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
作者 | 塞爾達
編輯 | 角爺
伴隨着疫情影響,A股今年以來持續下跌,幾乎所有的行業都被迎頭痛擊,跌到如今都開始講述同一個邏輯:困境反轉。
而在眾多行業中,養豬行業的困境反轉邏輯最受市場認可,過去幾輪的豬週期都證明,抓住時機確實能帶來暴富。
無論是身處風暴中心的養豬企業,還是看好週期反轉的投資機構,又或是跟風炒作的散户,都指望通過押注豬週期反轉,在泥沙俱下的市場中撈點金。
但是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本輪豬週期的磨底也格外漫長,到底有沒有反轉,反轉何時到來,並非所看到的那麼容易。
豬週期漫長磨底
豬週期,是指豬肉價格供求關係的週期性變化。
一般來説,新生母豬到生豬出欄要經歷18個月:母豬出生後育肥4個月成為後備母豬,後備母豬育肥4個月成為能繁母豬,能繁母豬妊娠4個月生出仔豬,仔豬育肥6個月成為生豬後即可出欄。
因此,一輪完整的豬週期要經歷3到4年的時間。
從2006年至今,我國經歷了4輪豬週期:
第一輪從2006年6月至2010年4月,主要受藍耳病、豬流感和瘦肉精影響,時間跨度約4年;
第二輪從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主要受2010年的豬藍耳影響,時間跨度也是約4年;
第三輪從2014年4月至2018年5月,主要受季節性疾病影響,時間跨度也是差不多4年;
第四輪從2018年5月至今,時間已過四年,但仍未迎來週期反轉。
跟過去不同,本輪豬週期上行時間短,但漲幅遠大於過去,波動也更劇烈。
2018年受非洲豬瘟影響,能繁母豬存欄量從2018年年初3446萬頭下降至2019年9月最低點1905萬頭,跌幅44.7%。
能繁母豬存欄量影響十個月後的生豬供應量,生豬隨後供不應求,豬價在2019年年初開始攀升,當年10月底達最高峯40.29元/公斤。
隨着市場對豬價的樂觀預期,能繁母豬存欄量快速反彈,2020年5月後已超過非瘟爆發前水平,2021年6月達本輪豬週期最高峯4564萬頭。
大幅增加的產能導致供給過剩,生豬存欄量在2020年9月後已超過非瘟爆發前的34000萬頭水平,2020年11月往後,均維持在40000萬頭以上水平。
供過於求,豬價快速回落,在2021年10月初跌至10.78元/公斤,離個位數僅一步之遙,相比2019年10月的最高點40.29元/公斤,下跌了73.2%。
劇烈的價格波動,也引發了豬肉影響通脹的爭議,在豬肉價格暴漲的時候,某位網紅經濟學家直言:中國經濟拿掉豬肉是通縮。
不過,如今豬肉價格回落低位,恐怕這句話應該改成:拿掉豬肉就是通脹。
伴隨着豬肉價格回落,現在到底是不是豬週期的底部呢?
從豬糧比的走勢看,見底信號確實已經發出。
所謂豬糧比,是指生豬價格除以玉米的數值,是判斷豬週期最重要的指標,因為玉米是最主要的豬飼料,佔比約在60%到70%之間。
從歷史數據看,豬糧比接近5時,豬週期見底。
而本輪豬週期,豬糧比在2021年6月中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及今年2月中旬至4月中旬這三個時間段均跌破5以下。
但是,見底信號之後,卻遲遲不見反轉,為什麼本輪豬週期磨底時間如此之久呢?
