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之於光伏產業,堪比血液之於人體。但問題是,“血液”價格2021年初以來一路大漲,上游廠家大賺特賺,傳導到下游光伏企業的成本壓力卻越來越大。
根據統計,上游光伏級多晶硅價格已從2021年初的大約10美元每千克,漲到了如今的35美元每千克;國內的多晶硅出廠均價更是連續突破了10萬元和20萬元每噸的兩道關口。受原料漲價的直接影響,下游產品的太陽能電池片,2021年初以來價格也已翻倍。
不過,以上狀況可能發生改變。消息面上,工信部等三部門在組織開展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對接的基礎上,近期集體約談了部分多晶硅骨幹企業及行業機構,引導相關單位加強自律自查和規範管理。
具體約談細節
根據證券時報的報道,此次約談,是根據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的要求,由三部門有關業務司局具體實施的。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近期國內光伏產業部分環節產品價格持續急劇上漲,引發產業鏈供應鏈劇烈震盪,其中既有國際貿易環境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反覆衝擊、下游需求大幅增長、各環節建設週期差異等原因,也有部分企業炒作哄抬價格、個別從業者囤積居奇等因素。
三部門對相關單位提出工作要求:一是要着眼大局和長遠利益,堅持上下游合作共贏,促進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要切實加強企業自律,深入開展自查自糾,自覺規範銷售行為,不搞囤積居奇、藉機炒作等哄抬價格行為;三是要統籌推進光伏存量項目建設,合理釋放已建產能,適度加快在建合規項目建設步伐,同時對後續新建產能大規模投產要提前研判、防範風險。同時,三部門將針對行業出現的哄抬價格、壟斷製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加強查處、嚴厲打擊。
硅企賺得“盆滿缽滿” 能否持續?
就在這次約談之前,涉及硅的上市公司曾經因為產品出廠價大漲,收入大幅增加,這也反映到了股價表現上。
以其中的通威股份及合盛硅業為例,2021年至今的多晶硅出廠價大漲,直接刺激了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走勢,其中合盛硅業從2021年初的32元(前復權)附近,僅用九個半月就突破了240元,漲幅超過600%。通威股份同樣不遑多讓,雖然經歷數次波動,但2022年7月5日也創下了67.75元的歷史最高收盤價。
此外,兩家公司的業績也都可圈可點。
根據通威股份10月9日晚發佈的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4億元-218億元,同比增長259.98%-266.71%;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216億元-220億元,同比增長264.20%-270.95%。通威股份表示,公司克服高温缺電、疫情反覆、地震災害等外部影響,保持了穩健經營,取得了良好的業績成果。其中,高純晶硅產品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價格同比上漲,疊加公司新產能快速爬坡達產,實現量利大幅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通威股份的收入構成當中,近年來自光伏業務的利潤佔比較大,利潤率也相對較高,不過仍有接近40%的收入來自農牧業務,其毛利率僅約為光伏業務的四分之一。
至於合盛硅業,雖然尚未公佈業績預告,但該公司近五年扣非後的加權ROE從未低於兩位數,2021年距離55%更是隻有一步之遙。作為參考,上次該公司ROE低於10%已是2014年。但考慮到前述的政策因素之後,如此高的盈利能力能否持續,還需再做觀察。
市場觀點:多晶硅產能將過剩 約談有望推動價格下行
三部門聯合約談之後,機構及市場人士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交銀國際在最新研報中表示,由於產量快速增長,此前一路上漲的多晶硅價格在十一國慶前已連續四周保持穩定,三部門本次約談相關單位,對多晶硅價格存在炒作的定調,和要求加快在建項目建設的標題,都標誌着見頂信號進一步明確,將推動價格更快下行。
上海有色網光伏資深分析師史真偉接受華夏 時報採訪時指出,在高利潤的吸引下,許多企業扎堆進入硅料行業。建設一萬噸的多晶硅產線,前期要投入將近10億元,硅料產業技術壁壘高,且投資週期較長。很多企業盲目建設,沒有感受到後續的市場風險,現在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苗頭。他認為,從目前來看,多晶硅擴產速度遠高於光伏行業裝機量增速,行業發展速度並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