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批次"合成鑽"冒充真鑽石,業績增速下滑的DR鑽戒是否存品控隱患

憑藉着一生只能在DR品牌定製一枚求婚鑽戒,購買的時候甚至需要綁定身份證號的營銷賣點,迪阿股份成功的俘獲了眾多準備走進婚姻殿堂的少男少女。
也正是依靠這樣的營銷噱頭和話術,迪阿股份利用不到十年時間成功進入珠寶首飾行業的第一梯隊。
如今,迪阿股份也有意藉助資本市場充實力量。2020年10月份,迪阿股份披露其招股説明書並在2021年1月25日進行了更新。
雖然營業收入持續攀升,但是大舜財經梳理發現,迪阿股份的營業收入增速已開始出現下滑態勢,而淨利率也在逐年下行。此外,其賴以為生的營銷話術遭到一名自然人“抄襲”的質疑,委外加工商以假充真的合成鑽問題對於迪阿股份來説也將是致命隱患。
坪效走低,淨利率逐年下滑
迪阿股份目前的實控人為張國濤、盧依雯夫妻,二人分別出生於1985年、1987年,合計間接持有98.08%的股份。
招股書顯示,迪阿股份第一大主營產品既是公司大力度推銷的求婚鑽戒,2017-2019年,求婚鑽戒的的銷售收入分別為9.5億元、12.75億元、13.69億元,佔當期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5.07%、85.41%、83.00%。
2017-2019年、2020年上半年該產品的銷售單價分別為1.01萬元/枚、1.06萬元/枚、1.15萬元/枚、1.29萬元/枚。
大舜財經發現,迪阿股份主推的求婚鑽戒實際成本並不高,報告期內求婚鑽戒的單位成本分別是,3040.2元、3160.4元、3286.16元和3644.54元,其中鑽石成本佔比在7成附近,委託加工成本佔比在3成左右。

