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賣上癮了”?兩週連發五份A股賣出評級
面對眾多A股,許多投資者難免眼花繚亂,此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參考機構給出的買賣評級,因為機構在投研資源上相對佔優,再加上擁有先進的估值和分析模型,其結果可信程度相對較高。不過,就算機構再如何專業,給出投資評級的也是分析師,他們作出判斷時難免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最終也會反映在評級結果上,國際大行高盛正是這種情況的代表之一。
與國內券商較少給出負面評級相比,高盛被國內投資者所知,頻繁看空可能是原因之一。
不管別的,先賣再説?
高盛對A股的賣出評級有多頻繁?根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最近兩週(6月27日-7月11日),高盛最少給出了5次賣出評級,其中單是7月就有4次。不僅如此,從被市場傳播的時點來看,高盛這些評級全部出現在A股的年內低點附近,其中7月4日調整部分銀行股的評級消息被“小作文”等當成題材後,滬指曾連續收出四根陰線。
那麼,高盛近兩週頻繁對A股上市公司給出“賣出”評級,其邏輯到底在哪兒?從被網友戲稱為“掀桌子”的7月4日銀行股報告當中,我們也許能找到些答案。
有資深銀行業內人士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指出,這份報告的出發點與2013至2015年的週期相似,銀行在下行週期開始時會致力維持股息,倘若股息、資本和撥備三者難以平衡,將優先考慮資本和風險緩衝,而放棄股息目標,因此高盛預計內地銀行2023至2025年也將面臨類似挑戰,並重復前述派息模式,據此將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和興業銀行評級下調至“賣出”。此外,交通銀行和華夏銀行得到的評級也是“賣出”。
作為參考,高盛並非第一次看空中國銀行板塊,早在次貸危機的2008年9月,它就曾在研報中批量下調板塊內評級,而且還是A股和H股同時覆蓋。
(來源:財新網)
在小編看來,考慮到這五家銀行在國內外擁有廣泛的客户羣體,且經營並無重大問題,高盛此時批量給出“賣出”評級,難免令人疑惑。不僅如此,高盛在6月12日的研報中,賦予工行的評級還是“買入”,彼時它唱好了工行的淨利差前景等因素,但不到一個月就“變臉”,其實際意圖仍待觀察。
國內機構“不樂意了”
雖然高盛在7月6日(銀行股研報發佈2日之後)接受中證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相關報告只覆蓋了12家A股銀行股,且其中部分個股的評級是“中性”以至“買入”,但從各方的反應來看,國內許多機構和媒體顯然並不買賬。
就在高盛接受採訪後次日,證券時報在頭版評論當中明確指出,基於悲觀假設看空中國銀行基本面並不可取,很大程度上存在誤讀。今年基建投資的發力,無疑有利於城投平台現金流及盈利能力的恢復。在嚴格落實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的同時,更要看到從平台融資到專項債融資、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基礎設施盤活、從土地財政到產業財政再到數據財政的轉型趨勢,這也將給銀行政信業務帶來新的空間。
不僅如此,高盛“看空”研報發佈後,國內券商也站出來“回懟”了。
中金公司貨幣金融分析部林英奇團隊在《國有大行基本面分析手冊》一文中指出,與常見的市場印象不同,國有大行的盈利能力並不差。國有銀行有更低的槓桿、更高的資產回報率、安全資產佔比更高、更穩定的負債來源、更嚴格的風險認定標準以及更穩定的手續費等優勢,在資本新規更為受益,估值則有望長期見底回升。此外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也認為,當前銀行基本面雖然繼續承壓,但目前銀行板塊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低估值反映了市場的悲觀預期,維持行業“超配”評級,並建議關注估值仍然存在修復空間的大行。
“押注”原油戰績不佳?
看到這裏,也許有的投資者會以“外國機構不瞭解A股情況,難免出錯”等理由為高盛辯解。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高盛在其他資產上的方向性預測準確度同樣差強人意,就連自己曾經看好許久的原油都不得不認錯。
高盛在大宗商品方面為人所知,原因之一就是曾經堅持看多原油,此前它對WTI和布倫特原油的目標價都在每桶100美元以上,但最近半年該機構卻一反常態,連續3次下調原油目標價。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高盛上個月已經將今年的WTI原油均價預期下調至77美元,布倫特原油的均價預期也下調至每桶82美元。
此外,第一財經還引述高盛的説法指出,該機構此前曾經堅持認為布倫特原油年底將突破100美元,但如今承認了之前對油價走勢的看法是錯誤的。
(來源:第一財經,原出處為高盛)
總結起來,不論對單一個股還是多隻銀行股給予賣出評級,高盛此舉都是基於自身已有的分析體系。但“道不同不相為謀”,考慮到高盛以往的戰績之後,投資者不必對該機構過於認真,堅持自己的投資邏輯仍是最簡單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