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銀行流動性調查:大行淡定跨年 中小行殷勤攬儲
當前正是銀行年末衝刺、備戰來年“開門紅”的關鍵時期。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調研了多家銀行,整體來看,在負債成本、資本充足率方面具備優勢的大銀行大多可以“淡定”跨年。相對而言,中小銀行無論是在線上存單發行、線下同業存款,還是在傳統存款方面,都面臨一定壓力,規模越小的銀行壓力相對越大。
資產端:
完成全年放貸任務 信貸結構持續改善
根據記者調查,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下,銀行普遍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力度,其中普惠金融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量突出。
多家銀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已經完成年度信貸投放任務,對公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業信貸利率水平顯著下降。隨着經濟進一步復甦,信貸結構持續改善。
近期披露的社融數據顯示,1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3萬億元,同比多增456億元,消費和對公中長期貸款成主要增長點。
某銀行浙江二級分行行長表示,信貸增量方面,該行在9月末即完成年初制定的160億元信貸增量目標,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也超額完成,增幅超過40%,綠色信貸、戰略新興貸款均提前完成全年計劃。
某城商行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截至11月末,今年以來貸款增量近300億元,較年初增長逾20%。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量逾50億元,增速高於其它各項貸款,實現了“兩增兩控”。
某股份制大銀行北方某省分行行長對記者表示,該行已經完成了全年信貸投放任務,目前該行信貸利率水平較以往明顯下降,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
對公業務尤其是普惠型小微業務減費讓利會影響銀行的利潤水平。因此,利潤水平相對較高的零售業務成為各家機構的發力重點。
三季度以來,隨着我國經濟增速回升,銀行零售業務資產質量有所改善,不少銀行抓住這一時機搶收零售業務。前述城商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該行將零售業務作為未來利潤和負債的重要來源,信用卡、消費信貸成為重要業務增長點。
負債端:
中小銀行壓力增加 嚴盯高成本負債
年底一般是銀行“攬儲”大戰硝煙四起之時。
多家銀行高管表示,為了給來年工作開一個好頭,近期都在積極開展儲蓄業務。記者還實地探訪了北京多個銀行網點,據銀行工作人員透露,監管層密切關注銀行實際業務中的存款利率水平,各家銀行都比較謹慎,針對個人儲户主要推薦大額存單和三年期定存,利率整體來看較往年變動不大。備受關注的結構性存款壓降方面,由於12月壓降規模有所降低,部分銀行負債壓力或有所改善。
目前來看,同業存單淨融資額不斷走低,截至12月13日,本月同業存單淨融資規模為-7270.20億元。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同業存單淨融資額髮生變化,反映的是銀行負債端資金短缺問題有所緩解,但中小銀行仍然面臨較大壓力。中小型銀行攬儲能力明顯弱於大銀行,對長期限同業存單需求更強,發行量居高不下。此外,同業存單淨融資額走低,主要系存單到期規模較大,需要通過新發填補缺口。預計未來同業存單整體存量趨於穩定,淨融資額難以大幅增高。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更加依賴同業存單的部分股份制銀行受到的影響更大,城商行和農商行情況則有所分化。分區域來看,東南沿海省份受影響較小,四川、內蒙古、山東地區的銀行壓力相對更大一些。
有温州地區農商行行長對記者表示,銀行負債情況主要取決於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温州居民可支配收入較高,該行區域網點優勢明顯,存款業務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有城商行高管表示,在負債方面,該行持續加大個人存款營銷,存款在負債總額中佔比保持較高水平。截至11月末,存款餘額較年初實現兩位數增長,存款在負債中佔比進一步提升至77%。同業負債餘額和佔比均實現下降。
展望:資本補充需求仍急迫
展望2021年,多位接受採訪的銀行人士指出,預計2021年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基調不改,在此基礎上,不排除淨息差繼續收窄。同時,銀行資本補充壓力猶存,2021年銀行通過合理利潤補充資本變得更為重要,預計資本補充需求將明顯增加(主要是債務類融資)。
前述股份制銀行北方某省分行行長表示,目前該行貸款業務規模已經受到資本充足水平的制約,預計2021年該行需要補充資本金。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認為,在經濟逐步復甦以及信用環境邊際收斂的背景下,明年信貸供求矛盾有所加劇,令市場擔憂信貸利率存在上行壓力。日前發佈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繼續強調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綜合施策推動社會融資成本明顯下降”,進一步引導貸款利率下行。目前,儘管貸款基礎利率維持不變,但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機制仍將發揮作用,後續貸款利率仍有小幅下行空間。
展望明年,王一峯指出,疫情後銀行資產質量壓力或進一步顯現,不良處置壓力依然較大,資本補充任重道遠。在此情況下,加強負債成本管控,維持存貸利差和淨利息收益率(NIM)大體穩定,是化解金融風險、保持金融體系穩定的關鍵所在。建議繼續強調利率自律機制,對創新存款、網絡存款等變相突破自律機制的產品維持從嚴監管態勢,防範中小銀行推高存款成本和自身流動性風險。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