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特報》網站10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能源危機將影響全球工業 在中國努力控制能源價格時,一個“惡棍”正在出現:低效、耗電的工業。由於山西省遭遇洪水,煤炭價格被推高至每噸1508元人民幣。儘管中國政府試圖啓動額外生產,但顯然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防止更多的發電機組停止運轉,從而在中國北方寒冷的冬天引發停電。這意味着對仍然消耗大部分電力的工廠進行打擊。
在美國,工業僅佔總用電需求的25%,但在中國,這一數字達59%,超過全國所有家庭、辦公室和零售店的總和。廉價電力一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工具。該國大約2/3的電網由煤支撐,挖掘這些黑色物質的成本決定了工業用户為他們的電力支付多少金錢。
問題是煤不再便宜。在經歷一段持續的緊縮時期後,2016年,大量危險和不受監管的礦山被關閉,使得2017年煤炭成本躍升40%。直到新冠疫情來襲,價格才再次下跌,自那以後就已經反彈,今年8月同比上漲57%。
如果終端用户將燒煤轉化的電力用來生產高價值商品,那麼這種漲價可能還可以被忍受。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中國現在的人均用電量超過英國和意大利,但在人均經濟產出方面卻不及這兩個國家。中國政府決心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峯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零排放。因此,中國政策制定者將所謂的“兩高”(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視為罪魁。這些是近幾十年增長最快的行業,如水泥、鋼鐵、煉油、化工和玻璃。它們合計佔中國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
根據中國國家發改委近期發佈的新規定,居民和農業消費者仍將按固定價格購買電力,較小的用户將看到電力成本在一個區間內波動,而“兩高”產業用電價格沒有上浮限制。因此,這將減輕電網的需求壓力,並鼓勵低能效用户升級以增加更多產值。
這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我們也不應該低估漣漪擴散的方式。近幾十年來,世界已經被廉價的中國生產力量所吸引。大約一半的金屬在中國生產,將近1/5的石油在中國提煉。從鋁到太陽能電池板再到比特幣,能源需求旺盛的產品依賴於中國較低的工業電力成本,以壓低自身價格。隨着“兩高”產業的電力成本開始上升,那些遭遇洪災的山西煤礦所帶來的全球經濟通脹壓力可能剛剛開始。
如果北京希望在不損害經濟的情況下管理好這一轉變,它將需要在採取措施降低需求增長的同時,釋放能源供應方面的壓力。這就有賴於可再生能源。(張旺譯)