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萬物雲赴港上市,萬科放出“殺手鐧”

導語:11月5日晚間,萬科放出重磅消息——擬分拆萬物雲至港交所上市。三季度營收淨利創下最大跌幅後,萬科,除了龍湖外,唯一一個尚未推動物業板塊上市龍頭房企動身了……

正文:

萬科物業板塊終於邁出關鍵一步。

11月5日晚間,萬科公告宣佈擬分拆萬物雲到港交所上市。這一刻,比恆大物業晚了一年,較之碧桂園服務則晚了足足三年。

對於萬物雲上市時機的選擇,萬科方面表示,目前萬物雲在住宅服務、商寫服務、城市服務三方面均已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公司認為上市時機成熟,董事會已審議通過,下一步將提請股東大會審議。

分拆萬物雲赴港上市,萬科放出“殺手鐧”

(圖片源自:萬科公告)

時移世易,物業股潮落,行業到了加速洗牌時刻。剛過去的十月,碧桂園服務收購了內房物業第一股“彩生活”;而恆大物業“賣身”合生創展進程暫停,雙方進入僵持階段。到了十一月,物業股兼併的信息更是時有傳出。

據觀點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物管板塊在經歷持續數月走低後,九月繼續保持下行趨勢。月內恆生物業服務及管理指數累計下跌5.62%至7262.1點。截至九月底,市值超過千億港元的物企僅剩碧桂園服務一家。

選擇在此時上市的萬物雲有着怎樣的思量?和萬達商管會師港交所後,輕資產雙雄又能否在行業下行之際,逆勢提振市場信心?全行業的目光都聚焦於萬物雲一役。

拆解萬物雲的前世今生,實際上,對於萬科乃至行業而言,它並非一個物業股那麼簡單。

最“接近”科創板的物業股

萬科想在物業板塊做些大事,這一點業內人盡皆知。

“別的公司物業費1元錢,你給8毛,那市場就是你的了……鬱亮總們並不想把萬物雲做成一個簡單的物業公司。”年初,談及萬物雲上市的話題,一位接近萬科的人士如此説道。

用萬科對外的統一話術來總結,就是三句話:一是,物業未來一定會上市;二是,沒有給時間表;三是,不以傳統的物業來上市。

面對外界的上市猜想,不想以傳統的物業上市的萬科屢次對外表示,萬科特意讓物業保持跟資本市場的距離,“怕資本市場把我們引導壞了”。

萬物雲曾是最接近科創板的物業公司,或者説,在管理層最初的預期裏,萬物雲就是要以城市服務商角色上市的一家科技公司。

2020年10月底,萬科物業正式發佈了新名字——萬物雲。與地產商常用的品牌標識不同,萬物雲的ID沿用圓角字體、白底藍字。簡而言之,和大多數科技公司撞色。

萬物雲的全稱是“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萬科給物業服務起了一個升級版的名字——“空間科技服務”。萬物雲放出了一個科技感滿滿的品牌樹,包括Space、Tech和Grow三大模塊。

具體來看,其中,Space模塊含社區空間服務的萬科物業、樸鄰發展,以及商企空間服務的萬物梁行和城市空間服務的萬物雲城;Tech模塊則包括萬睿科技、第五空間,分別提供軟硬件服務能力、數字運營和行業人工智能服務、搭建社區住户&商户線上服務平台;Grow模塊的萬物成長將以科技連接空間,推動更多優質業務完善空間服務。

萬物雲並非是雲計算或是雲服務,用萬物雲CEO朱保全的話來講,萬物雲真正要做的是實現:“從城市到園區、從寫字樓到家,皆為空間,空間科技服務的範疇比物業服務更大,在空間(Space)裏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及商業活動皆可通過技術(Tech)連接。”

緊接着,有關萬物雲大量招聘程序員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原阿里副總裁、阿里雲智聯網首席科學家丁險峯加入萬科。這個有20年AI與IoT物聯網領域經驗的互聯網高管有了新身份——萬物雲管理合夥人、首席科學家CTO。

訊號簡單明瞭,萬科認真了,並在大舉投入萬物雲搭建。

具體到業務落實,萬物雲一個明顯的短期着力點就是以街道為單位的區域服務升級,而並非單純的住宅物業服務。如何選擇街道試點?一位接近萬科的人士透露稱,一個關鍵標準就是,萬科物業濃度超過25%。

基於此,萬物雲提出 “千條街道”計劃。據朱保全介紹,“過去四年裏,萬科已積攢288條街道,我們的市場佔有率在街道里的濃度超過25%,未來將打造1000條這樣的街道,以後在萬物雲的計量單位可能不再是一個個項目,而是一條條街道 。”

