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節敗退”的三元

“節節敗退”的三元

1月29日,三元發佈2020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在報告期內,三元淨利潤預計實現0.10億元-0.2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85%到9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同比跌幅將達到127%-146%。

對於業績的不佳表現,三元稱:主要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公司銷售業務及投資企業“八喜”冰淇淋、麥當勞餐飲等業務受到嚴重衝擊,導致2020年一季度業績出現較大虧損,即使二、三、四單季度均實現盈利,但仍無法扭虧。

“節節敗退”的三元

然而,翻閲近幾年的財報不難發現,三元的虧損問題其實由來已久。

自2009年起,三元扣非後淨利潤連續9年處於虧損之中,直至2018年,三元才實現扭虧,而如果在這期間,沒有高額的非經常性損益支撐,可能三元早已被迫退市。

而今三元再度虧損,一方面説明了其抗風險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説明了其還未徹底走出虧損泥潭。

可要知道作為曾經的北京地區的“奶業大佬”,三元也一度與蒙牛、伊利兩大巨頭相比肩。

但如今其不僅被其他企業拉開差距,而且因盈利問題被業內稱為“虧損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家乳企從風光無限到荒然黯淡呢?

據瞭解,2009年-2017年,三元先後“撿漏”三鹿、太子奶,但這兩次收購不僅沒有助力其業績增長,反而逐漸淪為“拖油瓶”;

而後三元又因河北三元與唐山三元兩兄弟的“內鬥”一事,導致渠道商網絡元氣大傷;此外,三元還高管頻繁換血。

可能是忙於應付上述種種事件,讓三元缺乏核心大單品和產品創新。

而同期的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企紛紛發力打造自有品牌的明星單品,譬如蒙牛的特侖蘇、純甄;伊利的安慕希、金典;光明的莫斯利安。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單品也逐漸發揮作用,在業績中得到體現。

縱觀中國乳業,區域乳企想要做大無非有兩條線:

1、靠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常温乳酸菌等常温液奶;

2、靠奶粉來打天下。

然而,無奈的是三元在品牌集中度不斷提高的嬰幼兒奶粉市場更沒有話語權。

據瞭解,2019年伊利、飛鶴、蒙牛、澳優奶粉業務分別營收100.55億元、125.38億元、78.7億元、60.23億元。

相較之下,2019年三元以嬰幼兒為主的固態奶業務僅實現營收12.77億元,可謂是少的可憐。

而2020年前三季度,固態奶業務更是隻實現營收5.41億元。

視野回到2020年,三元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除卻疫情衝擊外,4月,三元因拖欠北京泰和瑞通雲商科技有限公司廣告發布費而被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為57.39萬元。

同年10月,三元食品旗下天津三元乳業有限公司因暗自稀釋污水並排放,被天津市靜海區生態環境局進行100萬元人民幣的處罰。

12月,因拖欠邁弗森(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線下營銷項目執行費用,被判支付項目服務費58萬元及相關違約金和利息損失。

在併購企業拖累、缺乏品牌核心單品、渠道網絡元氣大傷、接連敗訴和被罰下,三元的未來幾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2 字。

轉載請註明: “節節敗退”的三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