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25位基金經理離職環比增超七成,平均從業年限僅4年,2891位基金經理中,626位從業不足1年

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2022年前三個交易日,A股似乎並未出現“開門紅”,主要指數悉數下跌,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備受考驗。

事實上,正如2021年,在A股市場的極度分化中,基金經理們也被裹挾其中。上述背景下,2021年基金經理的離任和上任人數均比2020年高出70%以上。

有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經理離任主要原因與市場行情、業績分化、職業發展等因素密切相關。不過,在2021年公募行業整體大發展背景下,基金經理們的流向方面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

整體而言,隨着公募基金規模創近8年以來新高,基金公司不惜下重金,以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入。但在公募基金經理“高薪高光”的背後,往往是不為人知的艱辛。有統計數據就顯示,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年限只有4年左右。嚴格的業績考核以及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使得基金經理面臨投資壓力,導致部分基金經理的離開。

離職人數同比大增

Wind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崗位發生變更的基金經理人數超過1000名,達到了1085名(其中有325位離任,760位上任),較2020年的變更人數797名增加36.14%,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具體看,2021年全年有325位基金經理離任,較2020年的離任人數185位大增75.68%;有760位基金經理新上任,較2020年的上任人數418位增加81.82%。

從基金公司來看,2021年共有1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離職人數不低於5位,基金經理履新人數不低於10位的基金公司則有17家公司,其中有5家基金公司新聘的基金經理數量不低於15位。具體看,廣發基金新聘21位、華夏基金、嘉實基金、鵬華基金新聘基金經理數量均為19位,華寶基金新聘15位。

不過,2021年以來,最受關注的還要數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坐實”或“傳出”的離職。

如12月17日晚間,中歐基金突然發佈公告稱,周應波因個人原因卸任中歐時代先鋒、中歐互聯網先鋒、中歐明睿新常態和中歐遠見共4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同時,周應波唯一留任的——中歐創新未來18個月,則增聘中歐基金投決會主席周蔚文為基金經理,和周應波、邵潔、劉金輝組成管理小組,負責該產品的投資管理。

有業內人士指出,基金經理同時卸任多隻基金往往是離職的“前兆”,周應波雖然選擇留任其中一隻封閉期的產品,但或許會在2022年4月中歐創新未來18個月開放申贖後離職。行業比較多的説法,是他奔私的消息。

而此前的10月19日,公募基金行業的名將——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董承非撰寫的致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突然曝光。董承非表示:“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暫時告別基金管理工作,將更多時間用於沉澱和成長,嘗試在投資上做出一些新的探索。接手相關基金投資管理的是公司非常優秀的同事,我們會做好工作安排,確保平穩過渡。”

而一個月後的11月10日,董承非以興全基金調研人員的身份調研了飛力達,11月24日,董承非又調研了中新集團。顯然,董承非仍留職興證全球。

新生代基金經理嶄露頭角

事實上,基金經理離任主要原因與市場行情、業績分化、職業發展等因素密切相關。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新成立基金1898只,超過2020年全年的1378只,創下歷史新高。總髮行份額達29811.53億份,未突破2020年的31211.76億份。

從具體類型來看,其中新成立股票型基金509只,發行份額達3755.09億份;混合型基金884只,發行份額達16918.32億份;債券型基金366只,發行份額達7533.9億份,為所有類型中最高;另類投資基金1只,發行份額達2.33億份;QDII基金33只,發行份額達331.03億份;FOF基金94只,發行份額達1194.86億份;此外,還有11只REITs基金新發,發行份額達76億份。

在基金行業大發展背景下,眾多新任基金經理登上舞台。整體來看,截至2021年末,全市場共有基金經理人數2891位,2021年全年變更人數在整體基金經理數量中佔比超過了1/3。其中,2891位中只有170位從業年限超過10年,626位從業年限不足1年。

但相較於眾多老牌基金經理,2021年新生代和中生代基金經理在業績表現上卻明顯更勝一籌。

其中,前海開源崔宸龍以兩隻在管產品年內淨值翻倍的業績包攬權益類業績榜前二,大成基金韓創、華夏基金鐘帥、交銀施羅德楊金金2021年業績也都超過80%,排名年度前十。

上述基金經理的一大共同特點就是任職年限普遍較短。2021年業績冠軍崔宸龍任職基金經理的時間為2020年10月27日,華夏基金鐘帥、李彥,交銀施羅德楊金金的任職年限也都不足兩年。