首先,根據過去情況看,能繁母豬存欄量剛開始減少到市場真正見底至少有一年時間,見底後要多長時間價格才反轉並不好説。
而且,產能依然過剩。
2021年9月,農業部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規定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穩定在4100萬頭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於3700萬頭。
按今年3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4185萬頭看,超過計劃保有量,後續仍需去化產能,去化空間約在2%至11.6%之間。
還有,國家收儲政策的託底也拉長了磨底時間。
2021年6月,國家印發了《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對豬糧比過度下跌設置三個層級的預警:
當豬糧比價低於6:1時,發佈三級預警,但暫不啓動臨時儲備收儲;
當豬糧比價連續3周處於5:1到6:1之間,發佈二級預警,視情況啓動臨時儲備收儲;
當豬糧比價低於5:1,發佈一級預警,啓動臨時儲備收儲。
最明顯的例子是2021年10月份,養豬業到了至暗時刻,商務部在10月1日和10月8日公佈的豬糧比分別為3.98和3.93,跌落4以下,國家隨即在10月10日開展收儲,共收儲3萬噸中央儲備豬肉。
收儲託底效果明顯,豬價迅速反彈,由10月初的10.78元/千克上漲到12月初的17.87元/千克,僅兩個月時間反彈了65.8%。
而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也使從6月份開始不斷減少的產能再度增加,拉長了整個磨底時間。
豬企豪賭
以前農村有句老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説的是天災瘟疫一來,養殖的豬羊牛馬很可能一夜歸零,手中的財富如浮雲,一切皆是週期輪迴。
有人統計過養豬企業的大起大落:
新希望2019-2020年賺了百億,2021年虧了 95 億,2022年一季度又虧了近30 億。
温氏股份2019-2020年賺210億,去年和今年一季度共虧了170億。
被譽為“豬茅”的牧原股份過去三年賺了400多億,2022年一季度虧了50億,到今年4月份,或已虧去2021年全年盈利。
在5月12日牧原的業績説明會上,有人提問“怎麼看待目前豬週期的?本輪低谷還會維持多久?”
牧原股份回應稱:“生豬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是整個生豬生產行業的系統風險,對任何一家生豬生產者來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風險。面對行業週期,公司將持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提高公司穿越行業週期的能力。公司預計下半年豬價會有所好轉。”
期貨市場的數據,似乎也印證了這種説法。
截至5月13日,生豬2303合約收盤價報18785元/噸(18.785元/公斤),根據玉米2303合約同日收盤價2971元/噸推算,隱含豬糧比為6.32。
但根據18元/公斤和豬糧比6:1這兩個參考盈虧平衡點,所謂“好轉”也僅僅是價格修幅後重回盈虧平衡點以上,還談不上反轉。
但對於養豬企業來説,如果週期反轉遲早會來,那麼撐住就意味着一切,甚至敢於豪賭才能在將來重回“家財萬貫”。
被稱為“小牧原”的唐人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發出兩輪定增融資,正在加碼押注豬週期反轉。
今年4月,唐人神發佈公告,公司擬定增12.20億元,主要用於豬肉產能擴張和補充流動資金。
據唐人神證券部相關人士透露,此次募投項目中絕大部分為“自繁自養”項目。
通常,養豬模式主要包括自繁自養,農户合作和外購仔豬,而自繁自養模式的企業憑藉其成本低廉,往往能在行業中獲取更高的估值,牧原股份就是藉此模式穩坐行業一哥的位置。
據媒體報道,唐人神公司曾預測其2021年全年自繁自養的育肥成本為14.28元/公斤;而牧原股份2021年前三季度育肥成本披露為14.05元/公斤。
兩者差距不大,唐人神此番豪賭,無疑是對標牧原股份,期望在未來的週期反轉之戰中,一舉拔高自己的行業地位。
作為龍頭大哥,牧原股份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通過定向增發、可轉債、銀行借款等渠道加大融資力度。
今年2月末,牧原股份也推進定增,擬向大股東定增募資不低於50億元,募集資金將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據統計,牧原股份近兩年固定資產每年增長400億規模,遠超其他同行。
豬週期尚未反轉,大小“豬茅”頂住虧損繼續燒錢擴張,行業三巨頭牧原、温氏、新希望的資產負債率都已超過60%的紅線,咬牙下注賭的就是誰能剩者為王。
買入好時機?
