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對MBO都比較陌生,畢竟這個術語相對專業,經驗較少的朋友,或者非專業出身的人,很少接觸到MBO這個概念。
但對於一些公司的基本面分析來説,這又是個很有價值的依據,那麼本期咱們就來聊聊企業中的MBO。
01
什麼是MBO
MBO是Management Buy-Outs的縮寫,也就是管理層收購的意思。
主要指公司的管理層利用借貸所融資本或股權交易,從而引發的一種收購本公司的行為。
公司所有權、控制權、剩餘索取權、資產等變化,以改變公司所有制結構,通過收購使企業的經營者變成了企業的所有者。
02
為什麼會誕生MBO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企業的發展進入一定穩定階段。這種穩定一般表現為營業收入穩定、現金流穩定,包括其利潤穩定、股價穩定。
由於股價沒有波幅或者波幅很小,所以對管理層用股票或期權進行激勵的作用不大,而提高年薪又將使代理成本上升。
另外,由於股價波幅減少,對股票投資者而言,股票投資就變成了“債券投資”,投機價值的下降導致股民賣出慾望增加。
而在管理層看來,企業可以通過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空間。而且在融資收購企業後,企業產生的利潤在支付融資利息後,仍然有收益,且此收益遠遠大於現在的年薪收入。
這種情況下,就催生了MBO收購方式。
03
企業MBO的影響
通過MBO收購,企業的經營者變成了企業的所有者。
由於管理層收購在激勵內部人員的積極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它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泛流行於歐美國家的一種企業收購方式。
對企業而言,MBO最大魅力在於可以釐清企業產權,實現所有者回歸。建立企業長期的激勵機制,這是MBO最具鮮明的特色。
從目前看了,國內進行MBO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點,解決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問題,促進國企產權體制改革;
第二點,解決民營企業戴“紅帽子”的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企業向真正的所有者“迴歸”,恢復民營企業產權的真實面目,為後續的發展掃除產權障礙;
第三點,幫助國有資本從非競爭性行業中逐步退出;
第四點,激勵和約束企業經營者的管理,減少代理成本。
由此可見,MBO被賦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從國內外的MBO實踐中可以看出,MBO並非適合所有企業,要實施MBO的企業必須先滿足3個條件:
首先,企業要有一定的管理效率空間;其次,企業正處於競爭性較強的行業;第三點就是企業要有優秀的管理者團隊,這也是MBO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而一些專家認為,在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角色尚未到位的情況下,大規模實行管理層持股容易給企業帶來五大風險:
一是定價環節中的風險,例如行政干預,協議轉讓等;
二是信息不對稱,暗箱操作的風險,比如先做虧再低價購進;
三是收購者融資渠道不明的風險;四是運作風險
五是收購主體合法性不能保證的風險。
以上就是關於MBO的全部內容了,投資者可以依據具體的情況對企業MBO的影響進行判斷,綜合評估對其投資是否存在價值。
作者/來源:金融財學堂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