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高質量發展中穩經濟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但是,穩增長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會議對於如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穩增長作了具體安排和部署。

高質量發展是方向

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完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主要預期目標難度不大。同時,在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進一步積累了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包括: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這些規律性的認識,對於指導明年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十九大已作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近兩年,經濟增速下降,既有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客觀原因,也有對高質量發展理解和執行偏差的主觀原因。高質量發展雖然不唯GDP但並非不要GDP,而是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應對百年變局,均需要中國經濟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

實踐中刻意追求質的改善而忽視量的增長,可能會造成不良結果。如今年部分地區對環保要求缺乏彈性,層層加碼,導致下半年大規模拉閘限電,影響到正常的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會議重提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突出了發展是首要任務和解決任何問題的關鍵。

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中求進,是基於對明年經濟形勢的重大判斷,即世紀疫情衝擊下,明年外部環境更趨錯綜複雜,內部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25次提及“穩”,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經濟運行是一個有序演化的動態過程,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避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避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但是,新舊動能轉換難以一蹴而就,新經濟增長點難以迅速補上房地產和高耗能產業等舊經濟增長點留下的空白。因此,不是急於求成而是穩紮穩打,推進新舊動能平穩銜接,有助於減少政策調整和改革的陣痛,對於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和社會大局尤為重要。

經濟工作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雖然系統性視角已經被多次提及,但實踐中各部門各區域或多或少會優先考慮自己的KPI,輕視了溢出效應對整個系統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複雜系統,既要防止出現合成謬誤,也要防止分解謬論。今年一些非經濟政策希望快速實現長期目標,畢其功於一役,結果短期對就業市場和金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同時,儘管一些經濟政策和監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可能低估了次生效應,只盯某個經濟指標,輕視了其他相關指標。因此,制定和實施政策都要堅持系統觀念和實踐標準,遵循經濟規律,以實踐效果來檢驗政策的成敗優劣。

進一步糾正認識偏差和執行偏差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會議對正確認識和把握五個重大問題進行了闡釋。

一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會議指出,共同富裕是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再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而不是劫富濟貧,搞逼捐、養懶人。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穩步朝着這個目標邁進。會議還提出,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要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這説明現階段共同富裕的主要落腳點仍在以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提高勞動者報酬和加強社會保障為主的初次和再次分配。

二是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這是對國內外關切的教育雙減和互聯網監管引發資本動盪的回應。資本以逐利為目的,能夠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但不加以有效監管,任其野蠻生長,也會對社會生活產生消極作用。中國將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監管。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前提下,仍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三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世紀疫情衝擊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國際物流受阻、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引發各國通脹飆升。儘管中國通脹形勢顯著好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但缺櫃、缺煤、缺電等造成的供給端通脹壓力可能超預期。此外,中國工業生產高度依賴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需要未雨綢繆。因而,會議提出供給衝擊的概念,要求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

四是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監管趨嚴是2021年經濟工作的一大主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有多處部署。部分經濟領域債務高企,不具備可持續性,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美聯儲貨幣政策可能轉向的大背景下,早晚都會“爆雷”。因而,主動排雷好過未來的被動去槓桿,但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抓好風險處置工作,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壓實地方、金融監管、行業主管等各方責任,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

五是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峯碳中和。2021年能耗雙控引發熱議,部分區域搞“碳衝鋒”或“運動式減碳”,以致全國大範圍出現拉閘限電,顯著衝擊了正常的工業生產,甚至影響到了居民用電。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仍處於經濟發展階段,用電量只增不減,國內發電仍以煤電為主。新能源固然重要,短期卻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為了減少地區在碳達峯、碳中和的“冒進”,此次會議提出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對上述問題的闡述,積極回應了外界關切、澄清了模糊認識,不僅對於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也契合了前述關於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即要穩中求進、加強統籌。

短期經濟目標是穩增長

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可以預見,2022年各地區各部門有收縮效應的政策將會慎重出台。會議從七個方面做了政策安排,宏觀政策穩健有效位列七大政策之首。

2021年7月份以來,面對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壓力加大,中國提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跨週期不是對傳統逆週期調節的替代而是補充。此次會議強調加大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力度,就是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繼續給經濟恢復提供必要的支持。

所以,會議對財政貨幣政策的提法與上年相比沒有大的改變。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要保證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實施新的減税降費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明年面對經濟下行和三重壓力,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這意味着在加強形勢研判的基礎上,當出手時就出手,維持正常的宏觀政策空間是留着用不是攢着看的。這也是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應有之義,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底氣所在。

當然,面對疫情造成的非對稱衝擊,可能仍要進一步發揮結構性或定向財政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貨幣政策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此外,還要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提高宏觀政策效能。

財政貨幣政策不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還需要其他政策的支持和補充。微觀政策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有效治理惡意拖欠賬款和逃廢債行為,有助於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結構政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暢通國內大循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改革開放政策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調動地方改革積極性,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有助於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有助於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解決重點人羣就業問題,健全靈活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有助於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今年以來,房地產調控力度之大,歷史罕見,尤其是對房企融資的控制。但是,由於中國經濟與房地產深度捆綁,房地產大幅下行也不符合宏觀經濟穩定和社會大局穩定的總基調。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對於中國經濟是先破後立的邏輯,其留下的“蓄水池”功能也需要新經濟加速填補。此次會議提出,科技政策加快落地,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正是用“新經濟”替代“舊經濟”的重要出路。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一次澄清認識、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和穩定預期的重要會議,極為務實地結合境內外形勢新的發展變化,回答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做什麼”以及“怎麼做”的問題,為明年經濟工作做了充分的政策措施和理論輿論的準備。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面臨一個更加友好的政策環境,有望開創一個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

(作者為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69 字。

轉載請註明: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高質量發展中穩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