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跌27%!新股中1籤虧1.3萬!股民哭了:機構喊大肉籤,結果中了個飛刀
連續第五個交易日新股首日上市即破發。
10月28日,成大生物正式登陸科創板,但首日上市開盤即跌18.19%,隨後一路下殺走低超20%,截至收盤時,成大生物跌27.27%。這也就意味着,參與成大生物打新的投資者,中一簽成大生物將虧損1.5萬以上。
與成大生物同日上市的戎美股份情況亦不容樂觀,開盤戎美股份便低開9.53%,盤中跌幅一度有所收窄,但隨後下跌,截至收盤跌幅為13.18%,仍處於破發狀態。
中新股的股民紛紛表示,説好的大肉籤,結果中了個飛刀。
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上市破發後,此後的上市的新股便開始陸續破發,10月25日上市的可孚醫藥、凱爾達,10月26日的中科微至,10月27日的新鋭股份,加上28日上市的成大生物以及戎美股份,截至目前5個交易日內,首日破發新股已達6只。
同期上市的新股數量為14只,首日破發比例超過4成。而回望2020年全年,共有396家公司登陸A股市場,但截至年末,僅有22家跌破了發行價,且沒有股票在上市首日破發。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在註冊制改革持續深化、詢價制度調整的大背景下,“打新”紅利或將一去不返。
明星企業也破發
相比前期破發新股,成大生物作為行業龍頭、明星企業,早在新三板掛牌期間就已聲名遠播。
公開資料顯示,成大生物主營業務為人用疫苗研發、生產和銷售,成大生物主要產品包括人用狂犬病疫苗、乙腦滅活疫苗,且近三年來,兩類主營產品毛利率均在85%以上。
其中,狂犬疫苗是成大生物的“拳頭產品”,成大生物狂犬病疫苗為目前中國唯一在售的可採用Zagreb 2-1-1注射法的狂犬病疫苗,2018-2019年,狂犬病疫苗產品銷量連續兩年位列全球首位;乙腦滅活疫苗則是目前國內唯一在售的國產乙腦滅活疫苗產品。
2018年至2020年,成大生物實現營收分別為139,057.19萬元、167,692.45萬元、199,557.55萬元;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為62,026.03萬元、69,837.19萬元、91,819.40萬元。
今年上半年,成大生物實現營收11.72億元,同比增長13.86%;歸母淨利潤5.75億元,同比增長9.91%。
此次成大生物於上交所科創板正式上市,發行價格110元/股,發行市盈率高達54.24倍。然而,上市首日公司股價就較發行價跌去逾2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這或與公司業績下行和估值過高有關。
早前,成大生物發佈2021年三季報稱,前三財季盈利8.29億人民幣,同比減少0.27%;營業總收入17.1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0%。
一名機構人士分析指出:“成大生物主要是做狂犬疫苗雖然批籤量國內第一,但是他的狂犬疫苗是Vero細胞的,不是人二倍體,未來屬於慢慢被取代的產品。目前公司產品研發管線除了雙價腎綜合徵出血熱疫苗(Vero細胞)已完成臨牀試驗,其他的疫苗都是拿到臨牀批件不久。”
此外,2018-2020年期間,成大生物狂犬病疫苗產品營收佔比也均在九成以上且逐年攀升(90.51%/93.46%/96.42%),佔主營業務毛利金額比重也在逐年增加,這也構成了公司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的風險。
“公司市值就是靠這一款產品撐着,未來3年沒有新產品上市,PE20倍以下比較合理,發行價確實高估了。”前述機構人士補充道。
詢價新規下發行價“高估”警報拉響
事實上,成大生物的遭遇並非個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的破發新股發現,部分破發新股確實存在業績下滑或發行價被質疑高估的情況。
較典型的如前期破發的可孚醫療,該公司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業績顯著增加,但到了2021年卻出現下滑趨勢。
招股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可孚醫療實現營業收入約11億元,同比減少10.5%;淨利潤2.16億元,同比減少20.97%。可孚醫療同時預計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約為17.03億元、3.1億元,同比下降2.18%、6.5%。
主要原因是2021年國內新冠疫情得到很好地控制,公司業務基本回歸正常,非疫情商品將保持快速穩定增長,銷售毛利率逐漸迴歸正常。
此外,可孚醫療的首發股價市盈率為37.15倍,而行業可比公司扣非後平均市盈率僅為20.32倍,被視為家用醫療器械龍頭企業的魚躍醫療目前的市盈率也不過22倍左右。
今年首個科創板首日破發新股——中自科技同樣存在業績下滑、定價過高的情況。在2020年業績達到最高水平之後,今年前三季度,中自科技預計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75.33%至70.4%,並表示2021年度公司面臨經營業績大幅下滑的風險。
由於上述股票都是在“詢價新規”落地後發行的新股,因此部分市場人士猜測“詢價新規”的落地,或催化了新股發行估值迅速上移,使得上市漲幅收窄,進而出現破發。
早前,因註冊制下的A股市場頻頻誕生低發行價、低市盈率、低募資額的“三低”新股,詢價過程中呈現出的機構“抱團報價”行為引發監管關注。
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先後對科創板、創業板發行與承銷規定中的詢價環節進行修訂,通過完善高價剔除比例、取消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加強詢價報價行為監管等內容,促進買賣雙方均衡博弈,提升發行定價市場化水平。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9月18日註冊制板塊承銷制度修訂正式落地後,前期約7只新股的發行價格超過了“四值”孰低值(“四值”指剔除最高報價後網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剔除最高報價後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基金和保險資金報價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
可孚醫療就是其中之一。可孚醫療的發行價為93.09元/股,而“四值”孰低值為93.02元/股,網下有效報價區間為“93.09-110.10”。
事實上,自“詢價新規”修訂後,新股的報價更為分散,有效報價區間也顯著拓展,除了可孚醫療外,險些破發的凱爾達和已破發的中自科技,其有效報價區間也進一步擴大到20%~40%。
而在詢價制度修訂之前,IPO詢價入圍報價的最高價和最低價往往出現僅幾分錢的落差,區間寬度不足1%。
機構趨於謹慎報價
隨着越來越多新股破發,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機構人士處瞭解到,目前機構開始更加謹慎的報價。
“現在破發太厲害了,報價要壓下來了,可能入圍只是一部分考核指標了。”一名機構人士指出。
“現在報價難度上升了,原來大家的心思都很好猜,無非是在高價剔除的背景下為保證中籤,儘量往低了報。現在敢報高價的多了,低價區反而容易被淘汰。”有上海公募基金相關負責人稱,缺少參考的情況下,機構想要成功獲配必須依賴自身的研究能力,“不是過去拍腦袋的定價方式了。”
事實上,這一市場化趨勢也符合眾多行業人士的判斷。
“之前(打新)一直賺錢,預期高點報價也還能賺;新股迅速破發案例不斷增加,報價就會謹慎了,新的IPO公司就會壓一下發行價;後續新股不大可能持續破發,但也不會一直高收益。”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説道。
德邦證券吳開達團隊也分析認為,現行規則下,當且僅當新股臨近破發,投資者將重新考慮自己的安全邊際,進行報價從而打破搭便車報價策略,博弈再平衡。此時,賺取的一二級價差不再是無風險收益,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再是入圍率高低,輕研究重博弈的定價方式將有待改善,收益分配迴歸研究能力。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