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億變成8萬億 券商資管輕裝上陣!這次要怎麼佈局?公募成兵家必爭之地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券商資管業務的轉型路徑越發清晰地顯現出來。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證券資管規模觸底反彈,通道業務壓降成果斐然,大集合改造一往無前,參控公募竟成投資主線……在一個個里程碑背後,是各家券商資管在積極迎接行業變革,於財富管理轉型浪潮中重新找尋定位。
歲末年初,新舊更替,生機萌發。站在特殊的時間窗口,請跟隨券商中國記者一道回溯,過去一年裏券商資管走過的那些深刻腳印,並對初識的2022年寄予新的期待。
輕裝上陣,證券資管規模降至8.3萬億
查閲中基協數據,截至2021年11月底,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的管理規模(簡稱“證券資管規模”)約8.3萬億元,相比於2017年初的約18萬億高點,累計降幅高達54%!這意味着,伴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得到大幅壓降,正輕裝上陣投身新時期的資管變局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證券資管規模仍未出現向上拐點,但整體規模趨穩。今年3月至7月,證券資管規模一度跌至7.9萬億左右,但隨後又在8月重返8萬億線上,並持續穩定小幅增長。可以想見,未來更多券商資管將通過設立更多主動管理型產品,來應對通道類產品壓縮帶來的規模壓力,整個行業也將進入到更加規範運行的狀態中來。
而據中金公司測算,2016年至今,證券資管中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定向類規模由14.7萬億元下降至5.2萬億元,佔比下降22ppt至62%;而以主動管理為主的集合規模從2019年開始回升,從2018年的1.9萬億元提升至2.6萬億元,佔比提升17ppt至31%。結構調整下,證券資管行業平均綜合費率從2016年的0.2%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0.34%,預計未來在主動管理佔比持續提升下,綜合費率仍將保持上行趨勢。
不過券商中國記者也在採訪中瞭解到,部分券商資管的通道類產品規模出現了抬頭跡象,因此仍不能放鬆對通道類業務的壓降。“那些規模增長特別快的,應該都新增了通道或類通道業務。”上海某券商資管人士感慨道,“這也是要看公司的選擇,畢竟通道類業務賺錢太容易了!”
漸入佳境,257只大集合完成改造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場共有257只(不同份額分別統計)大集合產品完成了公募化改造,總規模已突破千億。其中2021年內就有164只,佔比接近64%,顯示券商大集合產品改造進度進一步加快。
在已完成公募化改造的基金中,權益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分別有118只和120只,數量上相差不多,但貨幣型基金的數量卻不多。不過就在11月底至12月初,“華泰天天發”和“國泰君安現金管家”兩隻保證金產品相繼宣佈變更為貨幣基金,為大集合改造中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保證金產品完成“打樣”,其他券商保證金產品公募化改造或將加速落地。
事實上,隨着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加速進行,券商資管在優秀的主動投資業績支撐下也不乏“爆款”產品:例如“國泰君安資管君得明”首日申購規模超過120億元,“中信證券紅利價值”“中信證券卓越成長”兩隻產品目前規模分別為140億元和126億元。這也顯示,頭部券商主動管理能力更受投資人的認可,先發優勢明顯。
再下一城,14家券商獲得公募牌照
2021年1月,證監會核准國泰君安資管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此前,頭部券商大多受制於“一參一控”政策的限制,無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直到2020年7月31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允許同一主體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國泰君安資管正是這一政策出台後,首家獲批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子公司。
券商資管申請公募牌照究竟有多難?上一家獲批公募牌照的,還要追溯到2017年12月的中泰資管。截至目前,已有14家券商已經獲批公募牌照,包括華融證券、山西證券、國都證券、東興證券、北京高華、中銀證券6家券商,以及東證資管、浙商資管、渤海匯金、財通資管、長江資管、華泰資管、中泰資管、國泰君安資管8家券商資管子公司。
國內目前共有100多家的券商,卻僅有14張公募牌照,這一牌照的稀缺性讓各家券商求之若渴。再加上公募化轉型已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多家券商均曾向外界透露申請公募牌照的計劃。證件會網站信息顯示,目前還有華金證券和五礦證券正在排隊申請公募牌照,但相關審批事項均已一年多沒有新的進展。
進軍公募,主動管理助力業績突圍
伴隨着國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大財富管理行業掀開新的一頁。中基協數據顯示,2018年年底公募基金規模約為13.03萬億,而至今年10月,這一數據已增長至24.41萬億,幾乎翻倍。若以非貨幣基金規模來看,截至今年10月約為14.73萬億,相比於2018年底的5.42萬億增長了近兩倍。
事實上,國內居民財富向標準化資產,尤其是向公募化資產遷移的過程遠未結束,未來公募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券商資管加快公募化業務轉型也迫在眉睫。但需要強調的是,過去傳統券商資管可能對投研驅動的認知不夠深刻,但隨着資管新規出台,人們逐漸意識到過往“短平快”的交易主導模式已不是長久之道,進而倒逼券商資管向公募基金更長週期的投研驅動模式看齊。
過去,最早走上公募路線的東方紅,憑藉紮實的投研能力在券商資管中一枝獨秀。而如今,包括中銀證券、財通證券、中泰證券等在內的多家券商資管2021年均有產品跑進行業前列。隨着主動管理能力不斷加強,更多券商資管正在飛快成長。“現階段,我們更多是憑藉在權益類投資方面的優勢,同銀行爭搶零售客户。”有券商資管人士坦言。
以財通資管為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其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超過1100億元,非貨基金管理規模在147家公募管理人中排在第40位,相比去年底提升25名;近3年股票投資主動管理收益率216.18%,在106家公募管理人中排名第1。
有意思的是,資管業務的強悍與否,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券商股的投資邏輯。覆盤全年上市券商股價變動,除新股財達證券外,僅有廣發證券和東方證券兩家券商股價漲幅超過20%,分別為55.77%和30.04%。其中,廣發證券旗下坐擁易方達基金和廣發基金兩大公募基金公司,而東方證券則以匯添富基金和東方紅資管傲視資管圈,充分顯示了資管業務對券商股價的帶動作用。
爭先恐後,多家券商申請設立資管子
2021年11月10日晚間,山西證券發佈公告表示,其資產管理子公司的工商登記手續已辦理完畢,並領取《營業執照》。山西證券自此成為行業內第21家,也是2021年新設立的唯一一家券商資管子公司。
此前在2019年底至2020年初,安信證券、德邦證券、天風證券三家券商相繼獲批設立資管子公司,再加上最新設立的山西證券資管,近兩年券商紛紛加速設立資管子公司。與此同時,中信證券、中金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國金證券、華創證券6家券商相繼遞交了設立資管子公司的申請,目前正在排隊等待證監會審批,預計未來一到兩年將會有更多券商資管子公司在資本市場落地生根。
在券商看來,設立資管子公司能夠加快完善買方投研體系和文化機制,促使資管業務進一步向精緻化、公募化方向轉型。事實上,自監管放開“一參一控”後,多家券商除了謀求直接申請公募牌照,也在加緊參股控股公募基金,併為資管子公司以及旗下公募基金提供更多資本擔保等支持。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