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財經社 楊俏
編輯|楊潔
順豐掌門人王衞在2021年也遇到了煩惱。
10月13日,順豐控股披露了2021年前三季度的業績預告。前三季度,順豐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7.6億元-18.6億元,同比下降67%-69%;第三季度預計淨利潤為10億元-11億元,同比下降40%-46%。
在今年第一季度,順豐就開始了“不順”。這一季度,順豐虧損近10億元,這也是順豐上市以來出現的首次季度虧損。一季度業績預告發布後的4月9日,順豐控股跌停,當日總市值蒸發超過500億元。隨後,順豐控股的股價開啓了跌跌不休狀態。
在今年2月,順豐股價曾漲到124元的歷史最高點,市值也一度達到533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半年多之後,順豐股價已經大不如前,截至10月14日,順豐報收66.22元,股價幾乎腰斬,市值為3017億元。
同時,上半年讓順豐並不愉快的是,它在末端用户的付費意願上所做的小步試探,也“出師不利”。不久前,順豐被浙江消保委問責,質疑其巧立名目收費、誤導消費者,原因是其推出的“一元簽收確認”的增值服務,被用户投訴。早在去年,順豐的豐巢快遞櫃就因收取5毛錢的超時保管費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順豐的口碑,也由此在用户中大打折扣。
1元收費“小心思”,缺錢的末端配送
前不久,順豐剛剛下架了“一元簽收確認”相關產品。順豐在末端配送上花起了“小心思”,不料卻引發了一場風波。更令有的用户質疑:順豐難道缺錢了?
2021年9月,有用户發現,順豐悄悄地在App的“簽收確認”一欄,增加了一項收費1元的增值服務。無論用户收到的是高端商務件還是電商件,只要購買該項服務,都可憑藉順豐發送的簽收碼或本人身份證的後6位數字簽收快遞。
對此,順豐方面表示,該項增值服務是目前快遞行業中的通行做法,是為了保證快件安全,如果用户不認可,可以不選擇它。
但該解釋並未得到用户的認可。甚至有用户質疑稱,這是否意味着,如果自己不勾選該選項,就將接受順豐的“降級”服務。在接到用户投訴後,浙江省消保委也指出,順豐速運推出的“簽收確認”增值服務,是快遞公司應盡的法定義務,因此,順豐此舉涉嫌巧立名目收費、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以及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最終,在9月29日,順豐還是將該產品正式下架了。而順豐也回應稱,還將繼續探索更多精細化服務,加強對新上線服務產品的名稱、內容的説明和提升,避免引起用户誤解。
而順豐此次在“1元收費”上的小“心機”,不由得讓人回想起曾經順豐試圖通過豐巢快遞櫃收費的事情。
2019年10月,豐巢曾陷入“誘導收費”爭議當中。有用户通過豐巢保管快遞但取件超時,面對彈出的“1元讚賞”,也曾進行投訴。而當時豐巢客服給出的解釋也是:“打賞不是強制收費,可以跳過該服務正常取件。”
但此後,豐巢仍在繼續試探用户付費的意願。2020年4月,豐巢宣佈進入“會員時代”,會員可以享受超時服務;而非會員在超過12小時未取件的情況下需要支付0.5元的費用,3元封頂。
豐巢“5毛錢入櫃”的規定一出,立即引發市場熱議,尤其是用户和小區物業的反對情緒劇烈。上海一居民社區的物業還專門針對此事發布了一封《致豐巢公司的公開信》;杭州一小區物業更是直接宣佈停用豐巢快遞櫃。
豐巢對此也發佈公開信表示,其超時收費只是為了提高貨櫃的流轉率,方便快遞員為收件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
這一風波在持續了半個多月後,豐巢不得不向各地物業及用户們妥協,以將免費時長延長至18小時,並贈送用户一個月會員的結果告終。
豐巢快遞櫃收費爭議的背後,是順豐試圖通過豐巢,在物流配送的最後一公里上探索更多的商業變現模式。但讓豐巢倍感尷尬的是,在今年4月,菜鳥驛站卻宣佈實行“免費送貨上門”。在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會長徐勇看來,菜鳥驛站的免費送貨上門,實際上並不會對順豐的最後一公里造成很大的壓力,這種方式也具有不可持續性。而令順豐焦慮的,是末端收取的費用遠遠覆蓋不了豐巢的連年虧損。
順豐自營模式的豐巢快遞櫃與加盟制的菜鳥驛站相比,無法快速擴張,其重資產的運營模式也難以覆蓋龐大的運營成本。豐巢快遞櫃的生意深陷虧損泥潭,根據財報,其虧損額從2016年的2.5億元擴大至2019年的7.81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更是虧損近8.46億元。
經過長期的跑馬圈地,豐巢與速遞易合併後已擁有了快遞櫃市場70%以上的份額,但徐勇對AI財經社表示,在整個末端配送當中,使用快遞櫃的佔比僅為1/5,快遞櫃的使用率偏低。
末端配送商業變現不成功的順豐,也放棄了對豐巢的優先增資權,持股比例從13.67%稀釋到了9.75%。
對於“哭窮”的豐巢,順豐也試圖為其試水更多的變現模式,但卻導致了和用户間的矛盾。
在徐勇看來,此次順豐的“1元確認簽收”收費項目是將服務細分化了,主要針對的是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户。“其實這1元錢加入到快遞費用的浮動當中,並不會有人在意。但順豐卻偏偏將其加入到簽收增值項目中。順豐應該是為了區別這種服務,以用户簽收的物品作為甄選。”