被催熟的萬物雲

最新的萬科業務交流會上,朱保全表達了對萬科的“感恩之心”,表示萬科對物業面向資本市場的“靜”的心態,留給了萬物雲足夠的時間來思考。

行業一邊感慨萬科的匠人之心,另一邊卻也隱隱期待——以經營見長的萬科究竟會打造出什麼樣子的“科技公司”。

答案立刻揭曉,業務交流會結束不足兩週,萬物雲要分拆上市了。而公告裏,主要經營範圍一欄,萬物雲還是把物業服務排到了第一位。

公告顯示,萬物雲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03.83億元,營業利潤為10.43億元;根據萬科半年報,上半年,萬物雲的營業收入中,住宅物業服務收入佔比為55%,商業物業及設施服務收入佔比為30.4%。

單從業績規模來看,萬物雲業內居前。

2020年,萬物雲實現營收182.04億元,業內第一,經營利潤合計17.2億元。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物業股前三甲碧桂園服務、恆大物業和綠城服務的營收分別為156.10億元、105.12億元、101.14億元。

在管規模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碧桂園服務合同管理面積為12.05億平方米,收費管理面積約為6.44億平方米,業內居首。而據萬科年報披露,截至2020年底,萬物雲在管面積約5.66億平方米,僅次於前者。

10月23日,萬科業務交流會上,萬物雲CEO朱保全提出了各業務條線的發展目標,其中住宅物業領域會控制增速,確保服務品質;商業物業領域的萬物梁行要發揮合資紅利,保持在40%至60%的增速;專注城市物業的萬物雲城要有決心做成做大,保持不低於60%的增長。

萬物雲業績穩步增長,另一邊負責地產主業的萬科,業績卻開始承壓了。

上半年,萬科出現13年以來首次半年度淨利潤下滑,到了三季度,仍處在增收不增利的狀態。財報顯示,萬科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043.7億元,同比增長9.7%,環比減少0.45%;歸母淨利潤55.42億元,同比減少23.3%,環比減少42.16%;毛利率20.75%,同比減少6.31個百分點。

萬科需要新故事。

萬物雲上市猜想

磕磕絆絆走過上半年,2021年下半年開局,地產行業從白銀時代直接進入黑鐵模式,房企暴雷事件時有發生。暴雷者無關規模大小,不乏地產榜單常客。

11月5日收盤,萬科A收跌1.33%,報17.82元每股,與年內最高點34.60元每股相比,股價直接腰斬。三天前,萬科A的股價一度創下近五年來最低值,17.52元,跌破淨資產。

層層政策監管之下,傳統地產業務已成昨日黃花,再難吸引資本注意。此時重看萬科在三年前提出的預判,終於回過神的地產人開始理解了鬱亮的審慎。

沒有冬天不回過去,但下一個春天,一定不一樣。

從某種程度上看,萬物雲是萬科手中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籌碼。眼下,這個籌碼被擺上牌桌。低迷太久的萬科,乃至地產行業,需要一劑強心劑刺激。

順着萬物雲在下半年的一筆筆動作探尋,實際上,萬物雲上市早已埋下了草蛇灰線。

今年8月,剛剛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上市的陽光智博,突然放棄了赴港IPO,轉身投入萬物雲懷抱。

雙方達成的合作顯示,陽光城控股子公司陽光智博的全體股東,擬以其持有的陽光智博100%股份戰略投資萬物雲,獲取萬物雲4.8%的股份,萬物雲則在現有股權的基礎上向陽光智博全體股東增發4.8%的股份。

當今的地產行業,現金為王,陽光城和萬物雲的這筆交易頗具創新性。陽光城在公告中稱,此次交易為資產換股,不涉及現金交易。

雙方的合作釋放出一個信號:萬物雲,萬科旗下的物業板塊,國內最大未上市物管企業。各方資本或許有着其他方式參與進來,和萬科共享萬物雲的“盛宴”,比如換股,將物業品牌注入萬物雲。

分拆上市公告中,萬科並沒有點明萬物雲上市募資的主要用途。一般而言,物業股上市募資的主要用途大多是為了收購物業公司,進而增加在管面積。

11月,物業股兼併浪潮迎來小高峯,萬物雲語義含蓄。

對外發聲時,萬科表示本次分拆上市,可以有效增強萬物雲的資本實力,並擁有獨立的資本運作平台以及投資者基礎,為其業務發展提供更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提升萬物雲競爭優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58 字。

轉載請註明: 分拆萬物雲赴港上市,萬科放出“殺手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