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汽車行業的新趨勢!梳理完車企重大人事變動,我們發現了一個秘密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財經

車圈內,一支擁有“採購”背景的領導力量正在強勢崛起。

最近,在吉利汽車集團最新一輪人事換防中,曾任吉利集團經營管理高級總監的淦家閲被“推”到台前,接棒安聰慧成為吉利汽車集團的新任CEO。

淦家閲在吉利的工作的時間將近18年,但現年才38歲的他已然成為吉利汽車集團中最年輕的“一把手”。

淦家閲是在去年6月才剛剛履新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兼採購公司總經理一職。

這是這個“採購公司總經理”一職,引起了功夫汽車的注意。

功夫汽車梳理了去年至今汽車圈內的數十起重大人事變動後發現,目前已有不少龍頭車企或是新造車企業,將有着“採購”背景的高管,推向企業中的關鍵職位。

好比去年5月接任王傳福成為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的何志奇,在曾任比亞迪公司乘用車事業羣首席運營官之外,也曾是採購處總經理。

除了淦家閲和何志奇,今年2月從吉利跳槽至寶能汽車集團擔任副總裁的管宇,實則也曾是吉利汽車採購公司的總經理。

同時,此前從蔚來汽車出走至富士康擔任其純電動汽車業務CEO的鄭顯聰,也是一位行業的“老採購”。他不僅在福特有着近十年的採購經驗,2007年轉投菲亞特時,更是出任菲亞特集團中國副總裁和菲亞特集團中國全球採購中心首席代表。

事實上,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就指出,軟件採購和成本核算,將成為汽車公司的新挑戰。

為此,功夫汽車認為,在“軟件定義汽車”這一轉型大趨勢下,各大整車廠也必須考慮到擁有這類型專業背景的人才,或將在企業後續的發展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1)“採購系”老總崛起?

年輕的淦家閲此次能迅速上位,除了其工作作風務實幹練之外,在汽車行業這輪“芯片荒”中成功為吉利購得了比普通車企多出數月之需的儲備芯片,是其能力的一大體現。

事實上,如今愈發複雜的外部環境形勢,對汽車零部件的採購無疑有着更高難度的挑戰,這要求採購者不僅要具備清晰的頭腦和前瞻意識,還必須擁有優異的成本核算和談判能力。

尤其是隨着創新技術集成的加速,關於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和“車聯網”新解決方案的探索也在加速,汽車採購也面臨着新舊模式轉變的挑戰。

於是,我們其實不難看到,各大汽車企業對有着豐富採購經驗的人才正進行着大力提拔。

汽車巨頭大眾集團在2018年將原擔任大眾品牌採購總監的拉爾夫·布蘭德斯塔特(Ralf Brandstaetter)提升為集團首席運營官,輔助大眾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處理品牌日常事務。

去年,布蘭德斯塔特更是進一步成為了大眾品牌CEO。擁有多年在採購部門經驗的他,或將在新時期對大眾品牌的變革提供更大的助力。

無獨有偶,如今奧迪的新任掌門——馬庫斯·杜斯曼(Markus Duesmann),此前也是寶馬集團的採購總監。他豐富的行業經驗,也被迪斯賦予着帶領奧迪電動化轉型厚望的一大關鍵。

車圈內一大批擁有濃厚採購背景高管的崛起,事實上也是汽車行業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縮影。在傳統制造於今後汽車行業中扮演角色的“戲份”或並沒有此前那麼重要的情況下,企業“一把手”也勢必有着新的考量。

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傳統汽車製造、營銷等模式都被顛覆的情況下,要正確領導一家汽車企業成功轉型並持續跑贏行業,對於企業“一把手”又將是一場新考驗。

(2)新合作模式催生“供應關係”改變?

在“軟件定義汽車”這一大勢所趨下,對於整車廠是一個新挑戰,尤其對整車廠的採購來説,挑戰則更大。

正如麥肯錫所説,對傳統整車企業來説,軟件仍是一個“神秘的黑匣子”。由於他們對軟件開發流程的不熟悉,從而會導致他們在各種軟件採購中經常遇到阻礙,進而難以控制後續的成本。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整車廠都設立或組建了強大的軟件團隊,以寄望掌控未來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但目前大多數仍嚴重依賴外部硬件和軟件供應商來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同時,踏入2021年,越來越多不斷湧入我們視野的車界“新CP”,也將對原來汽車採購的模式進行顛覆。

例如像百度、華為、小米、富士康等這些原來在自身行業中就具備顛覆性的巨頭,與傳統車企聯手造車,背後相信也藏着不少野心。他們也渴望獲得市場控制權,並希望利用快速的新業務開發能力和強大的財務靈活性,制定行業標準。

為此,與這些“新供應商”打交道的能力,對傳統車企來説,無疑又是新一重的挑戰,他們更需要將目光轉向激勵創新和合作。

這當然只是一個方面。汽車行業“新四化”趨勢之下,這些車企也必須與更多不同行業的新興創新企業或初創公司進行合作,而今天的汽車採購組織則需要在形成和維持這些合作新模式中發揮關鍵作用,從而最大化公司的整體績效。

(3)功夫拍案

總體來説,越來越多車企開始重用“採購系”高管,背後是行業趨勢的變化所致。

長遠來看,在碳達峯、碳中和的要求下,汽車行業的上下游也將發生巨大改變,不僅有一大批供應商將會被淘汰出局,企業也將重新梳理供應商和服務商。

這也或許能進一步促使汽車行業的“供需關係”,完成由內至外,再從外及內的蝶變。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