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説,上市都是非常關鍵的事情,不但能有效的提升企業的知名度,還能通過融資來擴大企業的規模,據有關機構資料顯示,在2021年上半年裏,我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共完成IPO上市316起,相比2020年上半年增加了約140起IPO,規模相當大。
據統計,上半年IPO首發募資規模合計高達4323.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79.35%,其中僅第二季度的募資規模就達2179.47億元,可以説從募資金額和IPO數量上來看,目前我國的企業發展算是欣欣向榮的。
申請科創板受挫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很多企業都會同時衝刺多個IPO,一般來講,只要符合上市條件,一個企業是可以在不同交易市場上市的,像阿里巴巴就同時登陸了港股和美股,而前段時間,我國有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就試圖在已經港股上市的前提下,登陸A股。
這家企業就是聯想集團,據相關數據顯示,聯想集團在9月末申請科創板IPO,擬募資100億元,但是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聯想集團的科創板之旅短短几天就被畫上了“句號”,據上交所披露顯示,因10月8日聯想集團撤回上市申請,所以其科創板IPO終止審核。
換句話説,不算國慶假期,聯想集團的IPO申請僅經歷短短1個交易日就自己撤回了,那麼聯想作為一家世界500強集團,到底是為什麼會做出如此操作呢?其實部分原因從其招股書中的數據就可見一斑。
聯想業績優秀
其實在10月10日,聯想集團就在港交所發佈了關於撤回科創板申請的公告,其中聯想集團表示,之所以會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主要是因為考慮到公司業務規模及複雜度,其招股書中的財務信息很可能會失效,所以才做出如此選擇,但實際上,聯想集團招股書中確實存在着問題。
從業績表現上來看,聯想的表現是比較優秀的,據其招股書顯示,2020年聯想集團的營收達4116.2億元,歸母淨利潤為77.72億元,而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則達2285億元,淨利潤為46.9億元,同比增長了636%,但是如果考慮到科創板對科創屬性的要求,聯想是否合格就要另當別論了。
其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三年間,聯想集團累計投入了337.58億元用於科技研發,看起來數目很多,但實際上,每年聯想集團用於研發的投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相當低,三年間的投入比例分別僅2.48%、2.63%、2.39%,相比其他科技公司的研發投入差距相當大。
科技含量不足
據有關資料顯示,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佔總收入比例的中位數約9%左右,至於像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早在2018年研發投入就高達1015億,佔總收入的14.1%,而在2020財年,華為更是以1419億元左右的研發投入居科技企業前列,研發佔比超15%,可以説科創板中的大部分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基本都遠超聯想集團。
而且聯想集團本身就因專業創新程度不足而飽受用户詬病,尤其是作為其收入主要來源的智能設備業務,像處理器、芯片等高端組件幾乎都是對外採購的,本身業務科技含量並不算高,至於聯想的核心技術基本都放在電池、電源管理技術、喇叭設計等科技含量較低的地方,科創屬性並不算足,所以選擇撤回申請也是能夠想象的。
除了科創屬性不足以外,聯想集團的資產負債也比較嚴重,據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聯想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高達90.5%,相比其他科創板企業50%至55%左右的資產負債率,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最關鍵的是,在公司負債率如此高的前提下,聯想集團的高管們仍然每年領取鉅額薪水,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聯想集團董事、高管、核心技術人員總計領取薪水高達9.34億元,佔淨利潤的11%,其中僅CEO楊元慶的年薪就高達2616.6萬美元,約達1.7億元人民幣,令人無語。
總的來説,聯想集團作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本身體量的確是非常大的,即使其市值連番跌落,仍有919.99億港元,毋庸置疑算是相當成功的企業了,但距離衝刺科創板,聯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鉅額的負債加上不算優秀的研發投入決定了聯想很難通過科創板審核,至於未來在調整好研發投入佔比後,聯想還會再選擇向科創板發起衝擊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