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廣汽董事長曾慶洪呼籲 中國汽車產業要“強芯”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財經

中國汽車產業加快朝電動化、智能化以及網聯化轉型,但在此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芯片短缺等問題正引發汽車行業思考。

3月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對外公佈,他將向“兩會”提交5個建議,包括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完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相關法律法規、促進報廢汽車回收行業發展、建立自動駕駛汽車保險制度及救助基金體系,覆蓋汽車從生產、使用到報廢的生命週期。

汽車產業要“強芯”

由於疫情等原因導致芯片等核心電子零部件企業開工不足,同時中國汽車發展速度超出預期,加上家電和手機消費電子領域需求增加等原因,今年以來,全球出現芯片供應短缺,已經嚴重影響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

對此,曾慶洪呼籲,中國汽車要強國應先“強芯”,要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解決芯片問題,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

他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汽車電子產業鏈的精準扶持,制定並落實汽車半導體及關鍵電子零部件的專項激勵措施,改變國內芯片投資不積極,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加快國內車規半導體標準體系建設及汽車關鍵電子零部件產業路線圖的實施;加強和完善汽車半導體行業的監管機制;引導平台企業等相關社會資本流轉投入芯片及關鍵汽車電子零部件等需要長期投入的國家戰略科技領域。此外,他建議國家層面要加大國際合作,探索合資合作或者深度戰略合作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產業鏈國際競爭力。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約70億元,佔比小於2.5%,且主要分散在低附加值和低可靠性領域。在新能源三電系統、底盤電控、自動駕駛等領域的關鍵零部件開發及主要芯片生產被國外企業壟斷。

曾慶洪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汽車要“強芯”,短期建議繼續採用合資合作的方式,長期來看,還是要堅持自主研發。

亟待解決“充電難”等痛點

當前,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不過,從現狀來看,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在實際應用、法律法規以及技術路線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客觀問題。比如新能源汽車存在“充電難”、“充電慢”等痛點。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68.1萬台,車樁比例約為3:1。充電的便利性不足嚴重影響了用户體驗。另外,快速充電技術不完善也影響了充電的快捷度,目前充電快則需要40~60分鐘,慢則需要8~10個小時。

對此,曾慶洪建議,一是要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相關部委加強統籌、規劃佈局,城鎮分級推動,在舊城改造、城郊接合部開發時提前考慮用地規劃、充電站佈局、配電設施建設等問題,新增電力供應重點考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地帶的電力升級改造,解決這些區域用電的問題。此外,在符合條件的城市加油站、停車場配建普通充電樁,同時在一二線城市邊緣、城鄉接合部,新建、配建大功率快充站(如180kW),作為現有城市充電設備的積極補充。二是要加快技術革新發展大功率快速充電技術,國家層面提高重視和統籌規劃,加大相關技術的研發投入,鼓勵該技術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和投入。

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智能駕駛汽車實際應用仍面臨許多合法性難題,以及存在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缺乏操作指引等問題。受制於道路基礎設施限制和V2X設備的裝配率低,智能網聯汽車暫時只能着重發展“單車智能”的技術路線方向,網聯化發展進程較慢。

曾慶洪建議,為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要儘快完善現行交通安全法規,確認“機器駕駛人”的法律主體資格,可考慮新設L2級以下智能網聯汽車的具體規定,統籌解決不同場景下的責任承擔及特殊管理問題;要加快自動駕駛相關技術標準的編制和發佈;完善道路測試相關政策法規,建立跨地區牌照互認機制,避免企業重複申請;保障現有“單車智能”技術路線的同時,更多支持“車端智能+網聯共享”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鼓勵車輛安裝V2X設備並強化其路權,並引導互聯網巨頭等相關資本從基礎消費領域轉投智能網聯等國家戰略科技領域。

文章作者
  • 李溯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