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周劼
落户武漢的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簡稱“中碳登”)正式啓用,系統正在為首批2225家電企辦理開户手續,將於6月底正式運行。
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富餘的賣,不足的買,放在市場上公開交易,以達到控制污染物總量的目的,就是碳交易。碳交易的本質是以市場機制來促進全球温室氣體減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説,企業節能環保做得好,多餘的碳排放權在市場上變現,是能得到市場激勵的;做得不好,就得在市場上付出相應的成本,倒逼其節能減排。
有交易當然就有交易量。據統計,2020年,中國試點碳市場成交量為7525萬噸,成交額達21.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年平均成交價格為28.6元/噸,較上一年上漲25%。增長雖快,但20億級別(我國碳交易八個試點,10年來的總交易量為4.55億噸,成交金額累計105.5億元)和我國動輒百億的年度碳排放量相比,有些不相匹配,説明它還是一個新興的初級市場。再拿與我國經濟體量相似的歐盟碳交易相比,2020年歐盟碳交易量總計近110億噸,年度均價約24歐元。量是我們的百餘倍,價是我們六七倍。差距其實就是潛力,和歐盟較為成熟的碳交易市場相比,我國的碳交易規模最起碼還有百倍增長的潛力。
“中碳登”落户武漢,不僅意味着對湖北省10年來碳交易市場建設成績的肯定,也意味着全國碳資產主數據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具備了開户、發放配額和履約等功能的軟硬件條件,更意味着開啓了建設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掀開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產業鏈的大幕。
特別是在我國莊嚴承諾“力爭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迅速推進是必然之舉。尤其是碳中和,專家形容説,碳市場可謂碳中和的標配,是牽引中國實現碳中和願景的“穿雲箭”。碳交易背後的“污染者付費”原則,以市場的力量對企業參與、增加和完成減排發生了清晰的引導作用,一箭穿污染治理之源,一箭中綠色發展之靶,這種力量無疑構成了碳中和的最深厚基礎。
正因為有這些利好,專家説,武漢市完全可以憑藉“中碳登”落户的先發優勢,進而以市場、金融和技術“三引擎”驅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抓住2030年碳達峯和2060年碳中和兩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機遇期。
美好的願景已經繪就,碳文章的開題已經落筆。怎樣利用好先發優勢?怎樣將新興市場變成成熟的市場?怎樣將潛力變為實力?怎樣將機遇化作實利?都是這篇綠色大文章中間起承轉合要思考、落實的事情。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