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轉型保持配速

外資行轉型保持配速

資料圖片

從規模看,外資銀行過去一段時間增速低於我國銀行業平均增速,導致資產規模佔比下降。但外資銀行多年來的發展基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速,在投入的基礎上有產出,然後再進一步投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021年,在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銀行業擅長的領域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調整也在加快推進。

“轉型期可能會有一點點不舒服,但這也在考驗大家多年練出來的肌肉是否退化。整體看下來,在業務轉換期,大家的配速沒有慢,基本還是按照正常的節奏來。”恆生中國環球貿易及融資業務部總監李驊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在金融行業繼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同時受到疫情衝擊影響,內貿在外資銀行業務份額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具體來看,體現在扶持本土企業並對其出口業務給予支持等方面。

“在某種程度上,數字化就像是為貿易融資插上了一雙翅膀。”李驊珊進一步指出,相比服務單個企業,服務整個產業的説法可能更加準確一些。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隨着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外資銀行的人才需求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通曉國際慣例,又有本土經驗的核心金融人才;二是瞭解金融科技的複合型人才。

回顧2021年,從外資銀行自身發展來看,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業務和人才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又是如何體現的?

1

業務轉換保持配速

一直以來,銀行業的發展是與整個國家的戰略發展互相推動與促進的。一方面,銀行業會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國家戰略的調整也會倒逼銀行進行戰略層面的轉型。

李驊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2021年,落實到業務層面確確實實可以感受到銀行業配合國家戰略進行業務調整後的一系列變化,但對於較早進行轉型的機構來説,這樣的變化其實不僅僅始於2021年。

李驊珊表示,雖然在新的賽道上跑法也會有所不同,但能夠看到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是,無論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的小夥伴,雖然一定程度上受到業務轉換期的影響,但整個2021年跑下來,配速並沒有慢,並且保持着穩定的心率。

“我自己做貿易融資這一塊,可以感受到2020年以來已經陸陸續續在調整,2021年也延續了這個趨勢。”李驊珊表示,無論是接觸的一些生產型企業,還是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一些企業客户,來自的行業都比較多樣化。

舉例來説,有很多來自新能源行業。銀行與傳統行業的客户一起探索更為綠色的轉型。而轉型的過程中,銀行方面可以提供獨特的金融產品和工具。

對於相關業務做下來的感受,李驊珊告訴記者,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需要以更大的格局去看待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對於融資企業來説也是如此,大企業對社會責任方面往往也給予了更多關注,但這並不是一句很空的話,而是具有了較多層面的現實意義。

換言之,只有當整個魚塘、整條河、整個湖和整片大海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裏面的魚兒,無論大小才能活得更好。“這也是為什麼一起去打造一個有效的經濟生態圈是如此的重要。在這個領域,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機構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李驊珊表示。

2

提供差異化產品方案

2020年年初,面臨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在政府主導下,包括銀行業在內的金融業全年進行配合,推出了一系列包括減免和延期付款在內的政策,有效地幫助企業走出了困境。

記者採訪瞭解到,這些舉措也在不斷形成正反饋。以出口型企業為例,2020年下半年以來表現非常強勁,也是企業走出低谷並恢復造血功能之後,用自身活力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體現。

“對企業的服務在它本身之外還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向上可以看到供應商,往下端走還有經銷商。”李驊珊表示,而得益於數據化的發展,現在甚至可以藉助大數據平台看到企業在訂單階段的相關信息。在某種程度上,數字化就像是為貿易融資插上了一雙翅膀。

“以恆生中國為例,紮根於內地市場的同時,結合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可以看到,內貿在我們業務份額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李驊珊進一步指出。

這體現在扶持本土企業並對其出口業務給予支持等方面。“這個領域可以切入的點很多,我是做貿易融資的,毫不誇張地説,內貿佔到整個收入貢獻的絕大部分,這也是我們本土化的一個很好的體現。”李驊珊表示。

整體來看,和單純的流動資金貸款不同,相關產品方案對搭配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其中,“差異化”則體現在對企業進行授信的同時,可以端到端地進行上下游發票合同的管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上下游資金所面臨的困難。

“我們不希望把每一家企業割裂開來看,從供應鏈角度,不管是做紡織、化工還是運輸,每一個行業都有客户和供應商。”李驊珊告訴記者,所以對於銀行來説,可能一開始是以某個行業的中大型企業切入,但是相關企業的客户和供應商也沒有被排除在服務範圍之外。

“相比服務企業,服務產業的説法可能更加準確一些。”李驊珊強調,可以通過在整個產業裏面一起去構建生態,從而覆蓋到大大小小各個方面。

3

發展步伐整體穩健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7年末外資銀行的資產佔比2.4%,2019年末降至1.6%。截至2021年上半年,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9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達930家,外資銀行總資產3.73萬億元,佔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371.26萬億元)的1%。

