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視作全球最賺錢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601318.SH)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陣痛。
自去年以來,這一巨頭的股價跌跌不休,不僅逼走了堅守公司長達十餘年的私募大佬李馳,還讓不少大股東失望減持離場。目前,中國平安的股價已經跌回至五年前的水平,市值距最高點已經蒸發超過9000億元,留下後來進場的50萬散户唉聲嘆息。
中國平安在股價上的表現,事出有因。一方面,保險代理人隊伍快速萎縮,保費收入下降,業績增速放緩;另一方面,中國平安作為“中國最大的隱形地主”,至少重倉了13家中國前20強房企,隨着地產暴雷不斷,利潤空間遭蠶食。
1 機構瘋狂跑路,苦了散户接盤
中國平安一點兒也不平安。
2021年全年,中國平安的股價重挫40%左右,甚至沒跑贏大盤,原以為今年會有所反彈,沒想到是繼續下挫,股價屢屢創新低。
8月10日,中國平安盤中股價觸及40.36元,創出近5年新低。截至今日收盤,中國平安股價報40.40元/股,下跌1.37%,市值僅剩下7385.2億元。
股民現在可能非常迫切地希望平安董事長再來喊一次“公司股價被低估”,因為這一招在2017年十分奏效。彼時,中國平安股價處於低谷期,在董事長馬明哲攜高管喊話公司股價被低估後,中國平安實現大象起舞,短短半年股價翻了近三番,從25元/股上漲至70元/股左右,市值突破萬億人民幣,成為上市險企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2020年下半年,隨着保險板塊迎來高光時刻,中國平安股價接連突破前期歷史新高,總市值站上1.7萬億元,以保險股“第一”的姿態傲視羣雄。
隨後公司股價結束上升趨勢,開啓下降通道。這時候,有人猶豫了,不知道是進行所謂的抄底,還是及時止損離場。
從各大機構給出的反應看,他們的選擇是後者——“瘋狂跑路”。根據東方財富數據,2020年底,還有2037家機構持倉中國平安,而這一數字到2022年6月底已經下降至417家,對應的持股比例也從兩年前的24.58%減少至2.19%。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平安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也有人選擇撤退。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內減持1350萬股中國平安,減持比例達2.79%。
中國平安的單一最大股東卜蜂集團,也於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16日累計減持公司H股約1.83億股,佔總股本比例1%。按減持時間的成交均價90.81港元/股計算,卜蜂集團此次套現近人民幣140億元。
實際上對於平安來説,卜蜂集團的離開所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中國平安的股權較為分散,公司既沒有控股股東,也不存在實控人,這種情況下,大股東的離場意味着散户相對增加。説的直白點,叫接盤的都是散户。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平安的股東人數為70.05萬户,2022年一季度,該數字上升至121.05萬户,短短一年多時間增加了50萬户。
還有私募大佬、中國平安長達十餘年的鐵粉李馳,清倉平安。要知道,早在2008年,中國平安投資富通踩雷鉅虧之際,李馳還曾撰文力挺並堅定持有,如今鐵粉清倉,不少投資者把原因歸結於平安的跌跌不休熬走了李馳。
誠然,中國平安為了挽救股價頹勢展開過積極的自救行動,比如在公司層面,從去年8月公告以來至今年7月31日,中國平安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耗資50億元累計回購了1.03億股公司A股股份,佔總股本的比例約為0.56%;在高管層,董事長馬明哲攜一眾高管,先後耗費數千萬巨資買入自家股票,但奈何天要下雨,中國平安的積極增持並沒有引發公司股價的正面回應。
2 核心保險業務轉型承壓
代理人持續流失
機構、大股東、鐵粉的相繼出逃,從一定程度上説明中國平安作為國內保險行業的龍頭老大,今天所面臨的局勢變了。
從歷史上看,國內保險行業尤其是壽險業,此前採用的是“人海戰術”,這一模式的好處是,保險公司、特別是大型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人力的多寡。
保險代理人越多,險企能吃到的紅利就越多,因此有數據統計顯示,在2020年以前,我國保險行業的代理人數量一度維持在900萬人以上。2014年至2018年,中國平安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數量分別為63萬、87萬、111萬、138萬、142萬,年年增高。
不過,銷售隊伍過於龐大也不好,容易引發整體素質不高,產品、服務跟不上市場需求等弊病。所以從2019年以來,中國平安開始加大轉型力度,加速清虛。
