特斯拉的參照系是蘋果,人們熱衷於討論馬斯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喬布斯,特斯拉是不是下一個蘋果。
特斯拉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過去兩年間,迅速成長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特斯拉銷量一騎絕塵,造車三勢力蔚來、小鵬、理想三家的銷量加起來都不及其一家。
蘋果如今是全球最賺錢的科技企業,後喬布斯時代,蘋果在庫克的帶領下,終端生態不斷完善,產品價格也一路上漲,站在了價格及利潤的金字塔頂端。
如果從純粹的商業角度來看,關於特斯拉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蘋果,現在給出答案還為時尚早:特斯拉現在還沒有展現出蘋果那樣的賺錢能力。
馬斯克與庫克,這兩位當今世界最耀眼公司的掌舵者,他們實際上走了兩條不同的路線:特斯拉不斷降價,其最終瞄準的是佔據市場規模後,依靠軟件服務和自動駕駛賺錢;蘋果則維持着一貫的高端調性,選擇了終端+軟件生態+服務全都要。
為什麼他們會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
01“價格屠夫”:特斯拉的降價邏輯“以降促銷”已經成為特斯拉的一種營銷策略。
以model 3為例,2019年6月國產標準續航升級版發佈時為32.8萬元,10月份開啓預售時上漲至35.58萬元,但這次漲價之後至今,特斯拉先後降價五次,目前起售價已降至23.59萬元。
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特斯拉為什麼要不斷降價?
馬斯克的“Master Plan”計劃裏,第一步,造一輛昂貴小眾的跑車;第二步,用賺到的錢,造一輛更便宜、銷量中等的車;第三步,再用掙到的錢,造一輛更大眾的經濟性暢銷車型;最後在此基礎上,提供零排放發電。
也就是説,馬斯克並不寄望特斯拉成為一家高高在上的企業,至少在定價上並非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近期上調了model S與model X長續航版的價格,均漲價3萬元。調整後,model S長續航版售價為85.999萬元;Model X長續航版售價為90.999萬元。
一漲一降,特斯拉的打法愈發清晰:靠model S與model X打下了品牌基礎、憑藉價格更親民、性價比更高的model 3等打開市場。
2017年model 3與2019年底上海超級工廠的建成投產,是特斯拉的兩個重要拐點。
如上圖所示,特斯拉銷量的大規模上升,主要靠model 3驅動。
其2021財年二季度報顯示,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超20萬,其中,model 3/Y是主力車型,全球銷量19.9萬輛,model S/X交付量為1890。
上海工廠的建成則幫助特斯拉解決了產能桎梏,在中國市場打開局面。
東吳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還停留在1.2萬輛左右,到2019年接近5萬輛,去年這一數字達到77898輛。再到今年,其僅僅二季度的銷量就超過6萬輛,比同期“造車三傻”合計56906輛的交付數還要高。
一方面,在上海市政府簽訂的對賭協議中,2023年底起需要繳納的22.3億元納税額,對特斯拉而言形成壓力。另一方面,當企業積累起先發優勢,最直接的商戰邏輯便是進一步主動出擊,將雪球越滾越大。
2019年底上海工廠建成之時,特斯拉在賽道已經佔據了部分主動權:model S與model X打下了品牌基礎、model 3正在成為現象級車型、產能迎來爆發。同時期內“蔚小理”仍掙扎在生死邊緣,蔚來陷入現金枯竭境地,李斌被外界嘲為“2019年最慘的人”。
當時降價與否,於特斯拉市場地位而言並無影響,但馬斯克之所以選擇不斷降價,或許有着另外的打算。
特斯拉真正看中的是廣袤的、仍在不斷上升的國內市場,以及供應鏈國產化為其帶來的成本效益。
去年4月,財政部將符合補貼標準的乘用車售價限制在30萬以內後,特斯拉憑藉着成本優勢,迅速把model 3的起價降到29萬,補貼後售價27萬起,討好中國消費者的意圖已十分明顯。
而關鍵在於,當下新能源汽車賽道內,有底氣發動價格戰的,或許只有特斯拉。特斯拉當前在成本上的優勢主要源於產能的規模化提升,以及供應鏈國產化率不斷提高。
東吳證券資料顯示,中國model 3的單位資本開支較美國低65%,主要是因為土地和廠房建設獲得政府支持,以及產線大多複製美國產線,建設效率較高。此外,當前國產model 3零部件國產化比例越來越高,引入lG和寧德時代後,可進一步降低成本。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model Y與model 3已經實現了70%的零部件共用,這無疑是支撐特斯拉不斷降價的另一個底氣。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一直在不斷降價,但二季度特斯拉汽車業務的毛利率還是高達28.4%,創下了2018年以來新高。
02 塔尖蘋果:緣何傲慢?與特斯拉不同,過往包括iPhone、iPad、Mac、Air Pods、apple watch等在內的一系列蘋果終端產品,自始至終都站在售價金字塔,鮮少降價促銷。庫克也不為中低端終端市場的廣闊空間所動,少有的嘗試是推出中端定位的iPhone SE系列。
蘋果為何如此堅挺?
