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為投資者創收近萬億元
日前,由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5.86萬億元,同比增長6.90%;當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9932.5億元,同比增長7.13%。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實現了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對接。截至2020年12月末,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達22.21萬億元。
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多項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正朝着淨值化、專業化、透明化的方向有序推進,並呈現出諸多新特徵。一是在封閉式產品中,長期限產品的發行力度提升,期限錯配的情況有所緩解。二是從投資結構看,儘管債券仍是主要配置資產,但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有望上升。三是“淨值化轉型”加速,開放式產品規模持續上升,老產品大幅壓降。
長期限產品資金募集能力提升
《年報》顯示,2020年共有380家金融機構發行了理財產品,累計發行產品6.9萬隻,全年累計募集資金124.56萬億元,同比增長10.59%。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國共有350家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9萬隻,存續餘額25.86萬億元,同比增長6.90%。
值得注意的是,封閉式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正在不斷延長,長期限產品的資金募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具體來看,2020年新發行的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加權平均期限為228天,同比增加約30天;相較之下,短期限產品的規模大幅壓降,其中,3個月(含)以下的封閉式產品存續餘額僅為1529億元,同比下降63.67%,僅佔全部理財產品的0.59%。
“延長期限主要是為了緩解期限錯配。”中國銀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説,金融機構在滿足期限匹配的要求下對接非標準化債權,由於非標資產的期限較長,需要通過拉長封閉期或定開期以與其匹配。
“非標資產是高收益資產的核心來源,雖然拉長期限後將增加理財產品的銷售難度,但金融機構能夠通過攤餘成本法來平滑淨值波動。”上述負責人説,從實踐看,長期限產品的資金募集能力正在不斷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末,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累計募集資金1.44萬億元,同比增長37.86%,佔全部新發行封閉式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13.12%,佔比同比上升5.7個百分點。
從募集方式看,公募理財產品仍是銀行理財的絕對主力。2020年全年公募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資金122.84萬億元,佔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98.62%;截至2020年12月末,公募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4.75萬億元,佔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95.71%。
為股票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
眾所周知,銀行理財主流客户的風險偏好審慎。因此,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結構仍以固定收益類為主。《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餘額為2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5.65%,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84.34%。此外,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的佔比分別僅為15.36%和0.3%。
受近期債券市場風險上升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債券投資風險偏好也明顯下降。截至2020年12月末,銀行理財產品持有評級為AA+以上的高評級債券規模達11.48萬億元,佔信用債券持倉總規模的83.36%,同比上升2.15個百分點。
但是,隨着理財公司相繼成立,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接下來有望得到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末,已有24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其中20家已正式開業,理財公司產品餘額達6.7萬億元。“銀行理財公司和外資控股理財公司的陸續成立,標誌着銀行理財市場格局進一步向專業化方向演進。”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忠富説。
記者獲悉,監管部門正在持續推進提高理財資金進入權益市場的比例,已有多家理財公司與公募基金等機構合作。其中,部分投資能力較強的理財公司已開始發行直接交易股票的權益類產品、私募股權類產品。
“我們一直秉持‘構建大資管生態圈、共同服務國內金融市場’的理念,與國內外各種機構開展多方面合作。”建信理財公司副總裁李麗傑説。截至目前,建信理財已與數百家國內資產管理公司、大型券商、信託公司以及50餘家國際資產管理機構、商業銀行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從長遠看,理財產品將逐步提升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為股票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資本市場發展。
堅守防風險底線
除了期限、運作模式等方面出現新特徵,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仍是重點。實際上,在資管新規發佈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轉型“陣痛期”影響,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曾一度下降,但隨着後續的行業新規陸續落地,以及各家機構積極推進業務規範轉型,相關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
《年報》顯示,淨值型產品的存續規模及佔比持續快速增長。截至2020年12月末,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為17.4萬億元,同比增長59.07%;淨值型產品佔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比例為67.28%,同比上升22.06個百分點,其中,開放式淨值型產品佔全部淨值型產品的比例高達81%。
銀行在大力發行淨值型產品、推進轉型的同時,還在積極壓降老產品,加快存量資產處置,合規新產品佔比持續升高。
資管新規發佈前,保本理財產品約佔全部理財產品的30%,但隨着新規明確了資管產品的非保本屬性,各機構開始逐步壓降保本理財產品,與新規發佈前相比,其壓降幅度已超過90%。
此外,同業理財及嵌套投資的規模也持續縮減。截至2020年12月末,同業理財存續餘額降至0.39萬億元,同比下降53.86%,同業理財佔全部理財產品的比例不足2%;理財產品通過各類資管產品嵌套投資的規模為8.93萬元,同比減少4.7%,較資管新規發佈前減少25.71%。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2021年底將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收官之時,金融機構所面臨的“考題”並不輕鬆。一方面,要嚴格堅守防風險底線,尤其要幫助投資者合理塑造投資預期,理性看待淨值波動;另一方面,理財公司要繼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