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向新的春天——“NEW”年感“牛”氣

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 題:“犇”向新的春天——“NEW”年感“牛”氣

新華社記者

庚子鼠去,辛丑牛來,新的春天“犇”騰而至。

工廠車間裏,機器的轟鳴,傳遞春的律動;大街小巷中,火紅的色彩,洋溢春的歡歌。平凡崗位上,無數人的堅守,守護春的温暖;田間地頭處,勤勞的身影,點綴春的風景。

一元欣復始,萬象喜更新。牛年開年,我們深入祖國大江南北,全方位感受滿滿的牛氣……

聽,新春的聲音

春節裏,你聽到最多的是什麼?祝福聲?還是歡笑聲?

在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靜海製造基地,迴盪的是“滋……”“嗡……”的交響曲。

“滋滋”聲中,技工王玉亮熟練操作着焊接設備,正對一台用於電動汽車智能化生產的AGV小車進行加工。

大年初二開始,王玉亮就和其他300多名職工一起,投入到新年的緊張生產中,“企業訂單多,就得加班加點趕”。

不久前,中汽工程在與其他國際企業競爭中,贏得了美德兩家電動汽車裝配生產線訂單。

“這個訂單許多國外企業都不敢接,只有一個半月時間。”中汽(天津)汽車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林説。

2020年受疫情影響,這家企業一度按下“暫停鍵”。3月“重啓”後,公司迎頭趕上,當年合同額位居全球同行業第二。

這一牛勢延續到牛年。“今年訂單排到11月份了。”焊接車間主任翟超一臉自豪。

訂單紛至沓來,源自中國製造的硬核實力。

春節期間,記者走訪各地,從國企到民企,從跨國公司到小微企業,從傳統制造業到高新企業,越來越熱鬧的機器聲,“奏響”我國經濟的強勁旋律。

2020年,我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GDP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

“過去一年,我們扛住了疫情、洪澇等各種挑戰,交出了一份極不平凡的答卷。中國了不起,中國未來會更牛!”王曉林説。

看,新春的色彩

送走實“鼠”不易的一年,喜慶的紅色,熱鬧登場。

從年前到年後,徐陽手中的剪刀一直在“舞”動。作為“北京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把紅火的日子剪進了窗花。

今年,剪得最多的、賣得最多的都是牛。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徵。

“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我們有很多關於牛的美好寓意和精神標識,大家憧憬我們的國家勁如三牛,我們的日子牛氣沖天!”徐陽説。

在他看來,剪紙熱銷的背後,除了寄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有越來越富裕的人們對傳統文化日益濃厚的熱情。

從轆轤井打水到小康剪影,從土房窯洞到嫦娥探月,從毛驢拉碾到飛馳高鐵……小小的剪紙,記錄着時代的巨大變遷。

“國家強盛,人民富裕,文化自信,曾經失落的傳統手藝又飛入尋常百姓家。”69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鳳翔木版年畫傳承人邰立平感慨地説。

今年春節,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聯合多個新媒體平台,推出系列網上非遺過大年活動,點燃了春節文化市場的熱情。包括剪紙在內,我國與春節、元宵節相關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200多項。

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跨國貿易合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漂洋過海,讓世界看見了“中國之美”。

聞,新春的氣息

見到趙鳴雁時,她正在黑龍江省新冠肺炎救治中心忙碌。

今年春節,這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是在消毒水味瀰漫的病房中度過的。

回首庚子,無數人以生命赴生命,用摯愛護蒼生,用逆行、堅守、擔當甚至是犧牲,書寫了眾志成城的抗疫史詩。

“記得救治中心第一次啓用時,我們131名女性全報了名。”趙鳴雁説,“穿着密不透氣的防護服、戴着三層手套,6個小時下來,幾乎虛脱。”

在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中,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前線。從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

這場戰鬥還在繼續。全球疫情仍在肆虐,國內尚有零星散發。這個春節,為了疫情防控大局,無數人選擇了就地過年,很多平凡崗位的人選擇了堅守,以涓滴之力共匯抗擊疫情的磅礴偉力。

寒冬總會過去,暖春總會到來。“戰疫中凝聚成的偉大抗疫精神,是激勵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強大力量。”哈醫大一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姜宏佺,這個春節同樣堅守在一線。

感,新春的温度

年味正濃,廣東省台山市廣海鎮的田間地頭又忙碌起來。

大年初三一早,種糧大户馮承志開工了。通水源、起田埂……一天下來平整了100多畝土地。大年初六,300多畝稻田備耕工作已完成。

人勤春來早。廣東各地,春耕如火如荼。

南雄市,17.58萬畝早稻、11.38萬畝花生、3.92萬畝蔬菜,正陸續播種;

湛江市,甘蔗地裏處處閃現着忙碌的身影,耕地、播種、施肥、覆膜、管護;

陽江市,春播意向面積134.2萬畝,早稻、蔬菜、花生、油茶、火龍果,品類豐富多樣……

如今的春耕備耕中,各種農業“黑科技”紛紛亮相。無人機播種等,正成為“新農人”必備的技能。

“從育苗場流水線般的育苗開始,有大型機械平整田地、插秧機插秧、無人機植保等。”馮承志説,現在水稻種植基本實現機械化,20多天後300多畝水稻就可以插秧了。

品,新春的味道

大年初四,胡振開始整理行囊。

大包小裹裝的是香腸、臘肉、花生……帶着滿滿當當“家的味道”,他又踏上奮鬥的行程。

37歲的胡振老家在四川仁壽。他從烹飪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在外打拼,從學徒幹到總廚,最近正在貴州幫助籌建一家星級酒店。

“回家是團聚的親情,出門是夢想的打拼,都是幸福的味道。”胡振説。

四川仁壽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有40多萬人在外務工。假期還沒過完,許多人像胡振一樣陸續踏上返城的旅途。

這幾天,返回仁壽過年的周茂勤兩口子也出了門。2007年開始,周茂勤和妻子便在西藏那曲做小生意。

“家裏正是用錢的時候,要早點去賺錢,等孩子畢業工作了,就回老家。”出門前,周茂勤對記者説的話,更像是對孩子和老人的承諾。

春回大地,風景正好。

“一分打拼一分收穫,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周茂勤説。(執筆記者:劉元旭、王井懷;參與記者:閆睿、李雄鷹、胡旭、張漫子、蔡馨逸)

來源:新華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5 字。

轉載請註明: “犇”向新的春天——“NEW”年感“牛”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