2017年接受《財富》雜誌專訪時,庫克被問到:“蘋果如何改變世界?”庫克答:我們的產品。
在這十年前,2007年的iPhone發佈會上,喬布斯這樣介紹這款產品:“今天,我們將推出三款這一水準的革命性產品。第一個是寬屏觸控式iPod,第二個是一款革命性的手機,第三個是突破性的互聯網通信設備。但這不是三台獨立的設備,而是一台設備,我們稱它為iPhone。”
無論喬布斯還是庫克,蘋果自始至終,都是一家靠產品及創新驅動的公司。
區別在於,喬布斯於蠻荒中叩開了智能手機時代的大門,做的是變革手機產業的事情;庫克則是商業史上最偉大的守成者之一,講的是將蘋果的產品基因更好商業化的故事。
智能手機發展至今,從最初的拓荒到16年左右進入存量競爭,再到如今進入5G新時代,國內手機廠商們從線上打到線下,從中低端打到高端,從國內打到國外,從配置打到屏幕、攝像。
一輪又一輪的戰事打完,一度如日中天的魅族淪為珠海小廠、曾揚言要收購蘋果的錘科黯然退場、靠中低端市場驟然起量的360與樂視迅速隕落、制霸全球手機市場的三星因“爆炸門”退出中國市場、華為強勢崛起卻因不可抗因素跌入絕境。
依然身處戰局中心的小米,15年深陷供應鏈危機後艱難復甦,但這家公司不憑手機賺錢,其此前推出的小米11系列旗艦手機,最近陷入品控麻煩、以龐大的線下營銷網絡支撐起來的ov,始終沒有甩掉“高價低配”的帽子,產品線愈發揉雜,高端產品“叫好不叫座”成為常態。
蘋果成了手機商業史詩中唯一的異類:過往數年,其未曾陷入較大的輿論危機、價格水漲船高、無需過多營銷、幾無涉及中低端市場,十幾年如一日,穩穩站在了高端手機市場金字塔頂端,攫取了行業大部分利潤。
所以當我們回過頭看蘋果,其緣何在價格上鮮少妥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現有的市場格局中,蘋果實際上已經鮮有對手了。
即便自庫克繼任以來,關於蘋果丟失了創新精神的質疑聲一直存在,但要知道,庫克治下推出的Air Pods、apple watch等產品,同樣成為了潮流引領者。
本質上來看,喬布斯完成了創造潮流的使命,而庫克,則沿着喬布斯的路徑,帶領蘋果繼續成為潮流引領者。
至少在新的挑戰者出現以前,精明的庫克或許會將沿着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不僅是對產品的堅守、對價格的堅守,更重要的,是對潮流引領者角色的堅守。
誰會是新的挑戰者?
華為或許曾經是,去年國內市場高達45%的市場份額,對蘋果造成威脅之勢,但如今華為因芯片困境一落千丈後,蘋果或許再難逢敵手了:挑戰者們從低端往高端走的打法,如何對抗蘋果十幾年積累起來的高端調性?
