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購有助提振市場信心

  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馬春陽 

  今年1月1日至3月17日,共有30家公募基金公司累計自購基金52次,自購基金產品52只,自購金額合計5.7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約有4.8億元。按照基金公司看,工銀瑞信基金、天弘基金、富國基金自購基金出手最“闊綽”,分別花費8000萬元、6000萬元、6000萬元申購自家基金產品。 

  基金自購,即公募基金公司申購自家基金的行為。盈米基金投顧平台且慢投資研究部門總監趙玉斌介紹,自購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基金公司出於對市場的信心,借自購基金來穩定大額贖回帶來的負面情緒;二是基金公司的一種自我營銷手段,以表達對自家產品前景看好;三是發起式基金等特定類型基金必須履行的合同義務,例如,成立一隻發起式基金一般需要由基金經理自購不少於1000萬元,並鎖定3年。 

  基金自身如何看待“自購”行為?永贏基金權益投資總監李永興認為,選擇自購旗下的部分新發基金,主要出於公司對基金資管能力的信心。近期A股市場出現較大幅度回調,但市場關注的風險基本來自兩方面:一是貨幣政策收緊的風險;二是基金持倉相對“扎堆”的風險。雖然貨幣政策收緊的風險以及利率上升導致“高估值行業”估值回落的風險仍不能完全消除,但宏觀政策未出現“急轉彎”,市場不大可能大幅波動。 

  自2月份以後,A股市場風險開始釋放,尤其是部分基金重倉股出現比較明顯的回調,導致部分公募基金淨值大幅回撤。Wind資訊統計顯示,具備可比數據的6000餘隻公募基金近1個月平均虧損6.10%,其中,580餘隻主動股票型基金同期平均虧損14%以上,2000餘隻混合型基金同期平均虧損10.22%。 

  聯泰基金金融產品部總監陳東認為,基金公司啓動大規模自購,主要是向市場釋放出積極信號,與持有人共同承擔風險,減少投資者對於市場短期波動的關注,更着眼於經濟復甦和增長帶來的長期回報。同時,基金公司自購也體現對後市和投研團隊的信心。從歷年看,基金公司集體自購,多數出現在市場風險情緒較低時,估值水平也較具吸引力,此時往往是以較低的價格儲備“彈藥”的機會。 

  Wind資訊統計顯示,此次基金自購潮中,基金公司選擇自購的基金是以A類份額為主,C類份額相對較少。A類份額和C類份額的差距主要在於收費方式上。A類份額往往在買入和賣出時收費,C類份額在買入和持有一定期限賣出(比如持有7天或30天以上)時不收費,但按年收取銷售服務費(一般在0.25%至1.5%之間)。當持有期限較長時,選擇A類份額成本更低;反之,選擇C類份額可能更划算。 

  格上理財首席策略師張婷認為,選擇A類份額基金自購的情形較多,顯示出基金公司長期持有的堅定信念。 

  普通投資者如何看待基金自購行為?趙玉斌表示,若把基金公司的自購行為看成獨立的投資人,這些單個投資人的行為不會影響市場。投資人可參考基金公司決定是否自購,但主要還要遵循自己的投資邏輯決策。對普通投資者來説,若有基金公司大倉位自購,反映出基金公司對於該基金的自信,這時投資人可多留點心思去研究基金產品和基金經理,但是否買基金應量力而行,基金公司自購只能作為參考。 

  張婷表示,由於基金自購的規模相對不大,對市場難以形成較大的影響,更多是作為一種增強信心的方式,以促進基金的銷售以及降低產品規模的贖回。實際上自購併不代表着基金業績一定比其他基金要好,未採取自購措施的基金業績不一定差,仍要聚焦基金經理的長期選股能力。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此時多家基金公司選擇自購還有應對贖回壓力的考慮。近期,由於前期漲幅較大的基金重倉股出現回調,帶來眾多基金淨值縮水,從而部分基民大幅贖回,試圖鎖定投資尚有的部分盈利。基金公司自購是應對市場非常規贖回的有效手段。在資本市場上漲的預期下,基金公司自購也能給公司帶來超額盈利。 

  田利輝表示,基金自購能防止基金被動減倉,利好堅持投資的現有基民。短期看,基金自購可為基金公司應一時過度贖回之困。長期來看,倘若預期正確,基金自購有望給公司發展帶來超常規盈利,但若預期失效,也會影響公司盈利情況。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8 字。

轉載請註明: 基金自購有助提振市場信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