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1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20日發表一篇觀察報道,題為《為什麼美國奢侈品牌在中國賣不動了——外觀普通、營銷乏力且很少在社交媒體推廣》。全文摘編如下:
拉爾夫·勞倫馬球等美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很難與歐洲同類品牌競爭。一個原因是,歐洲的奢侈品集團投入了更多精力和資金進入中國的網絡世界。
奢侈品品牌諮詢師馬里奧·奧爾泰利毫不諱言:“任何奢侈品牌,如果在中國表現不佳那就是表現不佳,無話可説。”
法國、意大利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英國的品牌一直在利用它們在上海、北京和日益增加的在海南的銷售業績,來為國內市場原本非常艱難的一年提供資金;而與此同時,美國品牌大多被中國消費者冷落了。
據總部設在上海的管理諮詢公司帕克街稱,普拉達、香奈兒、迪奧、華倫天奴和博柏利是最近在中國最受關注的五大品牌。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美國品牌進入相關榜單前20名。
儘管中美關係給美國零售商帶來了一些問題,但它們在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價值定位。
在美國加州和上海兩地生活的時尚營銷總監顧曉峯(音)説:“歐洲品牌享有歷史傳統的優勢。其中許多品牌也非常善於冒險和創新。與之相比,美國品牌的做法求穩,因此可能會被認為無趣。中國市場變化太快,要想成功就必須冒險:如果品牌僅僅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它們將難以保持價值。”
同樣,新冠疫情的不利影響在時尚業也分佈不均。在這樣的時候,銷售超級廉價服裝的品牌往往表現良好,銷售人們急需的增添魅力和逃避現實的品牌也表現不錯——中檔和高級零售商才是受影響最大的。
總部設在香港的“需求鏈”公司首席運營官温迪·蔡(音)解釋説:“在中國,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是會給買家帶來更多聲望或影響力的商品,這些東西會讓你看起來更富有,讓你顯得更酷更特別。但就美國品牌而言,它們營銷的商品看起來‘普通’,但價格昂貴,因此既不便宜,也沒有多少能被人們感知的價值。”
顧曉峯對此表示贊同。他説,“許多中產階級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買得起的(商品)而不是奢侈品”,或者從歐洲奢侈品牌那裏購買可以珍視幾十年的獨特設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