03 終局:產業鏈控制能力是成敗關鍵現在,喬布斯與庫克,這兩個舵手可能很快就要在同一條賽道相遇了。
蘋果造車的消息早已沸沸揚揚,而早在2016年,馬斯克就曾指出,蘋果會是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
真正讓馬斯克擔心的,或許是蘋果在庫克執掌下,所養成的對產業鏈的強勢話語權。
過往零星的媒體報道中,蘋果與韓國現代汽車合作進行汽車生產的談判失敗、蘋果由於堅持使用美國產的電池,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不願在美國建廠的供應商談判破裂。很顯然,過往在移動終端供應鏈上強勢無比的蘋果,在造車上也想延續這種強勢風格。
現代企業的競爭,最後比拼的不僅僅是資本、核心技術、生態的競爭,而是產業鏈的控制能力。
蘋果的供應鏈管理向來被視為標杆,蘋果的成功,一方面是革命性的創新產品,另一方面,其在供應鏈端掌握了其他品牌難以企及的強勢話語權。
簡單來看,蘋果在供應鏈管理上主要做對了三件事情:供應鏈簡化、構建生態系統、對供應商嚴格管控。
簡化供應鏈的動作,隨着1997年喬布斯迴歸蘋果後簡化產品線完成,庫克當時主要解決的是庫存積壓的問題。
蘋果真正的供應鏈“大殺器”,是後來構建的全球供應生態系統、以及在供應鏈生態中建立起無與倫比的掌控力。
其供應鏈優勢集中體現為以下幾點:
- 1.在相對封閉的供應鏈生態系統中,打造了一個開放式的供應體系,可根據自身需求變化執行“准入/淘汰”機制;
- 2.實施供應商多元化策略,對上游壓價力度較大,確保供應鏈強勢地位。蘋果傾向於在單一零部件中扶植多家供應商,確保供應鏈安全;蘋果對大多數供應商施加壓力較大,非核心、壁壘不高的零部件供應商難以維持高毛利。
- 3.高效物流體系、響應快速的供應商,確保較低庫存量;
- 4.交融式研發模式,提高與供應商的合作效率。蘋果一直以來對零部件的性能要求較為苛刻,甚至派駐工程師到元器件廠商共同開發;
- 5.供應鏈主要集中於電子工業發達的東亞地區,提升供應鏈運營效率。
很重要的一點是,蘋果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的品牌優勢,能夠反哺其在供應鏈上游的影響力,這導致蘋果在相關產業鏈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高。
但目前特斯拉在供應鏈管理上尚未實現精細化經營。
比如,當前特斯拉對非核心零部件性能要求並不嚴格,供應商的自主權較高,此外,其在單一市場的單一零部件供應常採取單一供應商獨供/某一供應商主供的形式,而在初期,特斯拉對部分非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還實施了“三年鎖價期”政策,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並不強。
簡單來看,特斯拉當前的供應鏈管理,主要是基於產能規模在佈局,本質上還是按需佈局,還未步入到精細化管控階段。
04 結語如今談及特斯拉時,其更多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一家新能源汽車製造廠商。
在馬斯克的設想中,特斯拉最終想靠軟件和自動駕駛收費,但特斯拉當前建立的領先優勢,並不像iPhone至於手機行業那樣穩固,它可能只是暫時沒有對手。
一方面在於安全問題頻發,且特斯拉應對國內輿論的做法向來不討好;另一方面,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已經從過去幾年的泥潭中走出,且正在產能、自研芯片等方面加速佈局。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用户忠誠度上並不遜於特斯拉,甚至蔚來更像是一家由用户驅動的公司。
而尚未走向成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給特斯拉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加快產業鏈精細化運營及管理,或許是特斯拉的一個機會,但同時也是賽道內所有玩家的機會。
已經佔據先行優勢的特斯拉,機會或許更大一些。但一旦蘋果造車的靴子正式落地、一旦其他新能源車企的規模不斷擴大,特斯拉又沒有在產業鏈上佔據絕對優勢,那任何一家都可能成為特斯拉的勁敵。
深諳供應鏈管理且有過成功經驗的庫克,無疑會成為馬斯克最大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