六批次"合成鑽"冒充真鑽石,業績增速下滑的DR鑽戒是否存品控隱患
▲求婚鑽戒成本明細
從財務數據來看,迪阿股份的業績增速也呈現疲軟的態勢。報告期內,迪阿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11.17億元、15億元、16.65億元和8.36億元,2018年與2019年增長率分別為33.72%與10.43%,相差20多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迪阿股份的淨利潤也出現下滑的情況。2017年-2019年,迪阿股份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5億元、2.73億元、2.64億元,淨利率分別為22.42%、18.17%、15.86%,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
六批次"合成鑽"冒充真鑽石,業績增速下滑的DR鑽戒是否存品控隱患
▲報告期內財務數據
迪阿股份報告期各期店均營業收入金額分別為1140.50萬元、730.91萬元、536.48萬元和248.46萬元,呈下降趨勢;坪效每月金額分別為9272.56元、6412.77元、4849.42元和4538.32元,同樣呈現逐漸下降趨勢。
從前十大門店的線下銷售收入看,業績收窄的趨勢也較為明顯。
大舜財經發現,北京SOHO店2017年收入3271.45萬元,廣州中信廣場店2017年收入3553.51萬元,均位列收入前十大門店,但是此後均未再進入前十大門店名單。
深圳世界之窗店2017年、2018年收入分別為2965.86萬元、1736.08萬元,除了這兩年外,該店也未再進入十大門店之列,存在類似情況的還包括北京銀泰in88店。
營銷“催肥”可否長久支撐品牌?
相比其他珠寶首飾品牌,迪阿股份可謂行業裏的另類。
作為一家珠寶首飾品牌,迪阿股份的前身卻是一家諮詢企業,名叫“深圳市茵賽特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經營範圍為“市場營銷策劃”。
作為公司創始人的張國濤、盧依雯夫婦是在2011年才由市場諮詢和調研業務轉而進入珠寶首飾行業。
六批次"合成鑽"冒充真鑽石,業績增速下滑的DR鑽戒是否存品控隱患
▲公司前身為諮詢公司
而公司的核心團隊成員也都是營銷策劃行業內人士。副總裁韋慶興曾在資生堂、連卡佛、施華洛世奇負責銷售工作。戰略總監胡曉明在廣告行業深耕多年,曾任大廣廣告高級客户主任、電通廣告策劃經理、加多寶品牌策劃高級經理。董事楊繼紅則曾在寶潔、伊萊克斯、德易捷公司任市場營銷總監。
大舜財經發現,迪阿股份董監高團隊成員中,一水的營銷策劃界資深人士,卻沒有一個人來自珠寶首飾行業,足以看出迪阿股份對於營銷策劃的依賴。
迪阿股份對於營銷策劃的倚重也可以從公司的銷售以及宣傳費用中窺見一斑。
2017年-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3.15億元、5.00億元、6.74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8.19%、33.32%、40.51%。
同期,公司直接競爭對手萊紳通靈、周大生、週六福等企業的平均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8.78%、19.59%、23.90%。
六批次"合成鑽"冒充真鑽石,業績增速下滑的DR鑽戒是否存品控隱患
▲銷售費用率數據
此外,報告期內迪阿股份的宣傳推廣費用率分別為11.45%、9.31%、8.295、6.19%,而同期行業宣傳推廣費用率的平均值為3.3%、3.81%、3.72%和2.92%,也就是説迪阿股份用來宣傳推廣的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率是行業整體水平的兩倍以上。
除了坪效走低、業績增速下滑外,大舜財經發現其銷售人員的人均創收額也在逐年走低,2017年起銷售人員人均創收為132.29萬元,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僅有87.47萬元。
高額的宣傳推廣和營銷費用的支撐下,迪阿股份的業績增速已經出現疲軟的態勢,持續的高額投入未來是否會成為公司的業績拖累,有待觀察。
合成鑽“以假充真”存隱患
大舜財經注意到,在1月25日回覆交易所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的文件中,交易所也對迪阿股份可能存在的質量風險進行了問詢。
“委託檢測機構檢測產品成色為可選步驟還是必要步驟,如為可選步驟,請説明委託檢測的觸發機制和檢測項目、標準,報告期委外加工商未達檢測標準情況、產品退還情況、檢測費用情況和賠償情況。”問詢函要求迪阿股份披露報告期產品鑲嵌物料檢測結果中含有合成鑽石或非公司要求的石料、檢測費用和賠償情況。
迪阿股份回覆表示,在委外加工商交付的產品入庫之後、發行人將產品交付給客户前,公司會委託外部檢測機構對全部產品的貴金屬成色、鑲嵌物料進行檢測,該類檢測屬於必要步驟,主要採取非破壞性的技術手段進行檢測。
此外,在委外加工商交付的產品入庫之前,公司會委託外部檢測機構定期採用破壞性檢測的方式對產品的貴金屬成色等進行抽檢,該類抽檢屬於可選步驟。
迪阿股份的披露顯示,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兩批次抽檢產品在抽檢過程中發現貴金屬含量低於合同約定標準。
此外,在2017年、2018年、2019年還有六批次產品在檢測過程中發現,加工商自配的副石並非天然鑽石而是合成石。從迪阿股份的披露看,此類問題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發生一次,而在2019年則出現了4批次該類合成石的不合格情況。
六批次"合成鑽"冒充真鑽石,業績增速下滑的DR鑽戒是否存品控隱患
▲2019年出現四批次產品“以假充真”
“針對上述抽檢不合格的委外加工商,公司已對其提出改善質量要求,並根據合同約定退還該批次全部產品,由相應委外加工商承擔檢測費用並對公司進行了相應賠償。”迪阿股份表示。
大舜財經也注意到,迪阿股份並未對外披露出現不合格情況的委外加工商的名稱。越來越多的產品出現合成鑽“以假充真”的情況也顯示,公司內控存在明顯漏洞,而僅僅要求加工商承擔賠償和檢測費用並不能有效遏制加工商的行為。
披露還顯示,報告期內,迪阿股份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被退貨的情形共23起,累計金額為16.75萬元;通過各種途徑收到的消費者投訴合計數量490起。
此外,迪阿股份賴以生存的“一生只送一人”等經營理念正遭遇一名自然人冒用的質疑。一名曹姓自然人聲稱,他曾在多篇享有著作權的文字作品中提出鑽戒“一生只能送一人”的説法,迪阿股份以此作為經營理念涉嫌侵權。
對此,迪阿股份則予以否認,回覆稱根據實際控制人的確認,發行人的“一生只送一人”、“一生僅能定製一枚”、“一生只能購買一枚鑽戒”等理念系由其自行提出,不存在冒用他人設計理念和創意的情形。
不過,由於經營理念不屬於知識產權的保護範圍,因此不能直接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未來若公司在上述方面的創新無法繼續被市場及消費者認可接受,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被競爭對手模仿及超越,技術創新應用無法緊跟市場發展趨勢,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較大不利影響。”迪阿股份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7 字。

轉載請註明: 六批次"合成鑽"冒充真鑽石,業績增速下滑的DR鑽戒是否存品控隱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