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忠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今年前7個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6354列,發送貨物57.4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41%、46%。單月開行量連續三個月破千,連續5個月刷新歷史記錄。
今年疫情期間,全球各個國家的航空、海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飛、停運等情況,讓國際貿易往來、物資交流受到重大影響。而與此同時,作為歐亞大陸的“陸路大通道”,中歐班列則呈現出逆勢上揚態勢,有力支援了沿線各個國家的抗擊疫情工作。
鐵路國際運輸方式有着更高的時效性,有着近乎全天候的運輸方式,有着不同於以往的“區域顛覆性”。尤其是後者,更是開創了全新的國際貿易形勢,讓未來陸路交通貿易方式成為發展方向之一。
縱觀國際貿易發展的幾百年歷史,人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幾乎所有因貿易而繁榮的城市和地區都處在沿海,因為只有港口才能承託海洋航運貿易。也因為這個原因,無數海洋港口因國際貿易而迅速發展起來,並且成為區域內的“經濟明星城市”。然而,這種海洋貿易帶來的必然是區域發展不平衡,遠離海洋的地區也必然會被傳統的國際貿易“邊緣化”。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也因此而來。而中歐班列卻顛覆性地把貿易港口進行“內移”,原先遠離海洋的城市如今一躍成為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原先地處偏遠的地區如今成為一個個耀眼的貿易重鎮,有力支撐了我國東西部協調發展以及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今年前兩個季度,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達到了5122列,同比增長36%,而到了6月份,更是單月突破千列。疫情期間,中歐班列累計運送抗疫物資達3.9萬噸,共計479萬件,其中包括口罩、防護服、呼吸機、消毒類用品以及其他各種衞生醫療用品,幫助沿線國家的抗擊疫情工作有序展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應許多國家的請求,中國還為多個國家輸送了大量民生物資,在普遍實施“封閉”政策的情況下,這些物資更顯彌足珍貴,可謂雪中送炭。自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大力支援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抗疫工作,受到了國際上廣泛讚譽。這跟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支援,在聯手抗疫過程中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011年首趟中歐班列從西安緩緩開出。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這十年裏,中歐班列不僅快速成長為重要的歐亞大陸陸路通道,也成為危難時期共渡難關的重要橋樑。這一切,都凸顯了我國堅定支持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初心與信心。
伴隨着中歐班列的快速、穩定增長,全球供應鏈的暢通、物資交流的保障,以及國際、國內雙循環,這些都是讓中歐貿易乃至國際貿易在未來增長的基石。尤其是,隨着近年來國際貿易秩序不斷遭到破壞,貿易往來的前景也在遭遇許多不確定性,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正在抬頭,原有的較為暢通的海洋貿易通道被大大壓縮。在此基礎上,尋求一種更為穩定、更為長遠的新貿易方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所以,在此次疫情期間,不管是我國中西部地區、中亞地區,還是歐洲內陸地區,也都因為中歐班列的暢通,讓抗疫工作更加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這些地區,也因為這條鐵路大動脈成為民生保障、物資保障、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要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