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創新驅動背景下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財經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是企業的第一驅動力。而核心能力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能力,它不是企業中某一種具體的能力或優勢,而是一種將多種優勢進行整合後形成的能力,它為企業帶來長期持續的競爭優勢並使其獲取超額利潤,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不易失去。企業核心能力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整合能力已經達成重要共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屬於本企業的持續競爭力,也才能提高企業的綜合能力,從而奠定企業更堅實的技術和管理基礎。

一、企業核心能力的現狀

在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現狀是缺乏核心能力,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通常還只是簡單的價格競爭和資源競爭。而這樣的競爭優勢不足以應對WTO體制下的國際企業競爭。

1.企業核心能力整體上相當匱乏。具有自身獨特核心能力的企業才是健康擁有活力的,然而,縱觀國內眾多企業,雖然有些時候一些企業也表現出很大優勢,獲得了很大利潤,但對於企業核心能力,多數企業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快速成立又快速破產的企業比比皆是,並由此造成我國就業市場持續嚴峻的形勢。

2.傳統行業的核心能力表面強勁,而新興行業核心能力明顯較弱。根據調查,在國際市場上相對有競爭力的中國企業仍然大多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加工企業等。表面上看起來是該領域企業的核心能力比較具有優勢,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企業並沒有培養起超越競爭對手的核心能力,而只是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帶來了表面的競爭優勢。事實説明只是依靠低成本的競爭優勢並不會持久。新興行業的核心能力狀況更加不理想。許多幾乎沒有核心能力的行業,也是需要重點保護和扶持的。

3.部分國有大型企業核心能力已經萌芽,而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卻連培育自身核心能力的意識都沒有。依據企業類型的不同,我國部分國有大型企業已經初步培養了自己的核心能力,雖然還只是萌芽。好比春蘭、海爾這些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建立企業文化,通過這些方式來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與之相較,大部分的民營企業還很缺乏培育核心能力的意識。這些民營企業成立之初門檻和水平較低決定了多數還停留在依靠勞動力和價格競爭等這些低水平及原始方式來維持企業的生存。多數民營企業缺乏品牌意識,人才資源,當然技術力量也非常薄弱,維持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更不要説培育核心能力了。

二、企業核心能力培育中的問題

1.企業對慣例的分析認識不足。在我國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中,普遍存在一種對改革發展的認識偏差,認為改革總是要去嘗試新的產業、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組織形式,而忽視了對歷史慣例的分析總結。一方面,當曾經作為企業核心優勢的慣例已經不適應當下變化的外界環境時,企業因其惰性而很難意識到傳統慣例對企業發展造成的束縛,從而不能及時尋求突破之道,而阻礙核心能力的形成或更新。另一方面,企業容易受市場誤導,貪圖一時新興產業或經營模式的高利潤,而放棄自身固有模式,多年以來好不容易積累的好東西,千萬不要拋棄,不要心猿意馬,放棄自己所熟知的產業,而是應該認真把自己多少年來積累起來的東西反覆提升和再創新,過去這些年,之所以企業和產量過剩,很大的一個教訓是我們自己放棄了原有的產業,總想着要轉產。

2.企業創新能力依舊薄弱。儘管創新的重要性已經被強調了很多年,但從我國企業的現實情況來看,創新能力依舊薄弱。①創新動力不足。雖然改革持續了多年,但事實上我國企業多數都還未建立起現代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也並沒有達到產權清晰的目標,企業的法人財產權以及那些出資者的所有權都沒有得到確認,在自主經營決策權上企業並未充分擁有,許多企業的技術引進、技術改造不單單是企業的個體行為,同時也是一種政府行為。企業的經營者更多關注的還只是短期內的利潤。因此,企業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術創新上,從而缺乏創新的內在動力。②創新意識不強。在政策上,以前國家給企業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使得有些設備落後、工藝粗糙、管理粗放等問題都沒有對其生存構成太大威脅,於是技術創新就不顯得那麼必要,當然也就沒什麼危機感。近幾年,隨着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巨大的壓力和困難已經擺在了企業的面前,但是由於多種因素,企業在解決困難時仍然在尋求着一些鑽空子的途徑,而不是尋求以技術創新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③創新機制尚未形成。我國企業的改革相對滯後,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還沒有形成自我的約束、激勵以及發展機制。同時,很多企業並沒有建立起一套根據政策和行業技術特點來組織、管理技術創新的工作規範,技術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很難實現。④經營上的短期行為。我國企業中現代企業制度還沒有形成導致多數企業的決策者仍是在任免制度下產生的,這樣的決策者往往只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做出顯著的業績卻不會想方設法培育企業的持續優勢。因此多數企業迫切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技術創新活動中也是偶爾或一時的。這就形成技術創新總是停留在一個低水平上的不良現象,在長遠的眼光看來,這種在功利主義思想指導下發展的技術創新活動並不能真正推進企業發展,從而對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也是沒有益處的。

