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房”公司越來越多 轉戰新產業新經濟

今年已有30家A股公司宣佈剝離地產業務,去年同期為19家

“退房”公司越來越多 轉戰新產業新經濟

  尤霏霏 製圖

  時至年末,上市公司中出現了較為集中的“去地產化”現象。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12月6日,今年已有廣宇發展、順鑫農業、海南椰島等30家上市公司公告將剝離或轉讓房地產相關業務,相比2020年同期的19家,增長了58%。

  有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券商研究員表示,隨着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以及A股市場對不同行業估值的偏好(地產估值偏低,新能源等估值較高),預計還會有更多涉房企業“退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資金轉向新產業、新經濟。

  多家房企轉戰新賽道

  12月6日早間,廣宇發展披露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公司擬將所持全部23家子公司股權置出,置入魯能集團與都城偉業合計持有的魯能新能源100%股權,估值差額部分以現金方式補足。通過此次交易,廣宇發展將原有房地產業務置出,主營業務將變更為風能和太陽能的開發、投資和運營。

  廣宇發展此前主營房地產,2020年公司房產開發收入約192億元,佔主營業務逾97%。公司此次“退房”,也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公司股價一度上演13連板的牛氣行情。

  中天金融也選擇“棄房”,瞄準的是已經初具規模的金融版圖。12月2日晚,中天金融發佈公告,擬將中天城投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佳源創盛和上海傑忠,轉讓價格為89億元。公告稱,出售中天城投股權將增加淨利潤約11億元,有利於公司進一步聚焦金融業務,優化財務結構和資產結構。

  脱胎於京漢股份的奧園美谷則採取了分步走。易主之後,公司在房產業務之外,迅速拓展新版圖——醫美。公司還為此更名明志。彼時,資本市場醫美大熱,公司股價也一度被爆炒,半年多時間,公司股價從4元多持續攀升至最高價位29.95元。

  涉房企業紛紛剝離地產

  除了主營地產的上市公司紛紛“棄房”外,一些核心主業不是地產,但有房產業務的上市公司,也紛紛選擇剝離房地產業務。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12月6日,今年已有順鑫農業、海南椰島、科陸電子、廈門鎢業、廈門國貿、四川成渝、中國電建等30家上市公司公告將剝離或轉讓房地產相關業務,而2020年同期為19家。

  縱觀這些涉房企業,其來自房地產的營收佔主營業務比例已不大,有些企業的地產業務甚至已經成為負擔,嚴重拖累公司業績,剝離有利於公司更好地聚焦和發展主業。

  以順鑫農業為例,2006年,公司旗下地產經營主體順鑫佳宇的淨利潤為823.3萬元,此後幾年,順鑫佳宇業績持續增長,2010年順鑫佳宇淨利潤已達8563.71萬元,約佔順鑫農業當年淨利潤的32.27%,成為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然而,2011年,順鑫佳宇淨利潤轉為虧損,並從2016年起連續虧損,成為上市公司的負擔。

  “退房”三大動因

  資本市場上企業的進退,往往與一個行業的景氣度密切相關。

  易居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表示,過去在房地產熱的時候,不少非房地產上市公司跨界房地產行業,謀求分享“蛋糕”。但如今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剝離房地產相關資產也不意外,有利於更好地迴歸和聚焦主業。

  除了對業績的拖累,對再融資的妨礙也是上市公司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因素。

  2018年10月,證監會推出《再融資審核非財務知識問答》,其中第8條明確提及,主營業務雖不屬於房地產,但是目前存在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為防止募集資金變相用於房地產業務,暫不推進審核。

  今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選擇剝離房地產業務,正是為了清除再融資的障礙。如杭蕭鋼構公告稱,為進一步聚焦主業,便於上市公司融資,公司向杭州鑫晟源創業投資、張振勇、杭州萬蕭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協議轉讓公司全資子公司萬郡房地產有限公司100%股權。

  此外,央企的“退房令”也是部分上市公司抽身房地產業務的主要原因。2010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宣佈,處於調整階段的中央企業集團下屬控股或參股的房地產公司,要加快調整步伐,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有序退出。2020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再度強調商業性房地產對非房地產主業央企屬於禁止類業務。

  國資委下屬企業聞令而動。深桑達A今年1月公告,根據國資委等相關監管部門關於非房地產主業中央企業退出房地產業務的相關要求,以及公司已將企業發展戰略逐步聚焦到現代數字城市業務上,公司已決定逐步退出商業房地產開發業務,擬將所持有的無錫桑達70%股權轉給中電信息。

  轉戰新產業新經濟

  在整個地產行業處於深度調整期的大背景下,在規模、品牌、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都遠遜於專業選手的情況下,及時退出房地產業務對非房地產主業的上市公司來説不失為一個良策。

  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認為,地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行業發展到今天,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經營也越來越專業化。對於那些非房地產主業的上市公司來説,與其把資源和精力用在房地產業務上,還不如徹底擺脱房地產業務對公司業績的拖累。

  上海一家券商的地產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由於資本市場給地產的估值較低,剝離地產業務有助於上市公司估值的提升。

  從房地產業務退出後,路在何方?先行者已經給出了自己的選擇。大港股份7月20日晚公告,通過戰略轉型,公司房地產業務剩餘不多且去化途徑已確定,公司所屬行業已從“房地產業”變更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之前,大港股份已於2019年收購了蘇州科陽65.58%股權,並對上海旻艾實施了增資以支持其擴產,順利切入集成電路封測主業。而這一轉變也使得公司擺脱了“披星戴帽”的處境。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56.46%。

  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更是用真金白銀表達了對上市公司剝離地產業務的肯定。廣宇發展9月5日晚公告置出地產、轉戰新能源後,收穫了13個漲停板。順鑫農業12月1日晚宣佈剝離地產業務後,也收穫了2連板。

  不過也需要警惕那些蹭熱點的轉型者。畢竟隔行如隔山,換個賽道重新再來,相當於重新創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67 字。

轉載請註明: “退房”公司越來越多 轉戰新產業新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