但順豐的“小心思”背後,快遞末端的盈利壓力也在席捲整個行業。快遞價格戰之下,在快件量飛速上漲的同時,派件費卻不斷下降,快遞公司們紛紛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從中受傷的,不止快遞公司,還有末端網點和配送員。派費探底1元以下、網點倒閉接連不斷、快遞小哥叫苦連連。
2021年7月,順豐推出“一哥豐收計劃”。在行業當中率先投入不低於2億元的專項資金提升收派員的收入;2021年9月,順豐推出“員工可持續發展保障計劃”,預計覆蓋超過20萬名一二線快遞員,總計投入超過5億元。順豐針對快遞員的“安慰劑”背後,整個快遞行業陷入不安之中。
價格戰“內卷”,商務件優勢漸失
根據順豐控股發佈的2021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順豐的業績“水逆”仍在繼續。
在今年第一季度,順豐虧損了近10億元,這也是順豐上市以來“破天荒”的首次虧損。順豐當時表示,這主要是由於春節期間快遞業競爭加劇,造成成本增加;以及特惠專配業務增加、電商毛利承壓。
今年第二季度,順豐扭虧為盈,但對比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順豐大約少賺了30億元。
快遞行業的價格戰在去年以來愈演愈烈,快遞單票價格已經從2007年的28.5元下滑至2020年的10.55元。而在其中,佔快遞業務量較大比例的電商快遞增速較快,且同質化競爭嚴重,於是,價格競爭成為了它們擴大份額的主要手段。
尤其是去年以來,極兔橫空出世,以更加低廉的價格攪局,引起了市場極大的爭議。“通達系”也被這隻兔子搞得不知所措,快遞派費甚至一度直接探底至不足1元。激烈的價格戰引起了監管注意,極兔、百世快遞還曾因為低價傾銷被浙江省義烏市郵政管理局處罰。
順豐也未能從中倖免。“規模再大也守不住市場,這是我們從戰略角度看到的非常深刻的教訓。”順豐曾在2020年財報溝通會上説道。
隨着電商浪潮興起,為了穩住市場份額,滿足客户的多樣化需求,順豐也開始試圖佈局自己的電商業務。2013年與2018年,順豐兩度推出了“電商特惠件”。山西證券指出,在直營模式成本較高及裝載率低的情況下,這兩次的嘗試都不太成功。
2019年5月,順豐從細分市場出發,針對日均票量1000票以上的電商大客户推出了特惠專配業務,定價8-10元,定位中端電商市場。2020年4月,順豐成立了豐網速運,直接對標通達系。
截至目前,順豐的經濟件中已經形成了電商標快(直營品牌下的高端電商產品,單價為10-20元/票)、特惠專配(時效及定價標準略低於電商標快,單價為5-8元/票)、豐網速運(針對下沉電商市場,與加盟模式快遞公司對標的獨立品牌,單價約為2-5元/票)的三大細分產品。
低價經濟件在順豐營收結構中的佔比也越來越大。根據財報數據,經濟件在順豐的營收結構中的收入佔比,已從2018年的22.4%提升至2020年的28.67%。
在2020年,順豐的業務量達到81.37億票,同比增長68.46%;單票收入卻從2019年的21.93元下降至17.77元,同比下降18.99%。
順豐以新產品打破了自己原有的“高價產品”的侷限,填補低價產品空間,卻因此不得不同時承受快遞價格戰的衝擊。但徐勇也認為,目前,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顯然已經超過了服務品質。順豐的市場份額本來就不高,如若不參與價格戰,市場份額還會被再次搶奪。
而順豐一向穩固的“基本盤”商務時效件市場的空間,也遇到了難題。在順豐的財報當中可以看到,隨着經濟件佔比提升的同時,時效件收入佔比則相應地從2018年的58.7%下降至2020年的43.09%。
在2021年半年報中,順豐時效件的營收同比增長了6.5%,而經濟快遞的營收同比增長達到69.2%。
各種保單、合同、文件的無紙化辦公時代來臨,給順豐的商務快件業務也帶來了影響。同時,隨着電子發票的落地普及,根據數據統計,在2020年我國電子發票數量為250億份,超過了紙質發票。
在今年4月順豐的股東大會上,王衞曾經承認,商務件(工商業快遞)是順豐的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但隨着科技的進步、電子化的普及,包括郵寄發票的需求逐漸消失,工商業快遞受到了一定的挑戰。
同時,順豐在一季度財報發佈後,也解釋稱,產生虧損也是由於開支增加了。“疫情期間公司業務量增速過快,導致速運環節出現產能瓶頸,為了保證時效和服務,順豐從2020年第四 季度增加了臨時資源的投入,導致成本承壓。此外,順豐還加大了資本性開支投入,進行中轉場的自動化產能升級,提升資源效益。”
一位快遞行業業內人士也對AI財經社表示,由於疫情的影響,順豐的“投資節奏明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因此,順豐也預計,疫情得到緩解後,“在今年第二季度可進一步緩解產能瓶頸壓力,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釋放規模效益。”10月13日,順豐發佈的前三季度財報預告中顯示,前三季度順豐的淨利潤為17.6億至18.6億元,相比起2020年降低了近七成,而第三季度的淨利潤則相比去年降低了近五成。
顯然,順豐的水逆暫時還未過去。
順豐新業務,仍難撐一片天
不僅如此,王衞在股東大會上還表示,在未來兩年內,也許順豐的利潤都不會很好看。
那麼,順豐的錢接下來又會主要花到哪裏?
