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喊着“一切皆有可能”的運動品牌李寧(02331.HK),要在咖啡行業尋找新可能了。

紅星資本局獲悉,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近日申請註冊“寧咖啡 NING COFFEE”商標。李寧方面公開表示:“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圖據ICphoto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跨界做咖啡的不只李寧一家。

早在2015年,狗不理便獲得了澳大利亞最大咖啡連鎖品牌“高樂雅”在中國的永久使用權,並預計五年內開連鎖門店200家。

2018年以後,瑞幸將咖啡市場炒熱,中國石油(601857.SH)、中國石化(600028.SH)、同仁堂(600085.SH)、中國郵政等企業也紛紛踏進咖啡的洪流。

但咖啡生意真的好做嗎?“寧咖啡”未來的發展可能性又有多少?紅星資本局從對跨界咖啡現狀的研究及對一線店主的採訪中看到了一些答案。

李寧做咖啡,可能性在哪?

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於4月15日申請註冊“寧咖啡 NING COFFEE”商標,國際分類為餐飲住宿,當前商標狀態為等待實質審查。

對於做咖啡的原因,李寧方面對外表示:“李寧公司關注零售終端的消費者購買體驗,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李寧近三年的線下銷售收入佔比持續下降。2020年李寧的直接經營銷售收入佔比為22.6%,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2021年在2020年的基礎上再降0.4個百分點。李寧在近兩年的年報中都強調,“繼續以提升單店盈利能力和店效為主要發展目標”。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提高坪效的重要方式是在同一空間裏發展多元業務,書店行業把這條法則演繹得淋漓盡致。李寧選擇的多元業務之一是咖啡。

李寧做咖啡的優勢明顯。

一是其門店數較多,且選址邏輯與咖啡店類似——在人流量大的商場或街區。二是李寧的品牌年輕化做得比較成功,其支線品牌“中國李寧”通過國潮吸引了不少年輕消費者,這部分消費者又與咖啡消費者羣體存在大量重合。這些都讓李寧解決了許多冷啓動咖啡品牌存在的獲客問題。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2021年3月天津,李寧門店 圖據ICphoto

除此之外,有二十餘年的咖啡從業經驗的陳浩告訴紅星資本局,現在咖啡消費習慣起來了,小店模式很容易盈利。李寧如果是在門店內部通過打造咖啡吧枱的形式售賣咖啡,成本較低,盈利應該不難。

但寧咖啡的挑戰也不小。

李寧門店選址所在的熱門商圈,附近也有大量精品咖啡、連鎖咖啡門店,李寧這個業餘選手如何從一眾專業選手中突圍?

與此同時,咖啡是個入門門檻低,但進階門檻極高的行業:當門店數變多,產品標準化、門店經營管理以及供應鏈能力都是對企業的考驗。毫無咖啡零售經驗的李寧在發揮門店優勢之前,必須要迎接這些挑戰。

跨界做咖啡的,不止李寧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在李寧之前,已有不少跨界做咖啡的企業。

以“包子”為主業的狗不理2015年獲得了澳大利亞最大咖啡連鎖品牌“高樂雅”在中國的永久使用權。

2018年,中國石油好客咖啡成立,主要模式是在崑崙好客便利店製作現磨咖啡。2019年,中國石化與連咖啡合資的“易捷咖啡”品牌創立,次年年底,易捷咖啡首家門店在北京開業。

2019年10月,中醫藥老字號企業同仁堂依託旗下品牌“知嘛健康”推出了草本咖啡,輔以“問診”的形式,為消費者量身定製咖啡,曾一度達到日均200杯的好成績。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知嘛健康店 圖據ICphoto

2022年2月14日,中國郵政進軍咖啡市場的棋子也落下。全國第一家郵局咖啡在廈門正式營業。

這些企業都是各行業的巨頭,他們為何紛紛開始跨界做副業,又為何將副業選擇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咖啡?

