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的個人偏好
如下圖,假設某證券組合的可行域為AB,C為最小方差組合,即證券的有效邊界為CA(有效證券組合)。
那麼根據投資者的個人偏好,投資者會選擇C到A中的任何一點。
假設甲投資者非常保守,在C到A中,認為增加的期望收益率不足以補償增加的風險,那麼他就會選擇C,C點的組合更令他滿意。
假設乙投資者很是進取,在C到A中,認為增加的期望收益率超過對增加風險的補償,那麼他就會選擇A,A點的組合更令他滿意。
假設丙投資比較中庸,在C到A中,認為C點和A點增加的期望收益率恰好能補償增加的風險,那麼A點和C點便是無差異的,選擇任意一點都令他滿意——將C和A連接起來就是無差異曲線。
以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投資者的個人偏好存在差異,同樣的證券組合,無差異曲線不同。
比如 AB兩個證券構建組合,A證券風險大收益大,B證券風險小收益小,那麼作為相對保守的投資者就會將大部分的資金配置B證券,小部分配置A證券。但若是進取投資者,恰好相反,會大部分配置A證券,小部分配置C證券。
2、同一投資者,對不同的證券組合,無差異曲線不同(滿意程度不同的無差異曲線)
比如上述的丙,對於CA這一證券組合就形成了一條無差異曲線。當它對於另一種證券組合時,會形成另一條無差異曲線。這就好如,人們對股票和債券的看法不同,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但人們往往既組建股票組合,又組建債券組合。
投資者的無差異曲線與最佳組合如下圖,一個特定的投資者,任意給定一個證券組合,根據他對風險的態度,認為A點的增加的期望收益恰好能補償增加的風險的同時,也認為 B點,C點,D點和E點增加的期望收益率恰好能補償增加的風險——那麼將各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了無差異曲線。
在無差異曲線中,投資者會選擇任一組合—— 承擔A的風險要帶來A的收益,承擔B的風險要帶來B的收益……
但由於不同的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不同,那麼每個投資者對於同一證券組合的無風險差異曲線都是不同的。比如下圖,對於同一證券組合,甲就想承擔較小的風險獲得較大的收益(保守),而丙相對更願意承擔風險(進取)。
如果一種證券組合有效邊界為CA,與乙投資者無差異曲線相切於D點,那麼乙投資者就會選擇該組合中的D點——最優投資組合。
而甲投資者和丙投資者都不會投資該組合,原因是甲認為,CA上的任意一點都不滿足自身風險收益需求(增加的收益不足於補償增加的風險)。比如保守投資者只在債券中構建組合,而不會在股票中構建組合——它認為股票增加的收益不足於補償增加的風險,可以假設CA就是股票的組合,不會投資該組合。
而丙認為,雖然CA的風險收益滿足自身的要求,但不是最理想的樣子。原因在於同一投資者對不同的證券組合有不同的無差異曲線(滿意程度不同的無差異曲線),那麼他會根據自身最滿意的無差異曲線,構建最優證券組合,而不是CA的組合——最優就是乙的樣子,使自身最滿意的無差異曲線與組合相切。
但若市場除CA外,不能自由組合,那麼丙會在不同滿意程度的無差異曲線中尋找與CA相切的組合——最優證券組合(如上圖)。
比如丙是進取投資者,CA是股票與債券的組合。但債券與債券,股票與債券和股票與股票形成滿意程度遞增的無差曲線,那麼丙會根據最滿意的無差異曲線,構建股票與股票的組合,而不是CA的股票與債券(好如那些融資炒股的,投資債券收益還不如融資費用,顯然股票與債券的組合不是最優組合)。
但若市場上只有CA股票與債券的組合,比如市場上只有混合基金(不同比例的股票和債券),那麼丙會根據股票與債券這條無差異曲線,選擇最優的CA組合——假設70%的股票和30%的債券構成的組合與自身股票與債券的無差異曲線相切,那麼該混合基金就是他的最優組合。
無差異曲線的六個特點1、無差異曲線是由左至右向上彎曲的曲線
2、每個投資者的無差異曲線形成密佈整個平面又互不相交的曲線簇
3、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相同
4、不同無差異曲線上的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不同
5、無差異曲線的位置越高,其上的投資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就越高
6、無差異曲線向上彎曲的程度大小反映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強弱
2021.9.18 #無差異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