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北京時間週一晚間,恆大汽車(中國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發佈了2021年上半年的盈利預警,
預計上半年將錄得淨虧損約48億元人民幣,是去年同期淨虧損24.5億元的兩倍。
公告稱,今年上半年錄得淨虧損,主要由於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處於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研發等相關費用增加及利息支出。公司將於8月底發佈上半年正式業績公告。
在公告發布前的週一港股時段,“恆大系”午後走高,恆大物業最終收漲近10%、中國恆大漲超5%%、恆騰網絡漲超2%。而恆大汽車收漲3.56%,至12.22港元的8月3日以來一週高位,但仍接近一年多新低,今年4月曾創歷史最高至72.45港元。
當日稍早據界面報道,
多家實力超強的國資和民企,目前正與恆大就在香港上市的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入股事宜進行深入洽談,預計合作很快就會落地。
同期據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也稱,關於出售中國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股權的談判“進展順利”。
而一週前的8月1日晚間,港股上市公司恆騰網絡曾發佈公告稱,中國恆大以32.5億港元出售恆騰網絡合計11%股權,騰訊擬以20.69億港元買下其中的7%並重回恆騰網絡第二大股東位置。
更早之前的7月下旬,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再次宣佈下調中國恆大及其附屬公司的評級,將中國恆大、恆大地產和天基控股的評級從B+下調至B-,展望為負面。7月13日,廣發銀行申請凍結恆大地產及旗下項目公司興市恆譽置業有限公司1.32億資金,都將“恆大系”推上風口浪尖。
據每日經濟新聞總結
,由於“缺芯”延續,當超七成國際車企在今年7月出現市值下滑時,中國車企的市值也合計下滑約620.77億元人民幣,其中,
曾在4月市值“逆襲”奪冠的恆大汽車在7月環比大跌57%至1015億元,與最高點近4887億元的市值相比縮水近八成。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7月,恆大健康更名為“恆大汽車”,後者得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主營業務涵蓋動力電池、動力總成、整車製造、汽車銷售和智慧充電的整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恆大汽車稱將打造“享譽全球的民族汽車品牌”、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目標是2025年實現年產銷超100萬輛,等於從無到有且要在5年內佔據國內電動車市場份額的1/5。
不過,截至今年上半年,高調進軍新能源車的恆大汽車尚未賣出一輛車,也沒有車型實現量產。
財報顯示,恆大汽車在2020年末的賬面貨幣資金為104.8億元,而長短期貸款合計已超720億元,等於淨借款逾600億元。在2019年和2020年,公司利息支出便分別達到23.7億元和28.4億元。
截至去年末,恆大汽車已累計投入474億元,其中研發投入高達249億元,確保公司在底盤架構、動力總成、電池、工程技術、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領域擁有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
而去年恆大汽車的年度虧損完全來自於電動車業務,另一分支健康管理業務税前盈利約8億元。去年公司全年淨虧76.65億元,遠高於2019年新能源車業務的虧損33.1億元。
其中,2020年電動車業務錄得27.44億元的利息開支、22.8億元的研發和廣告開支、10.4億元的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資本開支從2019年的70.6億元驟增至109.8億元。
電動車佔恆大汽車的營收比例目前也不高,去年公司營收154.87億元,同比增近175%,健康管理分部貢獻了近99%的收入,即同比增超207%至152.99億元,而新能源車僅實現營收1.88億元,等於佔比1.21%,而且還同比減少了71.56%,收入主要來自收購的卡耐新能源電池銷售。
由於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期研發投入巨大、回報週期長,此前不少分析都認為恆大汽車“在數年內不太可能翻身”,特別是公司的試生產和量產計劃出現過數次延期,能否如期量產存不確定性。
但公司現已發佈“恆馳”系列九款新能源車型並集體亮相4月的上海國際車展,恆馳1、3、5、6、7共五款試製車完成下線,離量產只差臨門一腳。
有分析認為,隨着恆馳四季度全面試生產,明年大規模交付,恆大汽車將迎來業績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