通過順豐往年財報發現,在2020年的前三個季度,順豐的在建工程支出都比2019年前三季度低。但到了年底,2020年全年的在建工程支出,已經比2019年增加了22.64億元。
順豐在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支付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也在2020年第四季度達到了最高點。2020年第一季度該支出為19.12億元;到了第四季度,該支出金額上漲至122.7億元,增長了5倍多。
有解釋稱,順豐在花錢為未來做打算。如在2021年上半年,順豐的資本投入力度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97.79億元,同比增加145.08%,主要是投入了轉運分撥、空運網絡以及土地資源等項目。
放眼順豐整體的業務情況,“科技實力”才是順豐常年掛在嘴邊的核心競爭力第一位,其研發費用支出也在同行中領先,2019年順豐的研發費用接近12億元,到了2020年上漲至17.42億元。
順豐一直以來都在向外界展示它的“科技範”,包括建機場、買飛機、提升物流自動化設備等等。儘管順豐的負債率已經從2020年末的48.94%上升至2021年6月底的57.04%。順豐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2021年5月,順豐計劃募集資金不超過200億元,用於速運設備自動化升級項目、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機場轉運中心工程項目等等,“通過自動化、智慧化升級實現科技賦能物流服務”。
在順豐看來,沒有這些投入,那麼它則會淪為電商市場當中的“運輸工具”,顯然順豐並不願如此。
這些高企的成本支出也讓順豐並不怎麼賺錢。雖然順豐做的是高端快遞市場的生意,毛利率卻一直低於中通和韻達,直到2020年其毛利率才超過韻達。
在徐勇看來,在快遞市場當中,各家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了,競爭後期已經進入瓶頸期,快遞公司需要在其他市場拓展,做細分市場,或進入新領域,或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順豐也在嘗試多元化佈局。被其寄予厚望的順豐同城,品牌獨立尚不足兩年,順豐就已經急着將其分拆上市。
順豐同城在順豐集團當中,充當着兩個重要的角色:其一是在城市交通高峯時段及運營高峯期補充和緩解“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壓力,同城業務將成為末端的“彈性運力池”;其二,同城業務分拆上市,也是為了拓展公司多元化融資渠道。
但是,這塊市場同樣競爭激烈,包括美團、蜂鳥、達達等都是順豐同城的主要競爭對手。而且,同城配送同樣也是“燒錢”的業務,根據招股書,順豐同城近三年來已累計虧損了15.6億元。
此外,為了開拓創新性融資渠道,順豐旗下的順豐房託基金也於今年在港交所上市,這些物業資產為順豐帶來了8.96億元的投資收益。
在2021年上半年,順豐的新業務在營收中佔比已經提升至30.89%。但新業務目前還未能為順豐撐起一片天來。在2020年的時候,順豐的其他業務部分,包括同城、供應鏈,以及收購美國夏暉後成立的順豐新夏暉和順豐DHL公司等,淨虧損達到了10.6億元。在2021年上半年,順豐的快運分部虧損額為5.08億元,同城、供應鏈以及新業務等其他分部的淨利潤僅為0.11億元。
王衞曾表示:“公司不會一味地燒錢來做新業務,但如果短期的利潤承壓能換來長期的競爭力,有機會將順豐打造成為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選擇,那我願意調低未來1-2年的利潤率預期,這是重要的戰略。”
但對於順豐而言,儘管經過了今年第二季度的由虧轉盈,但順豐的業績仍然等待真正迎來拐點的時刻。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