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1990年呱呱墜地到2020年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幾經風雨滌盪,如今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多層次體系初步成型,對外開放也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篳路藍縷,春華秋實。
中國證券行業伴隨着中國資本市場一路成長,一路壯大———從早期大多隻有簡單的經紀業務,到如今經紀、投行、財富管理等百花齊放;從不知股票為何物,到如今現代投資銀行功能基本健全;從全行業大面積虧損,到如今行業全年淨利潤超千億。
登高望遠。新《證券法》落地實施、註冊制改革漸次鋪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力度一輪強過一輪,中國的證券公司正在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會。三十載沉澱,三十載綢繆,站在歷史的節點上,依託中國越來越強大的資本市場,中國證券業行業必將越做越強。
行業實力不斷壯大
如果從1987年9月國內首家券商———深圳經濟特區證券正式成立算起,中國的證券行業起步已經超過30年,但是深滬交易所成立之後,中國的證券公司才開始正式踏入建設現代投資銀行的征程,並一步步成長壯大。
從經營數據上看,中國的證券行業早已今非昔比。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35家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423.81億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135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57萬億元,淨資產為2.24萬億元,淨資本為1.79萬億元,客户交易結算資金餘額(含信用交易資金)1.56萬億元,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1.23萬億元。
券商內部管理在擺脱雜亂無章的過程中,逐步規範發展,服務意識和水平也日漸提升。截至2019年末,證券行業淨資本1.62萬億元,是2009年的4.23倍。行業整體風險覆蓋率為254.61%,資本槓桿率為23.06%,流動性風險覆蓋率為277.39%,淨穩定資金率為145.22%,132家機構的全部指標優於監管標準,行業流動性指標整體穩定。
證券公司依託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提供了持續的幫助。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11月22日,年內有342家上市公司登陸A股,合計首發募資4238.72億元,毫無疑問將成為全球第一。而包括IPO、配股、可傳債、增發等在內的全市場融資規模則高達1.19萬億元。立足實體經濟,反哺實體經濟,中國的證券公司通過連接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市場功能不斷完善
早期的券商發展內部受制於自身人才、資本匱乏,外部則糾結於資本市場廣度、深度不足以及制度建設不完善,經紀業務成了主要收入來源,基本都是“靠天吃飯”。但是隨着資本市場不斷擴容,制度不斷完善,券商業務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對於經紀業務的依賴也逐步降低。
以投行業務為例,早期我國新股發行制度多次變遷,曾歷經“額度制”、“指標制”、“通道制”等,最後到2004年才最終確定為“保薦制”並逐步完善沿用至今。
作為1996年就工作在投行一線的資深從業者,聯儲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尹中餘對此感慨頗深。
“早期‘額度制’下,一個省份募資總額有限,為了實現更多企業上市,就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每個公司只佔用一點點募資額度,恨不得把企業財務部都單獨拆分上市。為了糾正這一亂象,監管又引入了‘指標制’,一個省份指標有限,為了最大化利用指標,又把大量企業合併成一家大企業上市。”尹中餘説。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包括後來的“通道制”等,企業上市取決於經營質量,更取決於“指揮棒”。在此背景下,投行喪失了選項目的主動性,只能靠交際來獲取項目,投行執業水平發展受限。而在項目總量有限的背景下,投行業務規模也難以擴張。
2004年5月,“保薦人制度”全面實施,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將券商從簡單“包裝上市”的定位,轉變到了真正關注企業的內在質量上,註冊制的鋪開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過程。同時,基本制度的變革也加速了券商投行業務的優勝劣汰進程,致使部分券商不得不改變策略,開始轉守為攻,採取了主動調整投資銀行業務的策略,從單一承銷股票向收購兼併、風險投資及財務顧問等多種渠道發展。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35家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423.81億元,其中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431.58億元,財務顧問業務淨收入50.62億元。而在2011年,全行業證券承銷與保薦、財務顧問兩項業務淨收入僅241.38億元。
證券行業業務豐富的另一個顯著體現,是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在海外市場,財富管理業務一直是投行業務重點,但是國內市場多年以來發展緩慢。
“基金代銷等業務的土壤是公募基金和陽光私募的發展,而二者發展的基礎又是國內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的提升。近些年,基金行業賺錢效應越來越明顯,為行業的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打下了基礎。”一位券商行業從業者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然,財富管理等業務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在10月22日舉行的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要加強財富管理業務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普惠性。包括支持證券公司參與基金投顧服務試點,增強資本市場資金供給的專業性、穩定性。建議加快出台《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司櫃枱業務管理辦法(試行)》,健全服務投資端的業務規則;逐步擴大證券公司參與基金投顧服務試點範圍,並在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基礎上,探索符合證券公司業務特點的、以客户利益一致性為基礎的客户賬户管理模式。
此外,還要支持證券公司提升綜合資產配置能力,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建議在現行三方存管體系的基礎上,支持證券公司建立綜合理財賬户,鼓勵開展財富管理業務;在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基礎上,推動全產品、全業務、全服務、全週期的一站式財富管理服務;建議探索優化三方存管運行模式,提高銀證合作運行效率,降低行業運行成本,提高資金清算效率,實現理財賬户的投資、交易、支付等基礎功能,逐步建立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賬户體系。
從數據上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證券行業年內累計實現的3423.81億元營業收入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交易單元席位租賃)900.08億元,佔比僅有26%,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則高達1013.63億元,超過了經紀業務收入。
與之相對,2011年全行業109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59.50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688.87億元,佔比超過50%。
對外開放不斷加強
30年很長,但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30年也很短。中國資本市場剛剛起步,證券行業也前途似海。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證券業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安青松日前就指出,資本市場在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樞紐作用,證券業正以高質量的創新發展和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健全與資本市場樞紐作用相適應的能力和責任體系。
制度供給的紅利接連不斷。從提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開始,中國的註冊制改革正在漸次有序鋪開,目前科創板已發行公司達到了200家,中微公司、瀾起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冉冉升起。創業板在註冊制的推動下,上市公司數量也在迅速增加。
安青松指出,註冊制改革推動投資銀行真正落實價值發現責任、估值和定價責任、風險管理責任、組織交易責任,將工作重心從關注審核轉向更加關注市場,從政府與企業的中間人迴歸市場中介本源,圍繞定價、保薦、承銷三大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投資銀行業務能力將從通道化、被動管理向專業化、主動管理轉型,價值發現能力、估值定價能力、盡職調查能力、客户服務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將成為投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新《證券法》已經落地實施,投資者保護力度不斷加強,退市制度不斷優化,為證券行業展開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外開放方面,正以更高水平開放構建行業發展良好生態。自2020年4月1日起,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已經取消,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外資控股券商正在逐步深入中國市場,國內證券公司在迎來更激烈競爭的同時,也有機會充分借鑑歐美市場豐富的創新經驗,引入更多的增量資金和國際化優秀人才,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以此帶動我國資本市場實現更有效的循環。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證券公司發展還存在過度依賴牌照、投行業務大而不強等缺點。但是隨着資本市場的發展,在強烈的市場需求推動下,證券行業必將不斷革故鼎新,在經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最終能真正承當起資本市場樞紐的功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中流砥柱。
資本市場風雲激盪三十載 證券業中流擊水奮楫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63 字。
轉載請註明: 資本市場風雲激盪三十載 證券業中流擊水奮楫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