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師天浩
阿里Q3季度拿出14億美元回購股票,但並未抑制資本市場對阿里的“悲觀”情緒。週五收盤,美股微跌(-0.91%)、港股微漲(+0.38%)。
前者為啥有信心瘋狂回購股票?後者又為何信心不足?
2月24日,阿里發佈了2022財年第三季度(2021年10-12月)業績,財報顯示該季度營收為2425.8億元,同比增長10%;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204.29億元及淨利潤為192.24億元,同比下降74%及75%。作為資本市場估值參考的兩個重要數據,營收增速的乏力和淨利潤的“狂跌”,是外界對其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淨利潤下跌,其中包括與數字媒體和娛樂部門相關的250 億元的商譽減值計提,及股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淨收益減少,剔除這兩塊利潤下滑並沒那麼誇張)
就Q3財報而言,天浩認為阿里尚年輕態。現在手裏有兩張牌,一是核心電商業務這塊,阿里輾轉騰挪的空間還很大。二是,其他業務或用户規模、或營收體量都有不錯的表現,一旦集團決定導入足夠資源,短期做大不成問題。可外界因素的不確定導致其採取觀望策略,具體打哪張,應該會在近兩年確定。
相比阿里持牌觀望的自信,外界看到的是一個“躺平”的巨獸,雙方心態截然相反,形成一種有趣的對立。
先説阿里自信的兩個點150億美元股票回購,是一種自信,也是未來“反攻”的彈藥。
2020年12月28日,阿里集團董事會授權回購100億美元的美國存托股。去年8月3日,阿里將股份回購計劃從100億美元擴大至150億美元。據悉,這項回購計劃將持續到2022年12月底。目前累計回購數已佔150億美元股份回購計劃的51%。2012年時,感覺資本市場嚴重低估自己,阿里曾在港股摘牌退市,這次股票回購可看出內部對自己的未來很自信。
相比直接退市,股票回購有短期和長期兩個好處。短期,通過減少資本市場流通股的數量,實現對股價的穩定和提振。長期來看,有這些“庫藏股”保留在手裏,股價回升後可再對外出售,這筆資金(若出售時股票大幅度上漲,將不止150億美元)又能反哺的業務上。
第一張牌:中國電商;阿里財報中“中國電商”板塊,包括大淘寶(包括淘寶、天貓、阿里媽媽)、B2C零售事業羣、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業務;就是國內電商業務,是阿里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營收、利潤的重要引擎。這張牌遇到了兩個難題:
1、過去幾年,在騰訊的“攪局”下,京東、拼多多兩大對手羽翼豐滿,它們已經可以脱離騰訊系獨立存在,未來將與阿里長期共存;2、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放緩,電商高增長時代不再,導致營收和利潤的高增速時代結束。還有人認為抖音、快手會衝擊貓狗拼地位,我認為短視頻雙雄在電商領域的開拓,其實對貓狗拼是利好大於損失的,它們拓展的市場,未來會很快被貓狗拼“搶食”。
原因很簡單,內容平台的流量都有峯值,比如説曾經的今日頭條App流量就已經走下坡了。當下抖音、快手很強勢,但逃脱不了滑落的命運,而下行時,它們拓展的電商蛋糕,自然會分流到貓狗拼身上。
過去十年,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極快,且電商滲透處於爆發趨勢。阿里國內電商業務的重心放在的是圈地擴張上(就是爭奪更多的增量),與京東、拼多多的爭鬥控制在很小的範圍。淘特、貓享近兩年才相繼誕生,可以觀測到,在大蛋糕增長乏力的情況下,阿里就開始着手從兩大對手中“虎口奪食”。
當利潤增長遇到瓶頸,通過擠壓對手空間,做大營收數據、市場佔比將是資本市場重視的“新數字”。
該季度,運營活動提供的淨現金為803.66億元(約合126.11億美元);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量的自由現金流為710.22億元(約合111.45億美元)。加之,手裏70、80億美元的回購來的股票,一旦確定要在國內電商領域開一場大的“戰爭”,彈藥還是充足的。
第二張牌:其他業務;從本財季開始,阿里巴巴集團調整了部門披露報告,分為中國電商、國際電商、本地消費者服務、菜鳥、雲業務、數字媒體和娛樂、以及創新計劃及其他等。
如果説,中國電商是阿里的基本盤,貢獻了七成營收,更是整個生態利潤的來源。相比之下,幾個小弟國際電商、本地消費者服務、菜鳥、雲業務、數字媒體和娛樂、以及創新計劃及其他,要麼虧損,要麼微利。
會有個明顯的感覺,自從股價下滑,阿里對其他業務的投入開始有意識的減少。一個是為了業績數字的好看,另一個是這些業務在所處的領域都有了“一戰之力”。
國際業務方面,2021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的國際電商零售業務(主要包括Lazada、全球速賣通、Trendyol和Daraz)增長強勁。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12個月中實現了約3.01億的年度活躍消費者,相當於季度淨增長1600萬。第三財季,這些業務的綜合訂單同比增長約為25%,這是由Lazada的52%和Trendyol的49%的強勁增長所推動的。
本地消費者服務方面,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12個月內,本地消費者服務部門擁有約3.72億名年度活躍消費者,季度淨增長1700萬。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三財季,本地消費者服務部門的訂單量同比增長22%。
雲業務方面,第三財季,阿里雲業務在剔除部門間營收之前的總營收(包括向阿里巴巴其他業務提供服務的營收)為人民幣264.31億元(約合41.48億美元),比2020年同季度的人民幣221.75億元增長19%。剔除部門間營收後,阿里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人民幣33.12億元至人民幣195.39億元(約合30.66億美元)。
其他業務線表現先不提,國際市場、本地生活的用户規模都突破了3億,雲業務也做到行業第一。這些基礎是在阿里多點開花,並很效率的投入所獲得。如果阿里將精力聚焦在一個點上,能實現的商業反應是很驚人。
現在列完阿里的兩張牌,那阿里觀望什麼呢?天浩推測,是關於走小生態,還是走大生態的一個艱難抉擇。小生態就是仍把電商作為主力引擎,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電商領域,擠壓狗、拼及抖音、快手的空間。大生態就是選擇將其他業務中或國際市場、或本地生活作為下一步重點,通過扶持第二第三營收引擎,作為未來營收和利潤持續增長的支撐。
要知道,過去在國際市場、本地生活上的下注,後果已經顯現。戰略焦點的分散,導致狗拼做大,甚至抖音、快手後起之秀也開始獨立“搞事”。目前,京東已把電商上積攢出的紮實家底,已在物流、金融等方面拓展。拼多多也在完成規模化後,謀求向上的轉型。要不要緩口氣,放小弟們“自謀生路”,去鞏固下基本盤?
