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擁抱建築業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財經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出要求。建築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如何助力我國從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建造企業如何更好走向世界?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建築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田衞國。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築業建造能力和水平突飛猛進。建築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田衞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築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20年,全國建築業完成總產值26.4萬億元,佔GDP總比重約為7.2%。近10年來,建築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常年保持在6.7%以上。“十四五”時期,中國的城鎮化率仍將處於從60%到65%的快速增長期,還有鄉村振興、製造強國、“一帶一路”等多項國家戰略舉措的相關產業深度關聯。“十四五”時期,建築業的建造能力和水平仍將突飛猛進。

  記者:“十四五”時期,“中國建造”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田衞國:目前建築業到了轉變的關鍵時期,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從過去的拼低價、拼成本、拼人力轉向了拼模式、拼技術、拼服務,誰能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上擁有更加齊全的產業鏈和專業鏈支撐、更加領先的核心技術、更加具有持續價值創造力的產業模式,誰就能贏得市場。

  近年來,中建五局圍繞“綠色化、智慧化、集約化、工業化”的改革方向,推行綠色建造、快速建造、工業建造、數字建造等“四個建造”。

  我們用快速建造把傳統工程項目施工中的“串聯”模式改變成“穿插”模式,實現長沙比亞迪、三安半導體工廠等多個大體量高端製造業廠房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用綠色建造實現了建造過程綠色、建築產品綠色的目標;用數字建造實現了建造過程的全流程可控、在428米的東莞國貿等高端項目全週期應用BIM技術、工程項目接軌“智慧城市”提前佈局的創新;用工業建造創造了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將傳統支架的安裝效率提升了75%以上。

  “四個建造”促使中建五局不斷完善投資、研發、設計、建造、運營五位一體全產業鏈,並向着跨產業融合,形成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等新興產業融入建築業發展的整體格局。

  記者:數字經濟發展成為趨勢,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建築業如何更好擁抱這些新機遇,進行科技創新?

  田衞國:中建五局已把“數字化升級戰略”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六大戰略之一,全面開啓信息化4.0工程,做到企業管理數字化、項目建造智慧化、產業發展協同化、資源優勢社會化。

  建築業發展到今天,從根本上來説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未來建築行業發展趨勢是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這個“轉”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研發對於建築業企業來説尤為重要。

  中建五局以有源、有用、有效“三有”科技為原則,成立工程創新研究院,構建“依託重大課題開展前沿技術研究為主和依託在建工程開展集成創新”的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模式和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融合創新體系,在新制式軌道交通、裝配式核心成套技術研究、地鐵渣土處置、BIM輕量化引擎開發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了中建新軌道、中建希好斯、中建造石機、中建必倍思等多項核心技術產品。

  在未來的工業化趨勢下,建築業現場施工將有大量的機械化作業代替人工作業,企業用工模式將發生變革。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創新用工培養方式,中建五局通過打通工人的技術類職務晉升通道、實施農民工“五同原則”等方式,培養了一大批既通技術又懂管理的綜合型產業工人。(經濟日報記者 劉 麟 謝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