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發聲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外匯天眼APP訊 : 明年央行的政策重點有哪些?這一會議作出提前“預告”。
12月18日,人民銀行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主持會議,黨委副書記、行長易綱及黨委其他成員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金融工作責任重大。人民銀行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認真履行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職責,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本次會議將央行明年要着重抓好的工作任務劃定為四大類,但另據會議透露,擬於近期召開央行年度工作會議,做好2021年各項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提出具體要求。
明年央行有哪些重點工作任務?會議主要提出以下四方面:
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二是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三是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四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具體來看,在穩健貨幣政策方面,會議提出,要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持續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引導市場利率圍繞央行政策利率中樞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這意味着M2增速和社融存量增速兩項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在明年將經歷壓降的過程。根據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的估算,2021年名義GDP增速約為10.7%,在央行貨幣政策首要目標可能切換至金融穩定而收緊的情況下,預計2021年M2增速回落至9.5%-10%左右,社融增速回落至10.9%左右。
“我們通過社融增速預測值初步估算2020年末我國宏觀槓桿率水平大概率突破280%,全年上行幅度超20個百分點。預計後續穩定宏觀槓桿率將逐漸成為政策重點,金融穩定可能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即貨幣政策基調轉向穩健中性,出現邊際收緊,2021年一季度開始信用收緊概率較大。”李超稱。
不過,即便明年一季度信用開始收緊,但鑑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不急轉彎”,預計寬鬆政策退出將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以平滑政策調整對市場的影響。尤為注意的是,12月21日公佈的最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結果顯示,LPR連續8個月維持穩定。不過,隨着8月份以來央行連續超額續作MLF,近期貨幣操作邊際寬鬆,銀行負債成本高企的問題有所緩解,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在12月迎來降幅。因此,有分析認為,一年期LPR利率再次下行為期不遠。
“LPR由MLF利率和加點幅度兩部分組成。自2019年LPR改革以來,MLF利率的降低是壓低LPR的主要力量,我們認為未來LPR降息的動力更多地來源於加點幅度的壓降。加點幅度主要取決於各報價行自身資金成本、市場供求、風險溢價等因素。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已開始下降,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其還會進一步回落。目前很多事情在向着壓低LPR利率的方向發展,預計一年起LPR利率再次下降為期不遠。”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會議確定的第二項工作任務,則是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做好穩企業保就業紓困政策的適當接續,繼續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發展。用好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製造業等領域的信貸投放。做好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有效銜接。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認為,明年在保持原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基礎上,預計將進一步創設新的工具,除了“結構性”特點外,還會進一步增加工具對實體經濟的“直達性”。同時,相比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了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這表明除了傳統的小微企業普惠金融支持,明年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卡脖子”問題的科技產業也將成為貨幣政策重點支持的領域。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則表示,央行今年推出的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明年可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可考慮作為長期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和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工具。同時,雖然宏觀經濟在改善,但不少小微企業還面臨着經營壓力,明年預計政策還會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無還本續貸等舉措,保持小微企業資金流穩定,防止因資金斷檔使得小微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預計明年針對小微企業的延期還本付息政策會逐步退出。
儘管今年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但這並不意味着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就一勞永逸。未來,金融領域的風險防範將從前期的“拆彈”重點風險,變為更加註重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
本次會議也提出,要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鞏固拓展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成果,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壓實中小銀行風險處置責任。加快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規範發展,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如何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易綱、郭樹清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的兩篇署名文章中均有詳細論述。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要推進。會議提出,明年要做好“十四五”金融業改革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穩步推進農信社改革。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夯實信用基礎,嚴肅市場紀律,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持續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穩步擴大金融雙向開放,推動已宣佈金融開放措施切實落地,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開放條件下金融監管能力。
上述表述多數也是此前央行一直強調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只不過,由於近期部分地方國企債券違約以及市場對信用債市場發展的熱議,令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在當下引起更多關注。
那麼,如何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張旭認為,債券市場法制的完善是打破剛性兑付預期的先決條件,而剛性兑付預期需要通過一次次的違約才能穩步淡化。不過,違約又有可能帶來金融市場的波動。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應堅持市場化法制化的導向,依靠市場法制規則“託底”,不宜過分依賴於政府行政指導,因為後者可能進一步強化市場的剛性兑付預期。
“因此,在淡化剛性兑付預期的同時應構建有利於債券融資的良好市場生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切實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增強投資者信心。只有投資者堅信自己的合法權益能得到保障,才不會迷信所謂的政府救助,才甘於自擔風險,金融體系的運行也才會更加穩健。”張旭稱。
不過,李超還認為,僅強調完善債市法制並不一定能根本解決信用收縮的問題。針對完善債券市場法制,這是打擊逃廢債的重要保障,有助於緩解信用違約風險,但金融市場對違約事件往往是非線性的反應,僅強調完善債市法制並不一定能根本解決信用收縮的問題,還需配合其他託底政策,防範系統性信用收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