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A股盤面表現平平穩穩,交投之間也和和氣氣,節日氣氛非常明顯。想賣的往往等到節後再做打算,因為賣出以後資金也拿不到;想買的更是先觀察清楚外盤變化再做打算。
但是如果把週期拉長一點,雖説國內互聯網發展了20多年,但今年應該算是格外精彩,遠的不説,單看資本市場就有很多大戲,比如反映整個市場冷熱程度的明星基金產品搖號;比如在聚光燈下,代表註冊制試點的科創板;再比如,藝高人膽大,被汽車發動機耽誤了的期貨操盤手。
2020年已過了四分之三,離年終結算僅有一個季度時間,可以説,今年以公募基金為例收成已經相當可觀。截至上週末,股票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數25%,排名靠前的更是實現當年翻一番。當然,我們不能只看數字不看內涵,由於公募基金屬於打新中的A類賬户,而今年新股發行速度又不斷加快,從而中小公募產品中近乎一半以上收益,均來自於一二級市場中籤收益。如果將這塊專項收益剝離,那些看着光鮮手捧名牌大學碩士博士文憑、拿着百萬年薪的基金經理們,並不一定比坐在散户大廳裏的大爺大媽們強到哪裏去。所以,筆者建議要去關注持續走出高收益,並且管理規模始終較大的基金經理,他們往往以戰略角度觀察市場,前瞻視角捕捉機會。
率先實現註冊制改革的科創板經歷了一年多的運行,大致已經趨於平穩,查閲成績單,不僅上市數量已經達到191家,而且還給國內資本市場新增13家500億以上大市值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非常值得肯定。但是,科創板平均市盈率高達90倍這也是一個不能迴避的現實。第一批上市標的25家公司,近乎一半當前股價低於開板第一天;市值排名前20名裏,有1/3當前股價距離最高價跌幅超50%。
這還只是戰略投資配售解禁,未來還要分別面臨股權投資基金兑現和重要股東拋售壓力,那就更需要做好風險識別。比如,作為科創板第一批裏的“老大哥”中國通號,是否可以將其港股價格納入參考範圍呢?最新報價2.55港幣,創出上市5年以來新低,而A股雖然在一年內跌幅高達50%以上,但仍然處於高溢價範疇之中;再比如,安信證券諸海濱團隊最新發布數據,新三板企業轉板科創板平均溢價率567%,新三板偏重於股權市場,往往代表着專業投資機構給出的報價,而進入到大眾視野,多數投資者或許都沒有去企業實地調研過,更不用説對公司戰略、研發、銷售有多少了解,但就這樣,居然能支付5倍以上買入價,其中風險不言而喻。所以,筆者建議科技創新固然是資本市場永恆的主題,也是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的根基,但在普遍高企的羣體裏找機會,要更加當心。
最後説説秦安股份。作為剛剛上市滿3年的次新股,首發募集6億多資金還沒來得及產生效益,就進入到活不過三個月的期貨市場,這樣的跨度的確有點大。雖然近期有點獲利回吐,但連續20多場不敗戰績,相信專業投資機構也自嘆不如。公司這麼做的動機在哪裏?透過現象看其本質,2017年上市當年雖然收入增長2000萬元,但淨利潤已經出現下滑3000萬元;2018年,也就是上市第二年爆出主業虧損6000多萬元;2019年直營收入更是不及上市前50%,扣非後淨利潤更是虧損上億元。這樣一組成績單放在企業老闆面前,怎麼辦?估計只能殊死一搏,否則帶帽、退市就在不遠的將來。所以,筆者建議在新股發行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要對新上市企業更外警惕,俗話説“蘿蔔快了不洗泥”,雖然事後可以追究各方責任,但投資虧損的錢不一定能夠追得回來。
在資本市場賺錢,往往分三種打開方式,一是賺貨幣幻覺的錢,俗稱水漲船高;二是賺“隔壁老王”的錢,俗稱走在信息前面;三是賺企業成長的錢,俗稱價值投資。而第三種,最踏實、最可持續,也最比拼綜合實力。
(作者左劍明繫上海小鬱資產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