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今天三一重工投股價跌了多少,原因為何,因為我不是做股票的,我只關心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的經營情況。我今天要説的是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近十年的經營情況,那就把兩家重工行業龍頭拿來做一個比較了。
還是首先搬出我們的氣泡圖:
由於擠進了兩家公司十年的數據,所以圖片中有點擠,但還是基本能看清。圖中圓的大小代表兩家公司各年的營收狀況,2017年之前,兩家的營收基本相當,2012和2013年中聯重科還超過了三一重工,但是從2017年開始,三一重工就甩開了中聯重科,到2018年中聯重科的營收只有三一重工的一半,當然近兩年中聯重科又逐步在追趕,但追到2020年,營收也僅有三一重工的三分之二左右。
橫軸代表各年的淨利潤金額(單位為億元),2017年之前兩家公司的淨利潤咬得也比較緊,幾乎位於同樣的位置,而且2014-2016年這三年,兩家均是微利,中聯重科還出現了虧損,這應該是行業的低谷期,但就是這個低谷期的最後一年,三一重工就在淨利潤上甩開了中聯重科,把淨利潤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同樣是營收差距最大的2018年,中聯重科的淨利潤只有三一重工的31%了,2020年也僅恢復到46%。
縱軸代表各年的營收增長率,其實也體現出了行業的整體狀況,兩家大多數時候處於近似的高度,但2017和2018年三一重工明顯增長加速,兩年平均增長超過了50%,而中聯重科卻在2019和2020年才迎來兩年超過50%的增長。
也就是説,2015年左右的行業低谷期以後,三一重工在行業恢復初期,比中聯重科提前兩年迎來了報復式增長,而中聯重科雖然也擺脱了行業低谷期的影響,但還是恢復得晚了點。我們看下面這張圖可能更清楚一些:
2016年之前,兩家的營收規模和增長率都高度重合,就是本次恢復時的差異,導致現在營收近三分之一的差距。我們也計算了,三一重工近十年的幾何平均增長率為9.9%,而中聯重科為7.3%。其實兩家都很優秀,這可是考慮了三四年的行業低谷期的影響後的增長。但是就是2.6個百分點的增長差距,頂不住時間長了就會產生質的變化,三一重工增長了1.93倍,而中聯重科才增長了1.02倍。
我們再來看兩家的淨利潤和淨利潤增長率情況的對比圖:
看絕對數,兩家在2015年及之前沒有明顯區別,互有勝負;增長情況也基本趨同;但是從2016年開始,兩家的增長率就分道揚鑣了,而從2019年起,兩家又開始趨同。但就是這2016至2018年這三年的分道揚鑣,三一重要就把差距拉成了倍差,讓中聯重科有點趕不上來的感覺了。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研發支出:
我們就選其2017年以來公佈的研發支出的數據做個對比,絕對數上三一重工差不多一直是中聯重科的兩倍,就算佔營收比來看,三一重工一直也要領先一個百分點以上,只是在2020年中聯重科開始小額反超了0.1%。研發投入的強度與其營收增長有一定的同向變化趨勢,雖然都不算高科技企事業,但研發的重要性仍然很大,特別是行業在國內逐步進入飽和期以後,野蠻增長的可能性下降,內涵式增長下,研發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兩家研發佔營收比雙雙突破5%,就説明了這一點。
僅僅是這些可能還不夠細緻,再補充一些年報上的細節吧,比如營收的構成情況和出口情況。
三一重工的全部營收均為工程機械,其中挖掘機械佔營收和毛利的四成左右,但該主力產品的毛利率低於平均毛利率。
三一重工出口業務的營收佔比達到了15%,毛利貢獻也達到了12%,雖然不能説是全球公司,確實也還算兩條腿在走路了。
但其不管分產品、還是分地區,毛利率均有平均3%左右的下降,這也是很多機構對其盈利能力下降表示了擔憂,可能是今天股票大跌的重要原因。
中聯重科就好像有點不務正業了,整出了37億的農業機械和金融服務收入,但主業還是佔到了94%,還是不像某些公司,房地產來佔大頭。
中聯重科的主打產品是起重機械,佔到營收的54%,三一重工起重機營收比只佔20%,營收金額上也只有中聯重科56%,兩家重工龍頭企業的產品細分構成上還是有重大區別的。
中聯重科就更注重國內市場一些,其境外收入只佔6%,應該説最多屬於國際化的初期水平,這方面可能還要向三一重工學習才行。
中聯重科如果延續近兩年的發展勢頭,那後續追趕的進度就可能快很多。但工程機械必然和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緊密聯繫在一起,後續的行業情況其實還是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的,比如房地產市場的情況和基建投入的情況都會影響到兩家公司的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