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在即,“AI獨角獸”第四範式又迎新進展。9月18日,第四範式發佈公告稱,計劃當天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發行主板上市H股股份,同時擬全球發售股份1839.6萬股,其中香港發售183.96萬股,國際發售1655.64萬股,另有15%超額配股權。四度遞表後,第四範式終於無限接近IPO,但對第四範式乃至眾多AI企業而言,虧損陰霾之下,風光無兩的上市背後,也可能藴含着“補血”需求的無奈之舉。
募資約8.85億港元
9月18日上午9時,第四範式招股發售開始。根據公告,第四範式於當天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發行主板上市H股股份,股份代碼6682.HK。公司擬全球發售股份1839.6萬股,其中香港發售183.96萬股,國際發售1655.64萬股,另有15%超額配股權。
據悉,此次發售價格在每股55.6-61.16港元區間,相應市值區間為258億-283.8億港元,總募集資金區間為10.22億-11.25億港元。預計發售將於9月21日中午12時結束並定價,9月28日上午9時開始在聯交所買賣。
第四範式提到,經扣除包銷費用及其他與全球發售有關的估計開支後,如發售價為範圍的中位數,即每股58.38港元,此次IPO將收取所得款項淨額約8.85億港元。
其中,大約60%將在未來三年分配至加強公司的基礎研究、技術能力和解決方案開發;約20%將分配至擴展公司的產品、建立公司的品牌及進入新的行業領域;約10%將在未來三年分配至尋求戰略投資和收購機會;約10%將用作一般企業用途。
公開資料顯示,第四範式成立於2014年,定位企業人工智能的領導者。灼識諮詢報告顯示,按2022年營收計算,第四範式在中國以平台為中心的決策類人工智能市場排名第一,佔有22.6%的市場份額。
B端業務是第四範式的核心發力點。今年3月,第四範式還推出專為業務場景設計的企業級生成式AI產品SageGPT(式説大模型),並提出AIGS(AI Gerenated Software)的技術思路,用大模型切入企業軟件市場。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提到,人工智能企業在發展初期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上市可以通過股權融資來獲取資金,從而支持企業的研發和擴張。
然而,朱克力也表示,上市同時會面臨市場的波動和監管的限制,還需要承擔上市所帶來的一系列成本和壓力。因此,上市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的路徑,每個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是否選擇上市。
闖關港股
港股似乎成為AI企業上市的熱門目的地。有媒體不完全統計提到,今年以來已有33家涉及人工智能、數字化的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例如今年6月,出門問問剛剛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朱克力認為,AI企業對港股的青睞,源於港交所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和較好的投資者認可度,有利於企業吸引更多的投資資金。同時港交所相對較低的上市門檻,對初創企業來説,更容易實現上市。而港交所較為靈活的上市制度和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營造的發展環境和保護機制,也讓企業安全感更強。
相比起來,第四範式港股“闖關”顯得沒那麼順利。9月7日,第四範式通過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訊,而這也是其第四次IPO“闖關”。
據瞭解,第四範式曾先後於2021年8月13日、2022年2月23日和2022年9月5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今年3月6日,第四範式第三次IPO申請轉為失效。
不過富春山資本(香港)總經理陳達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失效並不一定是被動的“上不了市”,也有可能是在當時情況下,比如受到估值不理想、融資有困難等因素影響,主動而為的不想上市。
幾年前,陳達所在的機構曾參與過第四範式的Pre-IPO輪融資,當時的資本市場環境尚為友善,一級市場給出的估值也相對較高,且第四範式本身不缺融資,這是陳達分析的第四範式上市未果的第一個原因。但他也提到,當時與特別靚麗的“AI四小龍”相比,第四範式仍有差距,由此推測,公司可能“入不敷出”。
但當下的港股市場,可能也算不得是上市的好時候。陳達解釋稱,在當下全球較為開放、主流的市場中,港股的估值接近於最低。
“前幾年企業赴港上市,看中的是高估值,但現在企業選擇港股,更像是‘選無可選’後的結果”。陳達稱,AI企業要上市,最理想的目的地是美股,但美股上市受限於形勢複雜,而A股IPO也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第四範式對港股的選擇可以看做是一種折中或者權衡。
求助二級市場?
沒能等來更理想的市場環境,第四範式為何會“逆流而上”,這種矛盾值得考究。
“由於種種原因,資本投入大模型行業的‘彈藥’相比智能手機等時代要小得多,資金量不大而且資金來源沒那麼多元,這導致大模型行業即使在5、6月最火的時期,整體也是‘外熱內冷’,也讓新入局企業的商業化面臨問題”。不久前,北京商報深藍智庫舉行AI專題分享會,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曾如此説道。
陳達也提到,當下一級市場非常冷淡,幾乎不能繼續靠一級市場持續融資,因此只得求助於二級市場。陳達預測,第四範式可能遭遇破發的情況,甚至產生估值倒掛。
公開資料顯示,第四範式已先後完成1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多家明星投資機構、大型國有基金以及國有銀行,最後一輪融資時,第四範式估值近3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5日,第四範式投資者與公司股東簽署終止協議的補充協議,將觸發撤資權的一個條件由“D系列融資完成後48個月內或終止協議簽署之日起18個月內未完成上市”變更為“於2023年12月30日前,沒有上市”。
除了研發成本、市場競爭以及商業模式成熟期較長等挑戰外,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也對北京商報記者提到了AI企業依賴外部投資的情況。安光勇稱,很多AI企業依賴風險投資和外部融資,這可能導致資本結構複雜和財務壓力。
另一重壓力來自於業務層面。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一季度,第四範式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42億元、20.18億元、30.83億元和6.44億元;淨虧損分別為7.50億元、18.02億元、16.53億元和3.04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3.90億元、5.59億元、5.04億元和0.65億元。
研發方面,第四範式2020-2022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66億元、12.49億元和16.50億元,佔各期收入的比例均超過50%。
高投入帶來的虧損問題,第四範式也沒能躲得過去,而這也是困擾人工智能企業的普遍問題。對於上市對壓力的緩解以及業務發展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第四範式,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據瞭解,第四範式合作客户包括運輸、金融、能源與電力等,但從客户的角度,也可能使第四範式面臨着“喜憂參半”的情形。陳達提到,好的一面在於這些客户體量較大,但另一個角度也意味着這些企業的議價權很高,可能帶來應收賬款的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021年、2022年12月31日及2023年3月31日,第四範式的貿易應收款項分別為2.63億元、7.78億元、14.93億元及14.94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