2019年,中國平安壽險代理人下降至117萬人,2020年進一步減少至102萬人。截至2020年底,平安代理人人數為60萬人,相比年初減少了41.1%,大致計算約42萬代理人離開了平安。2022年一季度,平安代理人繼續減少至53.8萬人。
雖然官方的解釋是代理人人數的下降可以換來團隊高質量發展,但不得不承認,目前平安代理人隊伍的轉型升級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經營業績和新單銷售。
財報顯示,2020年、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22萬億元、1.18萬億元;歸屬淨利潤1431億元、1016億元,分別同比下滑4.22%、28.99%。
2022年一季度,中國平安再面臨“開門黑”,營收3059.4億元,同比下滑10.1%,淨利潤206.58億元,同比下滑24.12%。
在2022年1-6月的壽險業務中,平安壽險的保費收入增速還在5家上市險企中墊底。
當然,作為平安整體業務中體量最大的壽險及健康險,需要重點來看看更詳細的指標:新業務價值(NBV)。
所謂新業務價值,指的是保險公司每年新賣出去的保單,實際創造的價值。該指標可以在保費的基礎上,進一步衡量賣出的保費,究竟能賺多少錢。
從數據上看,2021年,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新業務價值為379億元,同比下降23.6%。2022Q1,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新業務價值125.89億元,同比下降33.7%。
一般來説,新單保費規模和保費價值是影響新業務價值的兩個重要因素。拆分來看,中國平安在這兩個維度上的數據有些難堪,去年新單保費和價值率分別同比下降8.5%和5.5%,説明平安新單保費業務規模處於收縮狀態,同樣多的保費已經無法再創造同樣大的價值。
3 “中國最大的隱形地主”
風險幾何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中國平安是中國最大的隱形地主,儘管對於這一稱呼,中國平安不太樂意,但事實卻是中國平安幾乎把國內的房企投了個遍。
根據網易清流工作室報道,平安不動產是平安投資房地產最主要的平台,與不少房企都有合作。而除了平安不動產,平安信託、平安匯通、平安證券等都是平安投資房地產的隱秘通道。
恆大、萬科、碧桂園、時代中國、祥生地產、綠城地產、正榮地產、奧園、華夏幸福、佳兆業、花樣年、華潤置地、首都開發、龍湖、福利、雅居樂、中洲置業、鄭州地產、、藍光發展、龍光集團、遠洋控股、保利發展、旭輝地產等房地產企業都與上述平安系公司有過合作。
圖片來源:網易清流工作室
據深藍財經不完全統計,中國平安目前或者曾經是碧桂園、融創、朗詩、旭輝等知名房企的第二大股東,還持有華夏新都、金地、金茂、保利、華潤、綠城、九龍倉、協信等多家房企股票,其重倉持股的知名房企至少有過13家。
地產紅利時期,中國平安曾從它們身上獲取過不菲的收益。
據瞭解,平安投資地產的收益主要分為投資性房地產租金收入和房企分紅收入兩部分。此前,中國平安在這方面的投資收益驚人。2019年、2020年,公司投資淨收益分別為774.97億元、1247.01億元,佔當期淨利潤的比重為51.87%、87.14%。
但在地產進入黑鐵時代之際,中國平安對房地產類的投資,飽嘗暴雷之苦。
目前與平安合作的暴雷房企就至少有恆大、佳兆業、奧園、花樣年、華夏幸福、時代中國、旭輝地產、龍光集團、藍光發展9家公司。
其中,最為市場關注的莫過於中國平安對華夏幸福的180億元股權投資,算上表內債權投資360億,一共540億。
儘管平安的高管曾在2021年業績發佈會上強調,公司在不動產上的投資僅佔保險資金的5.5%,股投資只有1154.18億元,總體風險可控,但尷尬的是,平安轉身因計提了單個暴雷房企華夏幸福432億元的減值準備,蠶食了利潤空間,全年利潤驟降三成。
此外,中國平安並非嘴上所説的對於恆大、藍光等暴雷房企在股債上的“風險敞口均為0”。清流工作室報道稱,就平安險資參股的招商平安而言,就至少有兩筆對恆大的借款進入追討債款的法律程序。平安不動產也對藍光發展的多筆借款發起了凍結對方股權的申請。
2021年年報顯示,中國平安的總投資收益率和淨投資收益率分別同比減少0.5%、2.2%。
2022年一季度,平安投資收益率進一步惡化。同期中國人壽總投資收益率為3.88%,而平安只剩下2.3%。
4 結語
中國平安股價創新低,無疑傷害了幾十萬小散户的心。何時反彈,能不能反彈,仍是股東們最關心的話題。
如果要為股價的下挫找理由,掌握平安最大營收和利潤來源的保險業務,尤其是壽險業務,不得不提。但今天看來,平安的保險業務改革仍沒有走出陣痛期,距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尚遠。
平安在房地產上頻頻踩雷,亦是股價走低的另一個因素,好在房地產投資佔比並不大。接下來,平安該如何降低集團各個板塊在房企上的風險,依然是這一巨頭面臨的重要任務。
本文源自深藍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