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近期,國內互聯網醫療市場迎來了新的融資消息。根據相關媒體報道顯示,這幾年積極想要登陸資本市場而不得的“微醫”成功獲得新一輪超過10億元的融資,領投的是擁有國資背景的山東國投。
消息一出,微醫似乎終於可以松上一口氣。這幾年來,它除了在IPO之路上磕磕絆絆始終未能如願之外,還在遭遇着連續的鉅額虧損難題,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時間裏,微醫已經虧掉了八十億,公司負債也在逐年上升。
很明顯,微醫非常缺錢,遲遲未能上市融資的“壞運氣”和不佳的業績表現讓它飽受質疑。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內,它還面臨着京東健康、阿里健康這兩大玩家的“珠玉在前”。
相比於擁有互聯網巨頭做靠山的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微醫相比之下顯得有些“弱小”。特別是在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的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相繼成功上市,而且還都實現了盈利之後,微醫的現狀就更顯尷尬了。
十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能夠有效緩解微醫的現狀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非常難。
微醫“上市難”
據悉,微醫創立於2010年,那時它的名字還叫“掛號網”。2015年,在掛號網的基礎上,“微醫”正式誕生。也是在這一年,微醫推出了國內第一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從這個角度來説,微醫可以稱得上是國內互聯網醫療的開創者。
但作為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資深玩家,它雖然也算得上頗受投資機構追捧,可是上市進程始終差上那麼一步。
2012年,在掛號網成立了兩年之後,它獲得了由風和資本、五源資本領投的總額達2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2014年,騰訊、復星集團又加入股東名單,它完成了總額超過1億美元的B輪融資。
2015年更名為微醫之後,它繼續保持了自己的融資節奏,分別於2015年、 2018年完成C輪與Pre-IPO 輪融資,金額分別高達3.94 億美元、5億美元。兩輪融資完成後,微醫的估值達到55億美元。
而從彼時5億美元的Pre-IPO 輪融資可以看出,那時的微醫對於自身順利登陸資本市場還是頗有信心的。只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微醫一直到今天都未能成功如願,到底發生了什麼?
2019年末,微醫創始人公開表示公司“已經準備好了IPO”,市場開始關注微醫的上市進程。此後,微醫被媒體曝出在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來推動公司赴港上市的進度。到了2020年末,很多人都覺得微醫離上市只差臨門一腳。
但彼時,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的是,瑞幸在那個時候陷入了巨大的財務造假醜聞當中,而微醫不幸地成了那場事件當中的連帶反應方。它為了規避風險,選擇在上市之前突然更換公司IPO保薦人,也因此而錯過了當時最佳的上市時機。
而在此期間,市場對於互聯網醫療行業及微醫仍然抱有很大的看好與期待。
2020年12月,京東健康成功上市,在微醫手中搶到了“互聯網醫療第一股”的名號,微醫自然想要繼續推動自己的上市事宜。
同樣在12月,雖然未能上市,但微醫獲得了新一輪總額達3.5 億美元的融資,這或許對躺着中了瑞幸的槍的它來説是個很好的“安慰”。2021年初,微醫很快又進行了一輪總額達4億美元的Pre-IPO輪融資,繼續衝刺IPO,此刻它的估值已經漲到70億美元。
2021年4月,微醫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上市進程終於獲得重大進展,可就在“萬眾矚目”了半年之後,其遞交的IPO申請卻一直沒有等到聆訊結果,隨着招股書在10月份宣告失效,微醫此次的上市計劃宣告失敗。
而後,“上市難”的微醫就陷入了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漩渦中,更是還曾捲入裁員風波,一直到近期,新一輪超過10億元融資的消息傳來。
不得不説的是,這一次的新融資對於微醫的提振作用非常有限。一方面,新的融資金額相比於過去動輒幾億美元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這畢竟不是上市,在人們見證微醫兩輪Pre-IPO、多次上市只差臨門一腳卻仍擱置之後,它需要早日找到登陸股市的好時機才行。
無法自證的商業模式
如果説遲遲不能上市還可以用運氣不好來解釋的話,那麼微醫無法自證的商業模式可能才是它最大的爭議點。
因為在70億美元的高估值之下,它並沒有相比於競爭對手更好的業績表現或盈利狀況。
事實上,不管是微醫還是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它們作為互聯網醫療的前期探索者都需要在發展初期進行大量的投入與佈局,所以“燒錢”很正常,虧損也沒關係,只要能夠不斷輸出技術、市場、商業模式等層面的優勢,增強自己在行業中的壁壘,那麼後面總會賺錢。
但對微醫來説,它首先要面對巨頭競對已經實現盈利的現實,這表明微醫在商業模式上還有缺陷;其次,它還得想一想自己到底能不能在如今的虧損情況下“挨”到那個時候。
根據微醫此前發佈的招股説明書顯示,在2018年到2020年期間,公司的營收表現雖然一般,但整體呈快速上升狀態。從2018年的2.55 億元營收,到2020年超過18億元營收,營收持續增長是主旋律。
不過,其虧損狀況則十分令人擔心。
2018年到2020年,微醫的虧損額分別超過40億元、19億元、19億元,三年時間鉅虧了八十億。
可以看出,相比於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基於醫藥電商生意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微醫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考慮到它主要是以健康維護服務收入和醫療服務收入為主,它在短期內突然實現盈利的可能性很低。
微醫能夠在巨頭環繞、自身發展不太順暢、行業監管環境收緊的現在重新找到自己的發展節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