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發佈——協同創新指數5年增長4倍多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日前發佈《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以下簡稱《指數》)。北京大學首都發展院院長、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李國平介紹説,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6.18增長到80.99,增長了4倍多,“説明京津冀協同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自2016年起,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開始對京津冀協同創新進行系統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從2019年7月至今,課題組開展了《指數》的研製。《指數》從京津冀整體、三省市和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三個空間層面分別構建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指數包括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繫、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一級指標和11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重點測度分析了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發展趨勢。

測算結果表明,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6.18增長到80.99,增長了4倍多,説明京津冀協同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京津冀創新能力指標從2013年的3.01增長到2018年的15.11,增長了4倍;京津冀創新環境指標從2013年的0.64增加到2018年的18.05,增長了28倍。從三省市情況來看,北京的協同創新指數從59.96增長到86.24,在三地中增量最多,體現了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天津的協同創新指數從33.07增長到36.96。河北的協同創新指數從7.81增長到19.88,取得了明顯進步。

李國平告訴記者,近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表現出以下亮點。第一,京津冀創新投入全國領先,北京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與高端人才聚集方面成效顯著。京津冀創新產出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論文、高質量專利、標誌性技術成果不斷湧現,原始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第二,京津冀三地間科研合作大大加強,科研合作網絡密度從0.769增加到0.885,形成以京津為主軸、京保石為次軸的網絡結構。第三,京津冀三地間技術合作網絡日益完善,從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三地合作專利數量從5819件上升為8673件,增長了49%,其中與廊坊、保定、滄州等周邊地區的技術合作增長趨勢尤為明顯。此外,北京與天津、河北的技術交易項數及成交額均快速增長。第四,三地跨區域產業活動更為活躍,北京產業外溢效應明顯。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市)的產業活動單位達到1.6萬家,比2013年末增長180.2%;北京法人單位在津冀地區的產業活動單位1.2萬家,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第五,創新環境明顯改善。京津冀高鐵網絡建設進展順利,“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使用,進一步加強京津冀在全球網絡中的要素匯聚能力。科技服務業穩步發展,北京成為全國科技服務高地和全國雙創引擎,獨角獸企業佔全國比例近四成,國家級眾創空間位居全國第一,為京津冀創新創業提供了大量服務支持。(記者 李如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0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發佈——協同創新指數5年增長4倍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