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號,第一服務控股以及融創服務發佈聯合公告,融創服務擬斥資6.927億元(1.08億美元)收購第一服務控股3.222億股股份,佔總股本32.2%。對價摺合2.62港元每股,較10月8日短暫停牌期間收盤價1.37港元溢價91%。
其中,第一服務控股實控人世家集團、皓峯投資出售21.39%股份,對價4.6億人民幣;管理層出售2.18%股份,對價4700萬;鼎暉出售8.64%股份,對價1.86億人民幣。
根據協議規定,世家集團、皓峯投資剩餘共計30%左右的股份需要在後面的要約收購中賣給融創服務。此外,協議中還要求當代置業12年內不能從事與第一服務業務競爭的業務,且當代置業開發和運營的樓盤,12年內均交由第一服務管理。這可能是實控人分兩次出售股份的原因。
張雷作為當代置業實際控制人,同時也是世家集團、皓峯投資的實控人。
當代置業“斷臂求生”
三四季度的債務問題成為懸在中小房企頭頂的達摩斯之劍。
早在一週之前,當代置業曾公告稱於2021年到期的2.5億美元優先票據本金及其應計但未付利息的還款安排未能達成。導致實際違約。
對於此次違約,當代置業在一封內部信中解釋稱,對於此次債務問題,當代置業採用了資產處置、股東借款、戰投方引入等方式,在形勢更加嚴峻的情況下,有幾項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導致此次風險出現。對於公司的未來發展,希望通過資產重組和戰略投資人的引進,實現再生和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當代置業旗下的物業上市公司第一服務控股在10月8日就“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刊發構成本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宣告停牌。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當代置業將正醖釀出售上市不到一年的物業公司“斷臂求生”,同時不排除後續有更多的資產出售可能。在此之前,包括花樣年、富力等企業的債務違約解決方案中也均有處置物業板塊的措施。
按照第一服務停牌時13.7億港元市值來算,以當代置業控股股東張雷和總裁張鵬擁有的第一服務39.56%和17.08%的股權計算,出售物業公司張雷和張鵬合計將獲得約7.76億港元,與此前所承諾的8億元股東貸款支持不謀而合。
整體行業低迷 融創服務逆勢擴張
對於物業公司來説,在管規模的大小決定着江湖地位的高低。而對於融創服務來説,併購也許是最有效、最快速擴大規模的方式。
半年報顯示,於2021年6月30日融創服務的在管建築面積約為1.73億平方米,合約建築面積約為3.22億平方米;第一服務控股的在管建築面積約為5320.2萬平方米,合約建築面積約為7,299.4萬平方米。
如此一來,收購完成後融創服務在管面積或超2.2億平,加之母公司融創集團的在管建築面積0.72億平方米,在管建築面積或超3億平,合約建築面積或超4億平。
其次,第一服務主要在管項目位於北京、西安、長沙、太原等一二線城市,管理瞭如北京當代MOMA、北京萬國城MOMA、蘇州府MOMA、南京萬國府MOMA等眾多高端知名項目。另外,第一服務控股所覆蓋項目中,綠色星級建築、能源運維項目等綠色項目較多。
2020年7月,住建部等七部委聯合發文《綠色建築創建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2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佔比達到70%。在政策端對居住建築的綠色、健康、科技方面做出規劃和指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實施競品質的土拍規則,進一步圍繞綠色建築、超低能耗建築、健康建築提出明確要求。
雖然在此收購前,融創中國就已涉及綠色建築、健康住宅領域,但有第一人居的加盟,融創服務將擁有在綠色人居服務領域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
近期,頭部物企屢屢出手行業內多家優質企業,一方面是企業積極地併購策略集中體現,通過收購和自身業務發展良性互補的優質標的,鞏固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大宗併購案例是市場價值規律的外化表現。
除此之外,9月底以來多家房企深陷債務違約,為尋求自救建業地產將其在岸銀行賬户內總額人民幣30億元資金匯出至其離岸銀行賬户,用以償還11月到期的美元債。富力地產則選擇終止其物業上市並賣身碧桂園助其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