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温氏股份肉豬銷售月入40億元,中國生豬養殖行業前景如何?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財經

   2月7日,温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温氏股份”)發佈了2021年1月主產品銷售情況簡報。

   報告顯示,2021年1月,温氏股份銷售肉豬達100.40萬頭(含毛豬和鮮品),收入 40.70億元。其中,毛豬銷售均價34.19元/公斤,環比變動分別為12.86%、16.55%、5.04%,同比變動分別為15.48%、9.47%、-6.64%。

  春節臨近,雖受“就地過年”影響,但豬肉仍然是春節期間緊俏的商品。為保障“米袋子” “菜籃子”“肉盤子”產品供應充裕,全國多地發展改革委落實市委市政府保供穩價工作部署,組織平價商店等價格調控項目庫單位開展春節農副產品價格調控,積極增加市場供應,全力保障市場物資供應充足、價格基本平穩,讓羣眾過個安心年、實惠年。

  以廣州為例,在此次春節價格調控中,參與的超市門店共有83家,涵蓋蔬菜、大米、食用油、豬肉、雞蛋、家禽等六大類共29個品種的民生商品,品種豐富,供應充足。

  而遠在長江沿岸的安徽省,為全力保障春節市場供應,已投放政府儲備豬肉2700噸。據省價格監測,截至2月6日,安徽省豬肉價格已平穩回落近4周,與1月中旬儲備肉投放前相比,豬肉價格下降近3%。

  此外,伴隨着生豬生產能力的恢復,市場上生豬存欄量和存欄豬數量大幅增加。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生豬存欄量達到4161萬頭,存欄量達到4.07億頭,與之相比,2020年初,存欄量增加了近一億頭!

  而據搜豬網監測數據顯示,豬價大面積快速下跌局面仍在持續,截止到2月5日全國瘦肉型生豬出欄均價已經跌到了30.6元/公斤。

  不過,中糧期貨研究中心卻持相反觀點。在該機構看來,2021年生豬價格表現會比預期強很多。中糧期貨研究中心於2月7日發佈的最新報告認為,市場看到高豬價是復產的“因”,但未充分認識到高豬價也是復產難的“果”;過去2年市場低估了復產的難度,週期高點的寬峯走勢也證偽了主流預期;“今年冬季疫情受損比去年嚴重很多,存欄由北至南受損,單區域受損程度也偏大。”

  華安證券研報也認為,2021年我國生豬出欄量4.98億頭,同比增長6.8%,豬價有望維持相對高位。

  那麼,在此情況下,生豬養殖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消費者心理如何把握?未來,養豬行業將呈現出何種趨勢?

  社會需求:肉類消費逐年增加

  經濟層面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各個國家陸續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發展上。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帶動了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對全球肉類消費造成直接的影響,人均肉類消費逐年增加。2018年,全球豬肉消費達12.3千克/人。

  傳統生豬養殖難以適應新時代要求

  人工智能與養豬產業結合:AI養豬

  中國養豬行業產業鏈

  養豬產業鏈以生豬養殖業為中心,涉及飼料加工、獸藥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飲等諸多行業,一條龍的產業鏈條註定需要大量資本的加持。

  素食主義發展,豬肉或受影響

  在健康、環保的推動下,素食消費逐步發展。Harris Interactive調查顯示,2008-2015年,美國素食主義者的人數從700多萬增長到1000多萬,佔比從3.2%增長到3.4%。英國食物發展協會民意調查顯示,86.0%的英國民眾一週會吃一頓至兩頓素食,彈性素食者數量龐大。這一浪潮,可能會傳至中國。未來,豬肉可能會受到影響。

  生豬養殖更標準化、專業化

  中國生豬養殖專業化進程在不斷加快。未來,細分企業不斷整合壯大,而其他養殖户走向專業化分工。除了傳統的繁育到肥豬出欄一體化的養殖模式外,未來,“種豬培育→仔豬哺育→育肥飼養” 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比例將不斷增加。

  人造肉可能會成為豬肉替代品

  人均消費能力提高令肉製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據預測2023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突破60億美元。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肉類依舊是大多數人的剛需,因此肉類加工和家禽養殖等依舊是重要產業。但是飼養供人類食用的動物,是對環境造成傷害的原因之一,素食主義者、環保主義者開始呼籲減少肉類食用,而人造肉的出現恰逢其時。因此,有部分企業看好人造肉的發展前景,大量資本開始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