紅星資本局梳理跨界做咖啡的企業近兩年發展情況發現,他們做副業的共性原因主要是原有業務發展乏力,想象空間小,需要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狗不理集團董事長張彥森在2015年接受採訪時便表示,經營咖啡的意圖在於多元化發展,希望用獲得的利潤,反哺“老字號”。

狗不理新三板上市不到5年便宣佈摘牌,摘牌前的財報數據低迷,業務發展緩慢。2017年至2019年,狗不理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8億元、1.29億元和1.55億元,毛利率則是自2017年起連續3年下降,從2017年的39.8%下降至2019年的37.99%。

同仁堂則是從2018年起營收與利潤數據持續低迷,甚至出現了連續三年營收下滑的情況。從2018年到2020年,同仁堂總營收分別為142億、132億、128億,淨利潤分別為18億、15億、16億。直到2021年其營收、利潤數據才回升至三年前水平,營業總收入146億,淨利潤18億。

而中國郵政的郵政業務,在互聯網、快遞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亦不樂觀。中國郵政集團在官網披露其2020年集團總收入6645億元,利潤606.4億元。紅星資本局查閲集團子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1658.HK、601658.SH,以下簡稱“郵儲銀行”)和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郵保險”)的財務數據發現,郵儲銀行2020年淨利潤為643.18億元,中郵保險淨利潤13.16億。這便證明了,集團其他業務在虧損。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郵局咖啡廈門店 圖據ICphoto

“兩桶油”雖然體量龐大,但據《第一財經》報道,加油站賣油的利潤相當稀薄。相關數據顯示,成品油零售的平均利潤率僅為6%左右。同時,石油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大,營收大跌又大漲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非油業務成為了“兩桶油”近幾年的重要發展方向。紅星資本局瞭解到,除了賣咖啡,“兩桶油”還開便利店、開餐廳、賣螺螄粉……

而國內咖啡賽道近幾年發展迅速,且被資本看好。

據智研諮詢數據,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達1130億元,較2020年增加了269億元,同比增長31.24%。未來將繼續保持增長,預計2023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806億元。

僅2021年,咖啡品牌進行了約23次融資,總金額超50億元。其中精品咖啡品牌“M Stand”連融兩輪,“Seesaw Coffee”繼2021年7月獲得融資後,又在2022年年初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

同時,咖啡的單杯毛利也不低。據陳浩透露,行業內一杯拿鐵普遍成本為6元左右,以30元價格售賣的話,毛利能達到80%左右。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

咖啡賽道的火熱之下,跨界玩家們的發展現狀其實並不樂觀。

紅星資本局發現,狗不理2015年拿下高樂雅中國特許經營證後,陸陸續續開了60多家門店,並預計在五年內開200家連鎖門店。但據高樂雅官網信息,目前其全國門店數僅剩28家。

紅星資本局致電狗不理官網電話諮詢其咖啡業務目前發展情況,工作人員稱將轉交有關部門,儘快回覆,但截至發稿時無人回應。

“狗不理做咖啡就好比創新一家企業,在沒有任何經驗積累的前提下,很難與咖啡賽道中的其他企業競爭。”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在2022年2月分析道。

據公開信息,“高樂雅”本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在狗不理特許經營下發展情況如此,可見雙方的融合存在問題。

再看同為老字號的同仁堂做咖啡的情況。據齊魯壹點報道,同仁堂知嘛咖啡最火的時候單日銷售量約三四百杯,週末時單枸杞拿鐵銷量就可達200杯,店裏咖啡和烘焙日均收入近2萬元,其規劃是1年內在北京佈局300家門店。

但2022年5月13日紅星資本局以“知嘛咖啡”為關鍵詞在大眾點評上搜索,結果顯示,北京目前正營業的只有7家門店。有消費者評論其“一點咖啡味兒都沒有”“味道奇怪”。不過,咖啡店主“王爺”認為,同仁堂做咖啡其實是有潛力的。因為產品結合中藥,有特點。他表示跨界做咖啡最重要的還是“產品要有特點”。

紅星資本局諮詢知嘛健康咖啡業務的目前狀況及未來規劃,知嘛健康方面並未直接回應。

易捷咖啡也面臨着門店數增長不及預期的狀況。據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介紹,截至2021年11月,易捷咖啡在北京、蘇州、合肥、南京、常州已經有54家已經或馬上要開業的門店。這與當初制定的“3年開設3000家店”的宏偉目標相差甚遠。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圖據ICphoto

