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劉格菘!4000億頂流首度曝光投資史 股災後這樣崛起 選股秘笈在此!

對話劉格菘!4000億頂流首度曝光投資史 股災後這樣崛起 選股秘笈在此!

  因業績、超大規模資金管理記錄,廣發基金高級董事總經理劉格菘,堪稱公募基金的頂流。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二季末,全國僅有兩家公募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過4000億,劉格菘所在的廣發基金是兩家之一,這4000億資金中,劉格菘管理着5只公募基金,規模累計755.79億;他管理時間滿3年的產品有兩隻——廣發創新升級和廣發小盤成長,近3年收益率分別為221.01%和174.00%,均列同類基金排名前10%。

  從歷史持倉看,劉格菘的組合並非長期配置某幾個行業,而是體現出更多元、廣泛的成長。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消費升級推動白馬龍頭的盈利超預期上行,他配置的是白酒、家電、消費電子;2019年,受益於全面國產替代浪潮,以半導體為代表的科技公司需求出現爆發式增長,他在組合中重倉半導體;2020年上半年,疫情導致醫藥、新能源板塊的供需格局發生變化,他增加了醫藥、光伏的配置比例;2020年末至今,他更換了化工和醫藥的重倉品種,提升半導體的配置,並對新能源保持重點關注。

  從白酒、家電、消費電子、半導體、醫藥、光伏、化工……劉格菘是如何對這些行業進行全覆蓋?當其擅長的領域沒有機會時,他又是如何擺脱路徑依賴,尋找新的機會?就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券商中國記者採訪了這位業內頂流的的基金經理。

  要理解市場

  讀懂市場的規律

  券商中國記者:你的投資風格一直很有特色,2016年以前,你的持倉比較偏向中小市值的互聯網公司?

  劉格菘:2013年8月,我開始正式做投資,管理的是大基金中的小組合。2013到2015年間,移動互聯網全面爆發,市場風格偏向創新成長,代表新興產業方向的中小市值成長股成為市場的主流偏好。

  我從求學階段開始就一直密切關注互聯網、科技行業的發展,在科技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多,對科技行業的中長期成長性、合理定價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取得了還不錯的投資業績。

  2015年下半年之後,資本市場的政策發生變化,投資者將主要精力放在穩定成長類資產,研發投入比較高、當期估值較高的科技類資產則受到冷落。

  當時,我沒有意識到政策的變化對市場風格、對產業的影響,還是按照之前的策略管理組合,業績表現不理想。那一年,我對自己的投資體系進行深入的思考,自此,投資框架和風格有了明顯的改變。

  券商中國記者:2017年開始,你的策略轉為自上而下為主,組合的板塊特徵比較明顯。2016年,你主要做了哪些思考,導致投資方法出現變化?

  劉格菘:一方面,我對自己業績不好的原因進行反省。2015年下半年之後,股票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我還固守在自己原來的風格,存在路徑依賴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將自己的方法論和過去A股表現最好、最差的行業表現進行復盤,發現在不同的宏觀背景,在市場不同階段,總會有不同風格的資產階段性佔優,這是市場規律。對於基金經理來説,就是要更好地去理解市場,讀懂市場的規律,並根據市場的變化動態調整自己的組合。

  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研究積累,當時我認識到,要從單純的自下而上選股中跳出來,站在宏觀、中觀行業比較層面去思考,從經濟發展、產業趨勢的維度把未來幾年表現比較好的行業找出來。

  正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全面反思,2017年之後,我的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更加重視行業配置,組合中比較少純自下而上選出來的標的。

  基於供需格局進行跨行業比較

  券商中國記者:從投資框架角度出發,你是如何研究篩選個股,行業、產業以及宏觀方面又是如何把握?

  劉格菘:我是從供需格局入手把握產業趨勢,在趨勢向好的產業中分享龍頭公司的成長紅利。具體到實踐中,我是從中觀出發,依據產業趨勢的客觀數據進行行業比較,在此基礎上再做行業非中性配置。

  通常,產業的景氣擴張趨勢至少能持續兩年以上,並且,長期看商業模式可持續,有規模經濟效應,我才會考慮重配。如果只是短期的景氣,會比較慎重。

  券商中國記者:從供需格局入手,具體怎麼理解?

  劉格菘:優選供需格局在變好的行業。供需格局在變好,包括供給收縮、需求擴張,供給不變、需求擴張,以及需求擴張得比供給快等情況,最好的是供給收縮、需求擴張的行業,我把這一類資產總結為價值創造類資產,能找到很好的高成長板塊。

  舉個例子,面板行業,日韓產能在退出,全球前三的企業佔60%的市場份額,龍頭企業的份額佔比近30%,供給格局相對穩定。我們再來看需求,除了每年電視機尺寸有一定的成長之外,屏幕的滲透率還在往上走,包括車用屏幕、商場用的屏幕,包括地鐵、公交、移動辦公等,這個行業的滲透率遠沒有到天花板。

  因此,雖然面板是傳統的行業,但疫情使得移動辦公、遠程辦公需求擴大,同時行業的供需格局也在優化,景氣度發生非常明顯的跳升,相關公司的業績增速較高。

  券商中國記者:投資也是個找性價比的事情,很多符合標準的行業和公司,都不便宜,對於符合標準的行業公司,你如何判斷配置價值?

