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袁國寶(ID:yuanguobao1982),作者:袁國寶,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本文概述:2021年是零食市場發展迅速的一年,融資、上市不斷在發生,但品牌們卻陷入了苦惱,這真的不是凡爾賽嗎?從財報來看,新老品牌的營收基本都在增加,但是利潤卻並不都好看。2022年春節,各品牌打起了市場競爭的第一戰,接下來的發展,是繼續分化、還是冷靜沉澱,又或是出現真正的寡頭,還未可知。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1、營收蹭蹭漲,業績卻不好看,品牌在苦惱什麼?
2、單品銷售冠軍,品牌卻不吃香,行業在期待什麼?
3、線上節節開花,線下卻加大發力,市場在等待什麼?
春節假期結束了,但備年貨時買的零食一定還沒吃完。在這寒冷的冬季,零食市場打得格外火熱,春節年貨還只是品牌們競爭市場的第一戰。線下大大小小的商超,零食貨品位居C位;線上各大APP上的爭奪戰也如火如荼。對消費者而言,買零食、備年貨是習俗、是年味兒,但對商家而言,這是事關2022年品牌發展的戰火、硝煙。
明明去年傳來了不少好消息,融資、上市不斷在發生,開年的激烈戰況,是一鼓作氣地再創佳績,還是外行看熱鬧的冷暖自知?答案自會一一揭曉。
營收蹭蹭漲,業績卻不好看,品牌在苦惱什麼?過去的一年,無疑是零食市場迅速發展的一年,上半年有自嗨鍋完成超過億元的C++輪融資,下半年有衞龍辣條通過港交所聆訊、估值600億元的重磅消息。小小的一根辣條、簡單的一碗自嗨鍋,竟然都上市了,外行們不免要感嘆一句,零食真賺錢!
但上市並不意味着能停下來喘口氣,那些已經上市的零食品牌,面對着高額營收卻也不可避免地焦慮着,比如去年前三季度營收達到70億的三隻松鼠,作為行業裏的頭部,營收雖高但發力不足,不僅和前年同期相比有所下跌,淨利潤也比不上營收不足40億的洽洽食品。
三隻松鼠的業績還算好的,同為上市公司的鹽津鋪子和甘源食品就比較“慘”了,去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分別達到59%和37.73%。
賺錢的上市企業在苦惱,這真的不是凡爾賽嗎?當然不是,對於一個企業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要求,比如早期要快速佔據市場,營收增速相對較快,慢慢利潤增速趕超,這才是相對良性的發展節奏。所以營收或利潤承壓的頭部品牌,對着賺錢的數據發愁再正常不過。
單品銷售冠軍,品牌卻不吃香,行業在期待什麼?如果説品牌的階段分化,是一個正常的發展趨勢,那麼市場環境的變化,給品牌又帶來了新的考驗。
過去,行業講求“術業有專攻”、“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所以提到“洽洽”就想到瓜子,提到“徐福記”就想到鳳梨酥,提到“大白兔”就想到奶糖……一個品牌有一個招牌產品,就能活下去。
但現在不同了,新消費羣體沒那麼容易被滿足,零食品牌不光得有招牌單品,還得產品多樣、選擇豐富;口味不僅得好吃,原料和製作手法還要求健康;就這樣還不夠,還得具有社交娛樂性、新鮮有趣讓人感興趣。
所以賣瓜子的洽洽賣起了每日堅果,賣堅果的三隻松鼠搞起了微博抽獎,而啥零食都賣的良品鋪子,則批發了好幾個品牌大使,有憑藉綜藝節目《披荊斬棘的哥哥》翻紅的張智霖和李承鉉,也有路人緣一向不錯的彭昱暢。
零食的核心消費人羣,主要集中在18-38歲的白領、年輕媽媽、小鎮青年,這樣的消費羣體存在差異性,這也是為什麼品牌們絞盡腦汁去玩新花樣,眾口難調,產品、渠道、營銷,每一個環節都不能落下。
誠然消費者只是希望買到好吃、好看、好玩的零食,但這樣看似簡單的需求,卻逼得零食品牌不得不一再發力,成為那個品種多、顏值高、營銷好、渠道多的龍頭老大。
龍頭意味着什麼?作為全球最大的零食市場之一,中國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就達到了7700多億元,在眾多的中國零食品牌中,只有三隻松鼠和良品鋪子能達到年營收70億元以上,加起來也只佔了2%左右的市場份額。
一旦品牌能成為行業龍頭,佔據可觀的市場份額,那營收和利潤得達到多高的程度?這樣豐厚的收益自然吸引着品牌們,但想成為龍頭,並不是那麼容易,對零食企業來説,除了產品相關的創新和運營,企業管理方面也需要做足功夫、落實到位。
線上節節開花,線下卻加大發力,市場在等待什麼?不論是產品種類的比拼,還是營銷手段的PK,最重要的還是把產品賣出去。在消費者習慣網購的今天,除了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軟件也成為了商品銷售的新平台。
可如果品牌只盯着線上銷售,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盒馬、羅森、山姆等商超最近兩年湧現了很多網紅零食,且考慮到零食消費具有隨機性和衝動性,線下絕對是一塊不可放棄的大蛋糕。例如良品鋪子去年前三季度60多億元的營收,線下31.31億元和線上32.88億元近乎平分秋色,正是得益於品牌對線上、線下渠道“兩手都要抓”。作為從線下起家的品牌,良品鋪子很快投入到線上市場,快速佈局了社羣電商、抖音等新平台。
其他品牌在渠道上使的勁也不遑多讓——百草味的線下門店開放了加盟;三隻松鼠佈局了線下分銷,力爭未來五年再造一個百億。還有一些網紅美食品牌,例如依靠門店鋪排、紮根線下的瀘溪河桃酥、虎頭局渣打餅行,也紛紛投入到線上銷售渠道。
但市場上的競爭並不止於渠道擴張,在任何一個競爭激烈的賽道,市場細分從來都是屢試不爽的發展策略。在一些新消費賽道上,很多新興品牌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彎道超車,正是把握住了細分市場這一點。即便每一個細分後的市場並不是很大,但對於大企業而言,通過不同的子品牌去深挖市場的價值,最終的收益將相當可觀。
在這點上,零食品牌也可以跨界參考。比起只盯着18-38歲的白領、年輕媽媽、小鎮青年,這些現有的零食核心消費人羣,挖掘新消費的Z時代、新中產也許是一些品牌另闢蹊徑的出路。
事實上,已經有品牌進行了嘗試,良品鋪子上市了兒童零食品牌“小食仙”,去年上半年銷售額達到1.8億元,而專門針對健身人羣、辦公室白領的子品牌“良品飛揚”、“Tbreak”也在孕育中。可見,細分領域的消費人羣已經被盯上了。
毫無疑問,這些措施一定會提升品牌的市場競爭力,但走在前面的良品鋪子,最終是成為了市場寡頭,還是隻是給其他對手打了個樣,就只能靜待市場的回答了。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並不是靜態的,品牌在注重下游銷售環節的同時,還需要時刻關注很多方面,除了消費者不斷湧現的新需求,上游原材料也會為企業發展埋下隱患。去年一些業績不佳的零食品牌,正是因為無力對抗原材料上漲。越是缺乏品牌影響力、市場規模的企業,越是在上游因素上缺乏話語權。
這也是為什麼大品牌們不約而同地在擴張,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採購優勢、消化成本上漲的壓力,從而在這場市場競爭的戰役中獲得勝利。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