只有中國郵政的郵局咖啡似乎熱度尚在。郵局咖啡(國貿)店員工告訴紅星資本局,該店每天可以賣幾百單,北京、上海、南京、廈門等地都會開店。不過,郵局咖啡也面臨着挑戰。陳浩向紅星資本局分析,郵局的選址並非流量選址邏輯,客流量是否足夠將是個問題。

以上跨界做咖啡的企業,門店數都不少,但仍面臨着門店難擴的局面。可見至少在目前,門店數對於業餘玩家來説並非主要優勢。跨界做咖啡者想要破局,一方面需要在品質和口味上向咖啡專業賽道看齊,另一方面需要擁有特色產品脱穎而出。但如果一家企業能做到這兩點,其跨界做任何業務都不是難事,又何必擠進咖啡這片紅海呢?

“6虧3平1盈利

咖啡本就是一門難做的生意

跨界做咖啡的業餘玩家活得不容易,咖啡賽道的專業玩家也有苦難言。

“卷”,是很多咖啡店主向紅星資本局形容的當前市場的狀態。“2022年2月份,光北京好像就多了300家左右的咖啡店。”陳浩向紅星資本局透露。

據德勤公佈的數據,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有10.8萬家咖啡館,其中約有2.17萬家位於一線城市,3.17萬家分佈在新一線城市。上海也早已超越紐約、首爾、巴黎、倫敦成為了全球星巴克門店數最多的城市。而以新一線城市成都為例,在大眾點評搜索“咖啡店”,能看到約7560個結果。

如此高密度的咖啡店,勢必會帶來高競爭的咖啡市場。一家剛開業的咖啡店店主告訴紅星資本局,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惡性競爭的情況。“外面有一些700毫升的拿鐵就賣20多塊錢,我自己都納悶他們盈利點在哪?奶是用的什麼奶?”

“咖啡的價格可能會回到十年前,2010年的價格水平,”陳浩向紅星資本局預測道,“那時候一杯美式大概22元。”

咖啡的價格降下來了,但咖啡店的成本並沒有降。對於連鎖咖啡品牌來説,與大型供應商合作或許會使成本有所下降,但對於獨立咖啡店來説,除了雲南產出的咖啡豆越來越好可能會降低部分原料成本,房租、人力等成本都在上漲。陳浩告訴紅星資本局,咖啡店的成本大頭恰恰並非原料,疫情前是房租、人力,疫情後主要是人力。

咖啡單杯毛利看起來很高,但整個店的總體利潤並不算高。“客單價低、翻枱率低”是傳統咖啡店常遇到的問題。

“6虧3平1盈利”是網上戲稱的咖啡店鋪現狀,而紅星資本局採訪的咖啡店主均認為這樣的説法很真實。

“悟物”是一家以咖啡、茶為主要產品的中型店,其店主“王爺”告訴紅星資本局:“目前整個店鋪只能‘裹起走’。”即收入與支出相對平衡,微盈利。但前期投入不小,想回本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開咖啡店要做好不賺錢的準備。”“王爺”直言。

陳浩也有同樣的看法,他經營過體量各異的咖啡廳,覺得“真的都挺難的”。他告訴紅星資本局,疫情前他的咖啡廳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個月流水能達到15萬-20萬。即便如此,平攤下房租、人力等成本,最終能拿到5萬左右已很不錯了。而現在,那家店日均銷售額不過一百。

這背後當然有疫情的原因,但也有市場變化的原因。“2013年-2018年還是比較好做的,”陳浩向紅星資本局表示,“2018年後競爭太大了,瑞幸還把咖啡價格拉低了。”

一家剛開三個月的咖啡店店主姜先生告訴紅星資本局:“最近兩年,作為個人獨資的話,我不建議在咖啡這個圈子去做投資。”目前他們店的情況是,“基本可以打平,微虧。”

紅星資本局還發現,即便是全國門店數最多的咖啡品牌瑞幸,其自營門店利潤也是在2021年才首次實現年度轉正。

不過,陳浩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傳統咖啡店在轉型做“芝麻店”,即50平以內,僅提供少許座位,以即買即走模式為主。“也就這樣的咖啡店在目前階段還能維持。”陳浩表示。

紅星新聞記者 袁野 實習記者 張露曦 實習生 湯健

編輯 餘冬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35 字。

轉載請註明: 跨界做咖啡,折戟者眾多,李寧勝算幾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