買養豬股,就是搏豬價大幅反彈。
經典例子是“豬茅”牧原股份的瘋狂行情。
201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牧原收28.75元,隨着豬價在2019年開始大幅上漲,牧原的股價也水漲船高,在2020年4月28日到達最高點133.7元,翻了4.65倍。
如今,豬肉價格再次跌回谷底,不少投資機構確實正在佈局豬週期反轉。
今年以來,唐人神合計獲得327家次機構調研,牧原股份獲得166家次調研。
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持股牧原股份的機構數量共計390家、持股數量為12.64億股,“聰明錢”北向資金合計增持牧原股份3051萬股。
一季度,前海開源大手筆建倉牧原股份,有3只產品“制霸”增持數量排行榜前三名,合計買入超1800萬股。截至報告期末,前海開源的20只產品共計持股牧原股份3450萬股,其中13只產品是在一季度首次買入。
唐人神也獲得機構青睞,不僅機構持股家數截至年報已經達66家,較中報時翻倍,其更獲得財通基金多隻基金重倉持有,包括財通智慧成長,財通多策略福鑫等11只財通旗下主動權益基金齊齊聚首唐人神。
歷史會重演嗎?
資深業內人士認為,隨着規模化(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成趨勢,豬週期有可能被“燙平”,豬價不一定能再出現如此極端的行情。
這種觀點背後的邏輯,是規模化養殖能提供穩定的產能,減少因豬價漲跌而引起的過度投機行為,使豬週期得到平緩。
以美國為例,美國規模化程度超90%,而我國僅僅是50%左右。從過往數據看,美國的豬價比我國要平滑得多。
以過去五年兩國豬肉批發價為例,2021年前美國豬肉批發價同比變化基本在正負30%範圍內,即使2021年後開始通脹高企,也只有2021年4月份和7月份同比增幅在70%水平。
而我國豬肉批發價的波動情況就劇烈得多,本輪豬週期上升階段同比增幅一度高達168%,下行階段跌幅又一度達到62%。
2011年至2020年,我國年出欄500頭以下的養殖場份額佔比從63%下降至43%,規模養殖場份額佔比從37%提高至57%。
與此同時,環保政策、非洲豬瘟更是加快了規模化養殖的步伐。
環保政策迫使大量環保不達標的小養殖户強制退出市場,非洲豬瘟爆發後,經營能力差、抗風險能力低的小養殖户被大量清洗淘汰。
據中國畜牧業年鑑數據顯示,非瘟發生後,2018與2019年我國年生豬出欄在49頭以下的户數大幅減少,降幅分別達為16%與28%。
而隨後出台的政策,也明顯向規模養殖户傾斜,近日又有新聞報道稱,福建、廣西數百家違規豬場遭拆除,罰款超百萬元。
豬賤傷農,豬貴傷民,豬價正常波動本是市場經濟的表現,但大起大落的豬價對行業發展、物價穩定有極大負面作用,容易滋生泡沫和過度投機行為。
通過提高行業規模化程度熨平豬週期,防止豬價大起大落,是養豬行業發展大趨勢,也是國家下的一盤大棋。
漫長的磨底中,也有機構並不看好,東北證券認為豬週期今年不可能出現反轉,明年反轉概率也偏低,理由是生豬共計依然嚴重過剩,存欄至少還要下降15%才能達到供需平衡,而4月以來的反彈意味着去產能節奏將更為緩慢,在沒有外部因素制約條件下,不可能出現大的週期反轉。
説白了,前兩年的豬肉暴漲,有其特殊的外部環境影響,尤其是非洲豬瘟扮演了猛烈的催化劑,而如今失去了這隻黑天鵝,再加上政策推進和預期透支,還妄圖通過賭豬價暴漲而一夜暴富,未免太過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