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藥控股公佈上市之後的第一份季度報。報告顯示,該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僅為707.96元,同比減少-99.9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5066.23萬元。
一家上市公司,一整個季度的營業收入還不足千元,這實屬罕見,也引起不少投資者的熱議。有投資者表示,“708元,半天工資?”;甚至還有投資者表示,“這708元是怎麼來的,公司賣廢品的收入嗎?”
有意思的是,援引證券時報消息,這700多元收入還是靠出售一台二手保温箱帶來的。對此,首藥控股董秘回覆稱,目前正在跟財務部核實,以正式消息為準。
未有產品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首藥控股主要從事小分子創新藥的研發,研發管線涵蓋了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細胞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點腫瘤適應症以及II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領域。該公司於2022年3月23日上市,保薦機構是中信建投,發行價為39.9元/股。
首藥控股交出這樣上述成績單或不是偶然。此前,公司曾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公司目前尚無產品上市、未產生藥品銷售收入,且預計產品是否可以上市、何時上市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公司在未來一定期間內無法產生產品銷售收入。”
同日,首藥控股還公佈了2021年年度報告,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303.25萬元,同比增長85.67%;淨虧損1.45億元,虧損同比減少56.10%,基本每股收益為-1.30元。
2018年到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1998萬、1155萬、702萬,1303萬,4年累計營業收入5158萬元。這四年時間的淨利潤分別虧損1235萬、3961萬、3.3億和1.45億,4年累計虧損了5.27億元。
與此同時,由於多項臨牀試驗推進中,首藥控股不斷加大研發投入。2018年到2021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184萬、4391萬、8503萬和1.57億元,4年累計研發投入2.34億元,佔虧損總額的比例為44%。
在上市公告書中,公司也有這樣的表示:結合實際經營情況,預計公司1月~3月實現營業收入0萬元至200萬元,主要受合作開發藥品研發進度等因素的影響;隨着研發投入的增加,預計公司1月~3月仍處於虧損狀態,淨利潤為-5000萬元至-3000萬元。
對於今年一季度營收的大幅下滑,首藥控股表示,公司的藥品合作開發收入尚未到結算期,本期未確認藥品合作開發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400萬元。
據悉,目前首藥控股所有在研產品均處於研發階段,研發管線共有22個在研項目,完全自主研發和合作研發各計11個。其中在自主研發項目中,已經進入III期臨牀試驗的為SY-707,即第二代ALK激酶抑制劑。
公司前期合作研發所產生的研發收入規模較小,無法覆蓋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及經營投入,導致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未彌補虧損。
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首藥控股上市時,募集資金淨額13.74億元,而擬募集資金為20億元,擬分別用於首藥控股創新藥研發項目、首藥控股新藥研發與產業化基地和補充流動資金。那麼問題來了,首藥控股正處於持續虧損的局面,業績表現如此,為什麼還能夠上市?
需要指出的是,首藥控股科上市選擇的是第五套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II期臨牀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不過,從首藥控股股票上市後的短期表現來看,公司總市值已不足30億元,與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要求的“預計市值不低於40億元”有差距。
有醫藥企業第一季度營收為零
事實上,像首藥控股一樣依照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不在少數,包括澤璟製藥、百奧泰、神州細胞、君實生物、康希諾、前沿生物、艾力斯、歐林生物、金迪克、迪哲醫藥、上海誼眾等多家公司。
而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很低的也並非只有首藥控股。如專注於泌尿生殖系統腫瘤及其它重大疾病領域的亞虹醫藥2022第一季度主營收入9149.76元,2021年全年營收也才4574.88元,而2020年、2019年和2018年這三年收入均為零。
甚至還有公司一季度營收為0。如由阿斯利康、國投創新聯合成立的迪哲醫藥發佈了一季報顯示,歸屬淨利潤虧損約1.82億元,營收為0。據統計,迪哲醫藥這個營收水平穩穩地位居A股上市公司倒數第一。
還有專注於癌症和代謝疾病的海創藥業第一季營收也為0元,淨利潤-8609萬。海創藥業還不只是今年一季度收入為零,2021年、2020年的收入均為零。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創新藥企很多是靠資本投出來的,本身非常依賴融資性現金流,同時成功率也比較低,而且不少資本對風險較為敏感,一旦在後期銷售上無法完成指標,很可能會引發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