3.我國企業整頓改變的魄力不足。在企業核心能力培育這一動態過程中,企業自身已經擁有的能力和外界瞬息萬變的環境也在進行着不斷的磨合,這種磨合類似自然選擇,實際上融合了企業自身的能動性。而就目前我國企業的現狀來看,這種隨外界環境而進行突破改變的魄力顯然不足。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畏懼失敗,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失敗承受能力弱,單方面追求成功率,反而困住了創新的步伐。失敗的經驗使企業害怕改變,而成功的經驗又使企業固守自大,這些都源於對自身和環境的分析不足、認識不清,從而導致整頓改變的魄力不足,阻礙了核心能力的培育。

三、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

1.企業核心能力的沿襲總結。從慣例中總結經驗,提取有利因素來培育企業的核心能力,是企業最基本也最簡單的途徑。企業發展過程中以往的案例,或成功或失敗,都值得企業認真總結。成功的案例可以為企業提供模仿的樣本,失敗的案例所總結出的不利因素,促使企業注意防範,這些總結之後的沿襲或規避都可以作為一種優良基因遺傳到目前甚至以後的企業生命中。具體來講,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獲得長久競爭力、有效實現顧客價值,充分整合內外資源綜合素質的表現。內部整合,主要是指對企業的內部資源進行有效配置與調整。職能部門之間職能活動的整合是重中之重,企業的職能活動是指生產製造、市場營銷、研究開發、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等,這些活動在行業板塊中的地位分析是基於內部整合的核心能力培育的前提,找出企業潛在的核心能力,尤其在戰略上,在此基礎上,調配所需資源進行培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綜合競爭力再強的對手,也不可能是上述幾個方面都處於領跑地位,優於其他競爭對手,因此需注意的便是根據實際情況,完成合理取捨,所謂有舍才有得。作為企業核心能力培養範圍通常可以分解成三個層次理解並展開實施:第一,發生在企業內部中高層管理人員之間的,直接通過決策層的重大戰略決定來實現整合,從而對核心能力培育形成幫助,這一層次對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企業當中各個組織內部職能之間相互整合,從某種角度來説也可以看做是企業各職能能力間的整合,這一層的意義最為深遠,尤其是針對我國大多數企業,因為其各職能部門強調個別最優,卻不深知這樣的結果是不能帶給企業最優。在核心能力的培育中,尤其是針對中小型企業,少數部門的短期利益是需要暫時犧牲的;第三,對基層的整合,雖然工作過程會很繁瑣,但要有良好的耐力和遠見。整合方式會有所不同,但都是向着培育核心能力這一目標前進,從而才能促進企業的各類資源和能力的配置服務滿足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戰略。

2.企業核心能力的開發創新。慣例的遺傳給予企業的畢竟是有限的,而企業的外部環境,經濟市場,一直處於動態的變化當中,外界的變化總會帶來新的問題,當企業所擁有的能力不能應對新的問題,而慣例也無法給予其啓示時,企業則需尋求突破,搜尋創新,發生變異,來應對變化。核心能力的培育也必須要通過創新來實現應對外界改變的變異。企業核心能力中的創新能力培育,一般有以下四種培育方法: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模仿創新、合作創新和集羣創新。在現階段過程中,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是主要的創新方法,三者的優劣勢各不相同。一般來説,自主創新最能體現技術核心能力,也是最不容易被競爭者模仿的創新方式,可以帶來長時間的競爭優勢,但這種方法投入成本高,週期長;對於模仿創新與合作創新來説,投入成本少,創新週期短,風險也相對較小,但這兩種方式產生的成果遠不如自主創新成果的影響力,非常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同時,不定因素非常多,容易造成較高的沉沒成本。企業在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過程中,要正確分析自身條件,且經過充分論證,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自身的技術創新方法和模式,正確評價投入和產出的關係。

3.企業核心能力的去弊存利。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非一蹉而就,過去擁有的優勢可能由於新近變化而不適應當下的企業發展,應果斷開發新的能力去應對新的形勢。這是企業賦予自然選擇更多的主動性、先瞻性的表現。核心能力也需要保護,在此過程中的維護、監控與不間斷的更新,綜合在一起共同對核心能力實施了保護。它可能會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市場持續發展逐步演化,最終不再是核心能力並使得企業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倘若是任由其隨意發展,不保護,不更新,極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所超越,隨之核心能力也將自然喪失,因而必須主動更新才能保持先進。由此可見,企業必須要每時每刻關注自身核心能力的發展變化,並且要保持推陳出新,不斷完善和豐富。在對歷史慣例不斷的認知中,反思出相關問題,擅於吸取成功經驗中有利現實的因素,勇於在被慣例束縛時,突破創新,果斷去弊存利。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