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中記錄了一次讓人手心出汗的比拼——每小時產生10萬立方米純氧的中國自主研發空分設備最終證明實力,可與德國進口設備匹敵。而2013年之前,中國在這一領域還是空白。
“比拼主角”的創制生產方杭州製氧機集團已年至“古稀”。在11月初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服務型製造大會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蔣明坦言:製造企業保持年輕態,關鍵技術的突破力是其一,學會“牽着奶牛賣牛奶”是其二。“以前技術不高端,可以只賣設備,隨着關鍵技術的突破,設備走向精密化、體系化,必須要賣服務,不僅是技術支持的服務,用户甚至需要整個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服務。”蔣明説。
製造業需變,純硬件消費時代要終結
經過對幾百家企業的調研,首屆國家制造強國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印建安發現中國製造業正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境遇,“單一製造的傳統企業,日子普遍難過,而開拓或享受服務型製造的企業,日子普遍好過。”印建安説。
在載重貨車行業內首先推出了車聯網應用系統的陝汽集團,很早開始為用户提供車輛定位管理、油耗管理、電子圍欄等智能化服務。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重載卡車銷售低迷,企業遇到困境。”陝汽集團副總經理劉水庫回憶,只賣車的路子走不通,車聯網、遠程監控、信息採集等新手段卻讓賣服務變得可行,市場也很歡迎,來自制造業企業的服務還協助行業監管部門有效解決了渣土車的管理難題。
製造業是一定要變的,因為純硬件消費時代要終結了。
印建安是從近30年的汽車消費數據中找到端倪的,他説,2018年,汽車消費曲線結束了28年的一路攀升來了個轉折,而出租車客運量的曲線卻持續上揚。“出行量持續走高,人們更渴望獲得服務,而放棄選擇硬件消費的方式。”
“IBM就是迎合改變的成功案例,它把製造低端環節賣了或轉移了,把製造高端環節升級。”印建安説,服務型製造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卻是製造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服務型製造,疫情後經濟的一劑強心針
“發展服務型製造,有利於應對疫情影響、促進製造業加速恢復發展,有利於破解我國製造業長期發展面臨的矛盾與約束、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在第四屆中國服務型製造大會的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用“三個有利於”強調發展服務型製造相關產業的重要意義。
在疫情之後,經濟正處於“逆境”中,服務型製造則可以“一肩雙挑”。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認為,服務型製造更直接、更高質量、更全面、更動態、更便利地滿足消費需求,無疑可以極大地促進消費;其次,它將生產製造全週期的各個環節、要素影射到網絡虛擬空間之後使它們實現了互聯互通,拓展了包括5G、AI在內的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場景,真正把“互聯”拉進實體經濟。
人們相信,有着信息化基因的服務型製造,將自帶無數新業態“爆點”,為疫情之後的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
轉型要有勇氣,還要對行業發展進行預判
製造業裏有句老話:技改技改,不改等死,改了找死。
可見,轉型不是紙上談兵,不是有了工業互聯網的思維就能帶來賦能,走上服務型製造的升級之路。
全球領軍車企豐田,幾年前宣佈全面戰略轉型,從汽車製造商向移動出行商、服務商轉變。
惠普2015年進行了全球業務拆分,把消費級業務(筆記本電腦生產等)剝離出去,全新成立HPE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服務。
……
巨頭的轉型案例表明,走進服務型製造不僅需要“逆自重”的勇氣和力量,還需要對整個行業甚至多個行業的發展預判。
“首先是思維的轉變。”印建安説,服務型製造需要完全從市場和客户的角度去認識製造,傳統制造業則從自己的產品出發。
套用奶牛理論:服務型製造要先了解客户想喝什麼口味的“牛奶”再牽對的“牛”,而不是把客户不喜歡的“奶牛”賣出去。
“思維之後是具體轉變,包括產品的服務化和智能化,服務的智能化和產品化。”印建安總結,例如企業自身可進行低端環節輕資產化,高端環節智能化,大量先行企業已經給出了自己的實踐。
從實踐到理論再指導實踐,離不開系統性的研究。
為聚焦服務型製造領域產業政策和理論研究,突破重點行業發展模式瓶頸和共性技術問題,解決企業服務型製造轉型的產業化和工程應用問題,助力中國製造業樹立客户至上觀念和產業生態系統觀念,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了服務型製造研究院。“智囊團”扮演着遞給企業“撐杆”的角色,讓製造企業向正確的方向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