針對該問題,有業內人士指出,從規模看,外資銀行過去一段時間增速低於我國銀行業平均增速,導致市場份額下降,但這並不能説明其缺乏經營能力,主要原因是其補充資本要求限制較多等影響。

有銀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儘管資產規模佔比下降,但這一數字是相對的,銀行業整體規模同時在變大。從外資銀行自身來説,多年來的發展基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速,在投入的基礎上有產出,然後再進一步投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該人士表示,單純從市場佔有率來看,外資銀行的比重是不高的。在具體業務層面的“打法”上,與中資銀行也有一定區別,體現在切入點和追求的目標等方面。但整體來看,如果説外資銀行在2007年本地法人化時候的發展還處於孩童時期,十多年過去,應該已經成長為一位青少年了。

李驊珊也告訴記者,隨着業務的發展,外資銀行規模也會進一步提升,但整體步伐還是會保持穩健,即在一個長期的規劃下,把應該做的事情一件件做好,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像上面提到的,深耕市場並一起完成一些有意思的、有技術含量的事情,然後和產業一起發展,在此基礎上擴大業務,實現生態共建。”李驊珊補充道。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二季度,外資銀行資產利潤率(ROA)最低,僅為0.61%,低於國有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及民營銀行。

針對資產利潤率較低的問題,有分析認為,這要從多個方面考慮:一是外資銀行不良率遠低於國內銀行機構,這反映出外資銀行謹慎經營的理念和風格,風險偏好較低。另外,從負債端來看,外資銀行在國內網點有限,更偏向於優質客户,不太追求資產規模。

記者採訪瞭解到,在跨境聯動方面,外資行也可以跟中資行進行合作,藉助中資銀行在存款、客户、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擴展一些在實際操作上可釋放的業務空間,比如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等。

而現階段,基於中外資銀行各自具有的優勢,這樣的合作也越來越多。

4

注重人才可持續發展

“對於一個市場的長期投資和只幹一票的買賣有本質上的不同。只有建立在可持續基礎上的發展才有未來。”李驊珊對記者強調,而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人才。

事實上,不難發現,結合不斷變化的大環境,各行各業都在對以往的固定思維進行轉變。

在李驊珊看來,開放性的思維體現在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我們儘量讓同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work smart(聰明地工作),從解決問題入手,然後去培養整個團隊的敏鋭的觸覺;另一個方面就是鼓勵大家speak up(大膽地説),提出不同的見解之後一起討論”。

而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員工身上的“主人翁精神”同樣重要,只有這樣才會在關鍵時刻體現出超強的執行力。

“我比較欣賞的一類人才是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帶一個項目,放到團隊裏也是一個優秀的team player(團隊合作者),首先要非常有責任感,然後下一步就是執行。”李驊珊笑言,可能有點“面面俱到”的感覺,但這樣“多面手”的員工在團隊裏是非常需要的,不過如果要選擇一個,團隊合作是放在最前面的。

在李驊珊看來,好的人才既要在需要一個人上的時候能夠單槍匹馬地“戰鬥”,在這之前也必須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合作者。在團隊裏應該拿出最好的一面去同他人合作而不是競爭。

記者瞭解到,隨着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外資行的人才需求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通曉國際慣例,又有本土經驗的核心金融人才;二是瞭解金融科技的複合型人才。

此前,有外資銀行中國區人力資源部高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或將進一步加強人才流動。一方面,繼續保持跨國家的人才交流,在從國際輸入人才的同時,也為集團輸出人才;另一方面,更好地實現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和川渝四大區域之間的人才流動。

5

金融繼續擴大開放

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包括券商、保險、基金、期貨、信用評級公司等都可以來中國設立全資公司或收購中國的同類金融機構。

可以説,中國新一輪金融開放,促進了金融供給側改革,有效對沖了疫情和地緣政治惡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向外界傳遞出中國進一步開放的強烈信號。2020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2%。商務部近日公佈,2021年1-1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422億元,同比增長15.9%。如無特殊情況,2021年吸收外資將實現兩位數增長,能夠實現全年穩外資目標。

銀保監會國際部副主任盧巍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銀行業保險業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將會逐漸更加成熟。

2018年以來,國際主要指數編制公司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先後將A股納入其旗下指數產品,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富時世界國債指數相繼納入中國國債。

此外,人民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11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維持全球第五位。從比例來看,人民幣全球支付佔比由10月的1.85%升至11月的2.14%。

2021年10月19日,“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推出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重大突破,也是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的關鍵一步,可以讓機構及投資者在不同的市場找到相應的投資機會。

此外,與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等投資渠道相比,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客户在個人資金管理、產品和投資時機選擇方面具有更高的自主權,投資操作更快速、更便捷。

有資深銀行業從業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得益於金融開放的政策,外資銀行得以在中國展業、發展、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未來,在進一步的開放中,外資銀行也將繼續堅持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讓金融迴歸本源,做新發展理念的積極踐行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66 字。

轉載請註明: 外資行轉型保持配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