  劉格菘:前兩年,我把資產分為兩類,一是穩定成長的核心資產,包括消費、醫藥等供需格局穩定的行業;二是效率資產,是供需格局發生變化的資產,以科技行業為代表。我根據效率資產的估值水平和業績增長趨勢,調整效率資產和核心資產之間的配比。

  後來,我在梳理之後發現,這樣去思考兩類不同的資產會有所割裂,比如,我不太能接受為什麼穩健成長類資產可以有比較高的估值。

  現在我用現金流貼現的方法去考慮資產的價值。首先,我將企業的成長簡化成四個階段:高速成長階段、中速成長階段、低速成長階段、永續成長階段。用相同的貼現率和永續成長速度看待這四類資產。這是用統一的框架去分析不同的資產,需要考慮的就是兩樣:一是長期價值,二是未來幾年景氣進入成長中期。

  用DCF模型貼現回來,什麼樣的資產可以高估呢?長期永續能力比較強、市場認可度比較高、壁壘比較高、分歧比較小的板塊,長期價值會比較大。用這個方法比較容易分清楚,一個資產現在的估值程度反映市場的預期在哪裏、預期的差異在哪裏。無論是中短期景氣度還是中長期的長期價值,從這兩個方向思考,更容易選出性價比高的板塊。

  選股“秘笈”:從中性角度出發做非中性配置

  券商中國記者:過去幾年,你重倉的品種一直在變化,如2017年有食品飲料、消費電子、週期,2019年是科技、生物醫藥為主,最近一年又有化工、電氣設備,行業配置有一定的分散,你是通過主動調整,讓風格更均衡嗎?

  劉格菘:我的策略是從中性角度出發做行業研究,從產業趨勢、客觀數據出發找出未來幾年可能表現最好的行業,做行業非中性配置。總結成一句話,我的投資方法論是從供需格局出發,做中性研究,落地到投資上,做非中性配置。

  從中性角度出發做非中性配置是什麼意思呢?我希望能夠不帶感情色彩去看待每一個行業,從客觀數據出發,把這些行業納入到自己的框架中。當行業數據發生變化時,我們去判斷供需結構是不是有很大的變化。如果供需結構是趨勢性變化,景氣度可以持續,這種資產就有投資價值。

  很多行業背後反映的是同樣的邏輯,不管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是消費還是製造業。我希望做中性研究,這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精力跟蹤很多行業,把行業數據納入框架中,做中觀行業比較。

  這麼多年下來,我的框架變得更成熟,在行業廣度和深度方面都有進步,眼界開闊之後,從市場中找到的性價比好的資產更多。所以,在符合自己框架的前提下,我希望在自己的組合中,資產變得更多元,講究性價比。

  券商中國記者:從風格上看,你的成長風格一直比較穩定,如果細分一下,2018、2019年你偏小盤成長,2020年之後偏中大盤成長,在市值維度上,你是怎麼考慮的?

  劉格菘:一方面,基金規模大了,如果只是配小盤成長,不容易滿足我的組合配置需求,這是客觀原因。另一方面,我現在的持倉中也有一些小盤成長公司,只是佔整個組合的比例不高。

  更核心的原因是,我是從行業供需格局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不是從大小盤的風格考慮問題,不是以對標中證1000或中證500來進行組合管理。

  管理大資金需做多賽道選手

  保持組合的活力

  券商中國記者:最近兩三年,你管理的基金有了較大規模的增長,是否也是你在股票能力圈上擴容的原因?

  劉格菘:投資這個職業就像是一棵樹,這棵樹想看到什麼風景、想長多高,取決於樹根扎得有多深,樹根是基金經理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是我怎麼理解市場,用什麼框架看市場,如何用這個框架去分析行業。

  當管理大規模基金時,基金經理都會遇到的問題是:如果單一資產的景氣度下滑,或者自己擅長的領域機會比較少時,應該怎麼辦?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要看很多行業,在這些行業選4-5個行業進行配置。至於單一行業的配置比例,我會根據行業成長空間的穩定性、持續性、性價比等進行排序。

  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努力擴大自己的能力圈。除了科技,我也一直堅持在跟蹤其他行業,包括週期、消費、醫藥,都在投入精力學習,尤其是做行業比較的基金經理,要研究更多的行業。

  公募基金主動管理的Alpha有兩種:一種是行業中性,依靠精選個股戰勝指數;另一種是做行業非中性配置,依靠對產業鏈的深入調研,找到需求擴張的行業。我是做中觀行業比較,不是單一賽道型選手,也不是自下而上選股的選手,我的投資框架理論上能容納的資金更多。

  券商中國記者:從投資框架上看,你在研究和投資上,一直在進化,你是如何看待研究和投資的關係?

  劉格菘:我覺得投資不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職業,它是一種思考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是在不斷學習、進化中最終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的過程。如果只是把它當作一份工作,可能很多“動作”都會走樣,我希望在不斷變化市場中能有一些體系性的東西沉澱下來。

  研究跟投資是分不開的,基金經理也是研究員,但基金經理不僅是行業研究員,還是策略研究員,要站在組合管理的角度對這些行業進行研究、比較,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把這些行業共性的東西抓出來,在共性的基礎上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行業理論框架。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將研究員提供的數據,包括各種行業信息、季報、年報數據等納入投資框架,對行業的基本面、景氣度、未來趨勢進行判斷。這是一個動態跟蹤框架的過程,不是靜態的。各個行業都在變化過程中,找到變化的原因,抓住變化的趨勢,這是研究最主要的任務。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88 字。

轉載請註明: 對話劉格菘!4000億頂流首度曝光投資史 股災後這樣崛起 選股秘笈在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