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專家座談會觀點綜述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要求,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東北地區的重要作用,11月15日,由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的“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專家座談會在海口舉行。來自中央部委、國家級智庫、東北地區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新發展格局下推進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對東北振興的重要意義、新發展格局下推進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新發展格局下推進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的路徑與政策等議題深入研討。
根據現場速記,將與會專家學者發言的主要觀點整理如下:
一、加快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具有迫切性
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的特定背景下,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以東北經濟一體化加快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加快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進程勢在必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儘管東北經濟一體化已提出多年,但受制於自身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在現實推進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由於區域市場化程度不高,與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相比,東北三省城市之間經濟聯繫不夠緊密,沒有形成錯位發展的有效分工,中心城市建設和城市羣經濟發展明顯滯後,嚴重阻礙了東北地區資源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進而對東北整體的振興形勢造成不利影響。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東北地區有向一體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但城市羣間區域經濟聯繫程度低,整體上一體化水平不高。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有利於發揮東北雄厚的產業基礎優勢,形成地區間的目標導向合力,這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2.東北經濟一體化有利於發揮整體優勢。遲福林認為,加速東北經濟一體化,可使東北地區更好的參與雙循環,在擴大內需中發揮作用。東北經濟一體化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東北經濟一體化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形成的重要前提,實現東北經濟一體化可以形成東北的整體優勢對接東北亞。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建議,在面向東北亞的開放中,東北三省應該通過組團開放,實現共同發展,以一體化的格局打造東北對外開放新前沿。
二、加快城市羣、都市圈建設引領東北經濟一體化
1.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的帶動作用。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東北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很高,東北的都市圈、城市羣建設具有非常大的潛力。遲福林認為,城市羣的發展對釋放消費潛力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羣的發展有利於為東北服務業發展提供重要空間。建議以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大中心城市為主體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以中心城市緊密合作加快推動東北經濟一體化進程。李凱認為,東北地區應該以中心城市引領東北大都市圈,以城市羣的協同發展為基本模式推進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東北經濟一體化應圍繞東北中部的“哈長沈大”發展中軸,重點發展哈長城市羣和遼中南城市羣。
2.以統一的城市羣發展規劃引導東北經濟一體化。李凱認為,東北地區城市羣規劃較多,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地方政府間協作困難。應明確不同城市羣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強化軸帶引領作用,加強城市羣內部和城市羣間的分工協作。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銀國際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在制定城市羣規劃時,要將東北整體看作一盤棋,放在全國的經濟佈局中來考慮,否則會造成嚴重浪費而且效率很低。
3.“哈長沈大”發展軸是東北經濟一體化最重要的發展方向。曹遠征認為,城市羣、都市圈是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在東北地區“幾縱幾橫”的發展規劃中,應將“哈大”中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適當調整原有區域規劃。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孟繼民認為,應通過共建“哈長沈大”城市羣,帶動“豐”字型經濟帶,進而形成有競爭力的東北經濟區。
4.東北東部經濟帶是東北經濟一體化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李凱認為,東北東部各市自然稟賦、產業結構各有千秋,產品結構各具特色,自然風光壯美,發展潛力巨大,應發揮東北東部地區生態良好、名山大江彙集、獨具邊疆風情的優勢,通過邊境開放、環境生態保護、綠色經濟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謀劃區域建設、環境保護和旅遊一體化。
三、加快推進東北地區產業一體化進程
