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在中秋節的前一天,A股還在假期休市,而另一邊港股卻突然全線大跌!
香港恆生指數開盤跌1.12%,隨後,恆指跌幅擴大至4%。截至午盤,報收23955.18點,跌965.58點,盤中一度跌1049點。這是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至24000點關口下方,再度刷新年內低點。
地產股、金融股、科技股都跌勢洶洶,恆大系又殺跌,1.5萬億港元市值的銀行茅招商銀行盤中跌10%,萬億級的中國平安加速大跌,高位下來已腰斬;快手、京東、美團等科技股也跌慘了。
在此情況下,美股股指期貨走低,道指期貨跌幅擴大至1%,標普500指數現跌0.86%,納指期貨跌0.9%。
有分析認為,受地產股整體拖累,市場擔憂情緒上升。一位百億私募老總認為,港股市場外資較多,容易出現波動,這些資金對中國發展長期向好態勢缺乏理解,節後A股市場表現應該會強於港股。
多隻地產股大跌10%
富時中國A50暴跌4%
此外,港股其他主要指數開盤也快速走低。截至午間收盤,國企指數跌4.22%,恆生科技指數跌3.98%,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跌幅擴大至3.98%。
板塊方面,藍籌地產股、恆大概念、內險股跌幅居前。
個股方面,恆大系跌幅居前,中國恆大跌近17%,恆大物業跌超6%,恆大汽車跌6%。
香港本地地產股集體大跌。截至午盤,中國恆大、世茂服務、恆基地產、新世界發展、嘉裏建設、碧桂園服務、新力控股、雅生活服務、融創中國跌超10%,長實集團、新鴻基地產跌超9%,龍光集團、綠景中國地產、富力地產跌超8%,
金融股也跌大了,招商銀行、招商證券、中國平安等銀行、證券、保險股,金融股三大主力行業大幅殺跌。
市值1.5萬億港元的招行,盤中一度暴跌10%。
萬億港元市值的金融股巨頭中國平安,在9月17日(上個交易日)盤中大跌超8%後,今日大幅低開繼續殺跌,盤中跌超8%,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
從今年1月份101.94港元的高位下來,中國平安股價已經腰斬。
不止中國平安,港股內險股今日集體走弱,截至午盤,眾安在線跌近8%,中國太保跌5.46%,中國人壽跌4.48%。
9月17日,中國平安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其地產投資敞口可控、風險可控。中國平安在回應中表示,現在頗受市場關注的恆大、藍光、泛海等房企,平安險資無論是股權還是債權均為"0敞口"。與此同時,平安所投資的包括碧桂園、中國金茂、旭輝等地產公司在內,所有被投企業都未踩"三條紅線"的紅檔或者橙檔,財務水平相對良好。
金融股當中,國泰君安,中信銀行、民生銀行、中國太保、中信建投證券等都大跌,不少跌超5%。券商兩大龍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也都跌超4%。
大型科網股繼續下挫。恆生科技指數盤中一度跌超4.5%。上午收盤,騰訊跌超2%,快手大跌4.51%,京東、小米、美團跌超3.5%。
週期資源股也大跌。今年以來持續活躍的資源等週期股,今日上午也大幅殺跌。東嶽集團、洛陽鉬業、五礦資源等跌超7%,中國鋁業、江西銅業、贛鋒鋰業等跌超6%。
體育服裝、汽車、教育等大跌。服裝股李寧、特步跌超8%,汽車股比亞迪、吉利都大跌約7%,教育股新東方在線大跌8.76%,天立教育跌超7%。
券商觀點:市場波動上升
保持耐心
據證券時報,港股市場上週再度轉弱,恆生指數甚至創去年10月以來新低。昨日,中金公司發佈港股策略,認為近期市場表現背後的原因較為綜合。一方面,八月的宏觀數據顯示經濟增長面臨明顯壓力,也催生了對政策扶持的預期。政策依然呈現出較強的定力,短期看並未出現太大變化。往前看,隨着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中金公司認為政府有望出台逆週期促增長政策,尤其是在貨幣政策方面,以保證經濟增長維持在合理區間。
同時,監管政策對海外中資股市場中的成長標的以及平台經濟企業持續增壓。另一方面,隨着9月下旬進入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密集期,美股市場近期也持續震盪下跌,進一步拖累海外中資股市場。
向前看,隨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潛在的市場波動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監管不確定性以及外部市場波動可能會抑制短期市場表現。
不過,中金公司認為,市場已計入監管方面的許多憂慮,從估值和情緒指標來看,市場情緒已經過於悲觀。因此,仍然看好港股中長期表現,且重申8月初提出的觀點,及港股市場正在逐步進入“佈局區”。
耶倫警告美政府債務違約
將造成廣泛“經濟災難”
另外,美國財政部長耶倫19日警告,如果美國國會不迅速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聯邦政府在今年10月可能出現債務違約,並會造成廣泛的“經濟災難”。
耶倫警告,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很可能引發一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加劇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傷;債務違約也可能引發利率飆升、股價急劇下跌和其他金融動盪。此外,當前美國經濟復甦可能會逆轉為衰退,失去數十億美元的經濟增長和數百萬個就業崗位。
這並不是耶倫第一次發聲,此前,在致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的信中,耶倫警告説,如果不提高上限,“美利堅合眾國將破天荒第一次無法履行我們承擔的義務”。
她寫道:“根據我們最準確和最新的信息,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現金和特別措施將在10月期間用盡。”
美國曆史上並未出現政府債務違約,但在2011年,因國會共和黨人拒絕提高債務上限導致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降級,從而引發金融市場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