短期看,新生代、中生代基金經理確實在今年出盡了風頭。但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基金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能夠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的穩定回報,同時控制好基金產品的回撤,則能考驗基金經理的長跑能力。

事實上,2022年以來短短3個交易日,A股三大指數悉數下跌,重倉新能源的崔宸龍其管理的兩隻基金就備受其累。截至1月6日,這兩隻基金的重倉股億緯鋰能3日累計跌幅超10%,另一隻重倉股法拉電子3日累計跌幅更是超過16%。受重倉股大跌影響,崔宸龍管理的兩隻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已不足100%,“冠軍魔咒”似乎再次應驗。

“私奔公”已成選項

除了不斷湧現的新生代、中生代基金經理外,2021年另一大突出現象就是隨着公、私募發展趨勢的扭轉,“私奔公”的情形也時有出現。

12月31日,富國基金髮布公告,增聘於洋為富國新動力靈活配置基金的基金經理。在離開私募基金欽沐資產之後,於洋正式迴歸老東家富國基金。在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奔向私募的背景下,於洋此番“私奔公”備受矚目。這也是繼睿遠基金趙楓、大成基金徐彥等人之後,業內又一位“私奔公”的投資大咖。

此番迴歸,於洋重新接手的是讓他揚名的富國新動力基金。數據顯示,於洋從2017年10月25日開始管理富國新動力基金,到他2020年6月5日離任為止,在2000多隻主動偏股基金中,同期排名第一。

2020年6月,於洋和昔日同事柳士威共同創立欽沐資產。該公司在去年9月成立後,短短一年時間規模就超過了50億元,於洋管理的產品業績表現也很不錯。近期工商信息顯示,上海欽沐資產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變更了股東名單,於洋退出其持有的39%股權,相關信息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網站也已更新。

業內人士坦言,對於基金經理而言,公私募基金經理有一定差異。在公募基金平台上,基金經理除了渠道客户路演等事情以外,可以專心做純粹的投資工作。部分業績搶眼的大牌基金經理甚至連很多渠道路演都可以拒絕,幾乎可以將全部精力用到投資上。但私募基金經理還要牽扯到管理和公司運營工作,這會分散掉很多精力。另外,大型基金公司擁有豐富的買賣方資源服務,這也是私募基金所不具備的。

事實上,2021年私募行業同樣經歷了大洗牌——大型私募多元化發展,量化私募異軍突起,中小私募家底相對較薄,行業呈現“強者恆強”局面。與此同時,受市場環境變動加劇的影響,“私奔公”也逐漸成為不少私募基金經理的選擇之一。

正確看待行業人才流動

不過,相較於“私奔公”,行業中“公奔私”的現象還是佔據主導。數據顯示,於2021年9月10日完成備案登記的上海容棠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公司披露的高管名單中,招商基金原副總經理沙駸赫然在列,擔任上海容棠副總經理、投資總監。

此外,光大保德信基金原副總經理李常青;易方達原副總裁、首席大類資產配置官汪蘭英;鵬揚基金原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盧安平等原知名公募基金經理,均先後選擇轉戰私募。

不可否認,在公募基金經理“高薪高光”的背後,往往是不為人知的艱辛。有統計數據就顯示,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年限只有4年左右。嚴格的業績考核以及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使得基金經理面臨投資壓力,導致部分基金經理的離開。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從現實情況來看,基金經理羣體的發展是嚴重分化的,具備優異業績和可觀管理規模的明星基金經理是少數,大部分基金經理默默無聞。因此,基金經理頻繁跳槽主要是為了尋找能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平台。

不過,在基金行業快速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基金公司也在強調人才在行業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繼而提拔優秀基金經理為高管成為了基金公司惜才、愛才、留才的標誌性動作。畢竟,這既是公司對基金經理投資成績的一種肯定,也是行之有效的激勵方式,對於基金經理而言更是能夠滿足個人訴求的職業發展路徑。

楊德龍表示,基金經理是基金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具有明顯的“光環”效應。一方面,基金公司會想辦法留住績優基金經理;另一方面績優基金經理也會往更好的平台流動。正是在這樣的流動中,行業的人才資源配置,會逐漸趨於最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17 字。

轉載請註明: 去年325位基金經理離職環比增超七成,平均從業年限僅4年,2891位基金經理中,626位從業不足1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