這是個艱難的決策,但從中國經濟的穩定來看,兩張牌打出去收穫都是正向的。只不過,打哪張牌的收益更大,這需要阿里掌舵者好好的計算和謀劃,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正在減少,最終答案我們應該很快就能看到。
資本市場擔憂什麼?10億用户,已經僅次於微信。季度營收二千多億,利潤幾百億。看阿里的市盈率(28~30)、市淨率(1.9)都不高,而亞馬遜市盈率(47),市淨率(11)。作為中美兩國電商第一股,兩者在本國的地位相似,可阿里股價近一年來為啥跌跌不休?除了反壟斷罰款影響外,天浩認為主要兩個原因:對大環境的悲觀,對阿里過去“攤大餅”模式的不滿。
1、中國經濟未來能否迴歸高增速?前十幾年中國電商的黃金時代,移動互聯網經歷從0到100的變遷,貓狗和後來的拼多多,乘風而起。加之中國經濟高增速的效應乘疊,貓狗拼的股價像坐上了火箭上升。而移動互聯網用户增長遇到天花板,受國際局勢和疫情影響,中國經濟也“恰巧”迎來低增長期,這給包括阿里、京東到拼多多三家電商平台都帶來負面影響。
加之,抖音、快手這些流量平台在商業模式探索中找不到好的出路,都將電商作為了解決自身問題的辦法。進一步加劇了電商領域的競爭,過去,阿里持續的交出營收、利潤高增長的財報,在多個負因素的影響下,營收低增速、利潤下滑的時代來了。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公告,據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中國GDP達114367億元,比上年增長8.1%,按不變價格計算,兩年平均增長5.1%。
簡單來説,用户到頂了,經濟大蛋糕增速放緩了。目前京東、拼多多,包括短視頻雙雄生態與體量都已無法小覷,阿里雖然有規模基礎和雄厚的資金,但真能在羣虎“口中奪食”嗎?這種擔憂,導致資本市場對阿里未來畫上一個問號。
2、阿里“攤大餅”模式是利好還是“隱雷”?站在阿里視角,過去幾年是多元化發展的大時代。雖然中國電商業務仍佔到營收的七成,可在國際業務、本地生活業務上阿里投入非常多的資本和資源(投資、併購和投入)。
但,無論國際業務、本地生活、菜鳥、數字媒體和娛樂等業務線在所在的領域只能説站穩了腳跟,尚看不到和中國電商業務一樣未來幾年能“躺着賺錢”的時候。就算跑得快的雲業務,該季度經調整EBITA利潤1.34億元,連續五個季度盈利。考慮到264.31億的總收入,這個利潤率也很低。
本地生活、菜鳥,要想做大成為盈利支柱,考慮對手是美團、順豐、三通一達和京東物流,它們大盈利時期到來前,將是一個漫長的投入期。
中國電商躺着掙錢時代結束。
而其他的生態業務,為了維持當下現狀是不是仍要阿里源源不斷的投入?經濟上行的時候,新業務的開拓會順風順水。經濟下行的時候,大家都要在存量市場上“廝殺”,過去看起是“前瞻”的大多元化齊頭並進的商業業態,這個時候就是“包袱”。
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邏輯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複利思維,這多多少少影響着資本市場決策特點。
在規模化為王的電商、本地生活的賽道里,大往往意味着複利期會長。可以很確定,阿里想要重新獲得資本市場青睞。未來就要打出一張清晰的牌,就是要讓外界明確看到是走小生態路線還是大生態路線。目前,雙線作戰的戰略架構,在機構和股民眼中是“負分”。
所以説,阿里有雄厚資本,全球範圍有12億用户(中國10億),內部也有充足的現金流。生態裏有一個超級引擎(中國電商),及幾個表現都尚可的其他業務。但,在存量競爭的未來。多線作戰的困難度增加,不僅僅阿里在思考,資本市場也在觀望,下一個十年阿里會側重小生態,還是大生態?這個問題決定着這個巨頭未來股價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