1.加強東北地區製造業一體化協作機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認為,未來15年,是智能製造新一輪工業革命發展的關鍵時期,東北地區應抓住機會,實現製造業的彎道超車。東北地區的製造業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要做到協調配合,集中力量突破不同的產業方向,打造產業鏈的長板,形成更有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遲福林建議,遼寧應突出金屬冶煉、鋼鐵加工、智能製造、燃料化工、石油化工,吉林突出汽車製造、醫藥製造,黑龍江突出食品製造、醫藥製造,內蒙古突出鋼鐵製造和食品製造等。
2.發揮東北冰雪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冰雪經濟。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特約高級研究員李洪彪認為,東北三省的寒地旅遊在全國最具特色,應以滿足公眾個性化、多樣化的旅遊消費需求為目標,對別具北方特色的旅遊資源進行統一整合,打造國家級的“冰雪旅遊帶”。孟繼民認為,鐵嶺以北的地區氣候寒冷,應突出東北地區的地理資源優勢,在黑龍江和吉林大力發展冰雪經濟。
3.以服務業為導向考慮東北的產業佈局。曹遠征認為,“十四五”時期是以服務業佔主導的經濟,服務業是城市羣的基礎,隨着城市羣的發展,製造業將不再是東北地區的主導產業。產業鏈佈局由以前的面向全球、面向全國向面向城市羣發展,產業鏈的長度將大大縮短。應着手調整優化產業組織與佈局,圍繞服務業為中心抓好產業鏈建設。
4.合力培育若干優勢產業集羣。遼寧省政府參事陳永滿認為,應該充分研究東北地區的比較優勢,創新發展具有持續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進而形成特色主導產業,最終形成新的支柱產業。遲福林建議,遼寧應發展以智能製造與裝備製造為重點的產業集羣,黑龍江以農產品加工形成優勢產業集羣。李洪彪建議,東北地區應進一步發揮旅遊產業的品牌優勢和市場影響力,打造東北區域旅遊產業集羣。
四、加快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其他舉措
1.攜手推進東北亞基礎設施一體化。遲福林建議,依託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區位條件,在加快東北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實現東北亞陸海聯運,以東北經濟一體化為目標加大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例如,圍繞中蒙俄經濟走廊構築東向出海、南聯內陸的大通道,加快建設面向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推進“圖們江開發開放”等。
2.成立東北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和品牌聯盟。陳永滿認為,要着力發展新動能,在科技成果轉換上把存量資源變為產業發展的資源。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徐家力認為,東北地區科研實力很強,具有知識產權優勢,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東北地區的產品很好,但未發揮出應有的品牌效應。建議成立東北科技成果轉化聯盟,把所有的科研成果轉化出去,這樣才能把高新技術嫁接到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議成立東北品牌聯盟,從戰略的高度培育品牌。
3.優化國有經濟佈局促進東北經濟一體化。張佔斌認為,國有企業是東北製造業的主力軍,國企主導的特徵對東北製造業有特殊的影響。遲福林認為,國有經濟佈局要與東北經濟一體化相適應。如果國有資產佈局做好了,會帶動更多的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東北投資。孟繼民認為,東北優化國有企業佈局,一是要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改革調整東北國有經濟,二是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利用政策引導調整區域佈局。建議加快鞍鋼、本鋼整合重組減少同質化競爭。
4.用市場化改革的方式來打造東北經濟一體化。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顧問宋曉梧認為,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最深層次的問題是經濟體制問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不能用行政的手段來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於東北經濟一體化,應該保持積極的態度,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用市場化的方式自然形成一體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應該突破“三層鏽帶”,第一個是體制鏽帶,包括國有經濟佔比大、市場化程度低等;第二個是結構鏽帶,包括對外開放度低、發展動能不足等;第三個是文明方式鏽帶,包括官本位思想重、缺乏契約精神和生態文明思維等。
五、找準發展定位是東北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宋曉梧認為,中央對東北地區的定位從“全國經濟增長的一極”,到“五大安全”,再到“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東北應該把維護國家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應把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燕玲認為,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格局下,區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將面臨大洗牌,定位也必然發生明顯變化。東北地區要在參與國內大循環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要穩住基本盤,守住風險底線,敏鋭地抓住機遇。例如,東北是農產品的主產區,農產品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和生活物資,東北要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抓住綠色農業生產的機遇。遼寧大學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院長王厚雙認為,在雙循環的大背景下,東北地區在把五大安全搞好的基礎上,可以從維護產業鏈安全、進口替代、都市圈發展、科技創新和開放新前沿等方面進行突破。
據悉,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是在國家發改委的直接指導下,由東北大學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設立,由東北地區政府和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建設,以東北振興理論和政策研究為特色,為中央政府和東北地區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諮詢,服務於黨和國家全面振興東北政策決策的新型智庫。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