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國人大代表李燕建議:強化以“新藥上市”為核心的醫藥創新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特派記者 楊璐

“緊緊把握生物科技作為引領下一輪產業革命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定位,搶奪生物經濟發展主動權已成為國家和企業的共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建議強化以“新藥上市”為核心的醫藥創新;鼓勵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處於全球技術前沿的全新靶點和產品的開發;關注和增強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做好“強鏈”“延鏈”“補鏈”,建立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

李燕説,目前我國創新藥已進入全球第二梯隊前列,中國對全球研發管線產品數量的貢獻躍升至約14%,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利用好戰略機遇期,把握好時間窗口,做好國內發展,支持引導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具有長期戰略意義。

為此,她建議進一步加強醫藥產業頂層設計,做好醫藥產業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十四五”規劃,打通新藥立項、審批、生產、使用全部環節,尤其是進一步理順從新藥上市到藥品臨牀使用的中間環節,大力簡化創新藥品進院流程。

在李燕看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存在原始創新短板,主要表現在創新研究缺乏有轉化意義的新機制、新靶點;臨牀研究資源不足;研發聚集於熱門靶點現象明顯,普遍存在同質化等方面。

李燕建議加強基礎研究,強化以“新藥上市”為核心的醫藥創新。建議政府長期持續投入科研經費,加大基礎研究在研發總投入的比例。完善生物醫藥研究管理與統籌體系,確保醫學研究的先進性、高效性。突破成果轉化瓶頸,探索設立國家轉化科學促進中心,搭建基礎醫學到臨牀研究的轉化橋樑。同時,鼓勵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處於全球技術前沿的全新靶點和產品的開發。尤其對進入臨牀階段的在研產品,從國家角度給予政策、資金等大力支持。

李燕説,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三位,形成包括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四個環節,涉及研發外包服務公司、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製藥公司、原料供應商、醫療器械製造公司、經銷商、醫院等在內的複雜的供應鏈體系。但上述產業鏈的高端儀器、設備、耗材等,目前以進口品牌占主導地位。

她認為,眾多因素都在提醒,需要前瞻性佈局,大力推動短板技術突破和首台套設備發展,打造一批掌握生物醫藥前沿技術的原材料生產企業和設備、儀器製造公司,做好“強鏈”“延鏈”“補鏈”,建立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

“鼓勵生物產品研發和生產企業進行國產替代,當國產設備、儀器、物料和耗材質量接近或達到進口產品時,優先選擇國產品牌。同時對採用進口物料和設備的在研和上市產品進行國產物料替換時,從國家層面給予法規、政策上的支持,確保高效快速實現國產化替代。”李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